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16486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成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各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且各电池单元的单体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形成电池组合体,各单体电池具有极性相反的极耳。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中的各电池单元还包括:第一外围散热片,围绕该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的相应的单体电池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与第一外围散热片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第二外围散热片的厚度不小于第一外围散热片的厚度;缓冲加强结构,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处。由此,能够保证该电池单元的散热,同时提高该电池单元的缓冲减震,提高该电池单元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单体电池的抗跌落等安全因素考虑,电池模组需要在电池散热片的外部或者内部(优选是内部)安插泡棉等减震缓冲材料,而这些材料层为了达到减震缓冲的技术效果,往往是由柔软多空的材料组成,这样的材料往往散热效果又很差,因此减震缓冲性能良好的电池模组往往会由于减震缓冲材料的存在而导致电池模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全部单体电池或部分单体电池进行散热和缓冲设计,即将电池模组的所有单体电池分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各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针对选定的电池单元进行设置。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够高效散热,同时能够兼顾电池单元稳定性高的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不仅能够保证选定的电池单元的散热,而且能同时提高选定的电池单元的缓冲减震,提高选定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成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各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且各电池单元的单体电池沿排列方向排列并形成电池组合体,各单体电池具有极性相反的极耳。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中的各电池单元还包括:第一外围散热片,围绕该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的相应的单体电池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与第一外围散热片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第二外围散热片的厚度不小于第一外围散热片的厚度;缓冲加强结构,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中的各电池单元由于第一外围散热片存在有与相应的单体电池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所以能够保证该电池单元的散热;由于缓冲加强结构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处,所以同时提高该电池单元的缓冲减震,提高该电池单元的结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组装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一变形例;图4是图1的另一变形例;图5是图1的再一变形例;图6是图1的又一变形例;图7是图1的还一变形例;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组装立体图;图9是图8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8的一变形例;图11是图8的另一变形例。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E电池单元1单体电池D排列方向11极耳2第一外围散热片3第二外围散热片4缓冲体S缓冲加强结构5内散热片6内粘接元件7第一外粘接元件8第二外粘接元件9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参照图1至图11,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成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E,各电池单元E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且各电池单元E的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D排列并形成电池组合体,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极耳11。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中的各电池单元E还包括:第一外围散热片2,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缓冲加强结构S,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处。这里补充说明的是,“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指的是电池模组中的所有电池单元E中选定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中的各电池单元E由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存在有与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所以能够保证该电池单元E的散热;由于缓冲加强结构S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处,所以同时提高该电池单元E的缓冲减震,提高该电池单元E的结构稳定性。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第二外围散热片3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大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第二外围散热片3自身形成缓冲加强结构S。换句话说,第二外围散热片3利用自身的厚度直接形成缓冲加强结构S,由此可简化结构。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且第二外围散热片3还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间隔开的部分;电池模组还包括:缓冲体4,夹持在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与该电池单元E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间隔开的部分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之间,缓冲体4也形成所述缓冲加强结构S。由此实现双重缓冲加强结构S。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且第二外围散热片3整个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间隔开;电池模组还包括:缓冲体4,夹持在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之间,缓冲体4形成缓冲加强结构S。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缓冲体4的单独设置,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形状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均呈L型。在另一实例中,第一外围散热片2呈U型,而第二外围散热片3水平I型,如图3和图10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第一外围散热片2呈水平I型,而第二外围散热片3呈U型。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相对关系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如图1、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在相对的端部处间隔开。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在相对的端部处间隔开可以使得第一外围散热片2和第二外围散热片3之间留有空气间隙,有利于空气散热,同时也有利于该电池单元E在受到震动时对来自震动的力的缓冲和释放。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第一外围散热片2可为金属片。金属片可为铝片、镍片或铜片。当然,第一外围散热片2也可以不是金属片,例如第一外围散热片2为导热硅胶片。类似地,第二外围散热片3可为金属片。金属片为铝片、镍片或铜片。当然,第二外围散热片3也可以不是金属片,例如第二外围散热片3为导热硅胶片。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缓冲体4可为泡棉或硅胶,当然不限于此,可以选择其他任何合适的起到缓冲作用的材料。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如图1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当该电池单元E的单体电池1为至少两个时,该电池单元E还包括:内散热片5,沿排列方向D设置在夹设在该电池单元E的相邻两个单体电池1之间。内散热片5的设置,可以加强该电池单元E由内向外的散热。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如图1至图11所示,该电池单元E的内散热片5呈U型,以接触并包夹该电池单元E的对应一个单体电池1。内散热片5呈U型,除了散热本身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成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E),各电池单元(E)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且各电池单元(E)的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D排列并形成电池组合体,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极耳(11);其特征在于,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中的各电池单元(E)还包括:第一外围散热片(2),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缓冲加强结构(S),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个单体电池(1),成组设置,各组为一个电池单元(E),各电池单元(E)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1)且各电池单元(E)的单体电池(1)沿排列方向D排列并形成电池组合体,各单体电池(1)具有极性相反的极耳(11);其特征在于,针对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E)中的各电池单元(E)还包括:第一外围散热片(2),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设置并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不小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缓冲加强结构(S),形成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直接接触的部分,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厚度大于第一外围散热片(2)的厚度,第二外围散热片(3)自身形成所述缓冲加强结构(S)。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且第二外围散热片(3)还存在有与该电池单元(E)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间隔开的部分,电池模组还包括:缓冲体(4),夹持在第二外围散热片(3)的与该电池单元(E)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间隔开的部分与该电池单元(E)的相应的单体电池(1)的表面之间,缓冲体(4)也形成所述缓冲加强结构(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围散热片(3)与第一外围散热片(2)配合围绕该电池单元(E)的电池组合体的外周面且第二外围散热片(3)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堪祝陈小明张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