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按键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键盘是计算机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通过敲击键盘可以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向计算机发出命令、输入数据等。键盘分为机械键盘、薄膜键盘、导电硅胶键盘、电容键盘,其中以机械键盘节奏感强,长期使用手感不会改变深受游戏玩家喜爱。目前,机械键盘段落感和压力主要靠采用不同轴来改变段落感,如市面上常用的黑、红、青、茶四种轴。黑轴段落感最强;红轴基本上没有段落感;青轴段落感比较小,但层次明显,带有明显的节奏声音;茶轴段落感与青轴差不多,只是层次感不强。如果想感受不同的手感,用户必须购买不同颜色轴的机械键盘。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很容易购买不适合自己的机械键盘,从而造成用户重复购买,浪费成本。同样也不能按照自己喜好定义机械轴的段落感和力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201711138848.0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磁力式按键,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中的中轴本体,所述中轴本体的底部伸入外壳内,按压键帽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模块、用于提供电源的接口模块、用于发送触发信号给控制模块的触发模块和用于控制按键的段落感强度的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接口模块电连接,所述触发模块与驱动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其特征在于,驱动模块包括有H桥驱动电路,所述控制模块与H桥驱动电路之间能够实现单向信号传输,所述H桥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可控磁力按键中的线圈输入的电流或电压的大小、方向和持续时间;当触发模块感应到按键被按压时,发送触发信号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接收到信号后控制驱动模块通过H桥驱动电路改变可控磁力按键的段落感强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模块、用于提供电源的接口模块、用于发送触发信号给控制模块的触发模块和用于控制按键的段落感强度的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接口模块电连接,所述触发模块与驱动模块均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其特征在于,驱动模块包括有H桥驱动电路,所述控制模块与H桥驱动电路之间能够实现单向信号传输,所述H桥驱动电路用于控制可控磁力按键中的线圈输入的电流或电压的大小、方向和持续时间;当触发模块感应到按键被按压时,发送触发信号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接收到信号后控制驱动模块通过H桥驱动电路改变可控磁力按键的段落感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H桥驱动电路包括有4个三极管或者4个MOS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或第一MOS管、第二三极管或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或第三MOS管、第四三极管或第四MOS管,所述按键内的线圈设有2个端口;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级管的集电极或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三MOS管的漏极均与线圈的端口1连接,且所述第一三级管的基极与第三三级管的基极或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互连接后与控制模块连接,输出信号为S1+;第二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级管的集电极或第二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漏极均与线圈的端口2连接,且所述第二三级管的基极与第四三级管的基极或第二MOS管的栅极与第四MOS管的栅极相互连接后与控制模块连接,输出信号为S1-,所述第三三极管发射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相互连接或者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第四MOS管的源极相互连接。
3.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驱动模块还包括有电压转换电路,所述H桥驱动电路包括有4个三极管或者4个MOS管,分别为第一三极管或第一MOS管、第二三极管或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或第三MOS管、第四三极管或第四MOS管,所述按键内的线圈设有2个端口;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有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第一三级管的基极或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或第二MOS管的栅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三三级管的集电极或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三MOS管的漏极均与线圈的端口1连接,第二三级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级管的集电极或第二MOS管的漏极与第四MOS管的漏极均与线圈的端口2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基极相互连接后与通过电压转换电路与控制模块连接,输出信号为Out11+;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相互连接后通过电压转换电路与控制模块连接,输出信号为Out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磁力按键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H桥驱动电路包括有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与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与第四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有主控IC和外围匹配电路,所述主控IC的具体型号为STM32F103C6T6;所述外围匹配电路包括有振荡器、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一电感、第二电感;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有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线圈的端口1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输入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二电容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入端与第一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输出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线圈的端口2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输入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电容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三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输入端与第三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输出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输入端与第五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输出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七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输入端与第七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输出端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主控IC的OSC_OUT/PD1管脚与第九电阻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IC的OSC_IN/PD0管脚与第九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振荡器的输入端与第九电阻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振荡器的输出端与第九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一端与振荡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与振荡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IC的NRST管脚连接有第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外接3.3V的电压,所述第七电容的一端与主控IC的NRST管脚连接,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IC的VBAT管脚连接有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IC的VDD_1管脚连接有第九电容的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IC的VDD_2管脚连接有第十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主控IC的VDD_3管脚连接有第十一电容的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主控IC的VDD_3管脚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外接3.3V的电压;
所述主控IC的VDDA管脚连接有第二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七电容与第十一电阻之间的连接节点上;
主控IC的PB0管脚连接有第十二电阻,主控IC的PB1管脚连接有第十三电阻,主控IC的PB8管脚连接有第十四电阻,主控IC的PB9管脚连接有十五电阻,所述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主控IC的BOOT0管脚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H桥驱动电路的第五电阻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电路的第十九电阻连接,所述H桥驱动电路的第七电阻的输入端与电压转换电路的第十七电阻连接;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输入端与主控IC的PA7管脚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输出端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H桥驱动电路的第一电阻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璟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