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4176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及汽车,塑料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内设有线束固定腔,线束固定腔包括第一线束固定腔、第二线束固定腔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第一线束固定腔、第二线束固定腔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相互连通;第一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一出线口,第二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二出线口,第三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三出线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使得发动机线束平台化布置,有效解决发动机上线束主干及多分支走线固定错乱的问题,并且线束安放在塑料支架内部,装配一致性较好,可增加线束与插件连接的可靠性。

A fixed plastic bracket for engine wire harness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线束固定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发动机线束布置差异是由于发动机及发动机舱布局不同引起的;各主机厂发动机设计方案不同,同一主机厂不同系列发动机布置也相对不同,因此导致线束布置也基本不同。随着现有汽车排放要求提高,发动机上布置零部件不断增加,线束布置难度不断增加。发动机部位是全车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最高的区域,同时发动机工作受到温度、振动、多种液体环境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发动机线束连接多个传感器与零部件,并与多种软管、硬管等交错布置,需要有足够的布置间隙来防止磨损情况发生。因此,为保证发动机的安全性能,提出一种有效的发动机线束布置解决方案是很必要的。现有技术中,为满足发动机固定间隙要求,发动机线束通常设计各种支架。支架一般包括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两种或两种结合方式。金属支架价格相对较低,但往往只能做一些相对简单的结构形状,难以满足部分特殊部位的布置和固定要求;塑料支架可满足复杂扭曲的空间布置要求,但是尚未有专门针对发动机结构设置的支架。基于上述发动机线束布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发动机线束布置不合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内设有线束固定腔,线束固定腔包括第一线束固定腔、第二线束固定腔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第一线束固定腔、第二线束固定腔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相互连通;第一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一出线口,第二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二出线口,第三线束固定腔设有第三出线口。进一步地,第一线束固定腔和第二线束固定腔交接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臂,第一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孔,第一支架固定孔用于将塑料支架固定在真空管支架上;第三线束固定腔上位于第三出线口底侧外壁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定臂,第二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孔,第二支架固定孔用于将塑料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设置于第三线束固定腔一侧的外壁上,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内设有第一导向腔,第一导向腔与第三线束固定腔连通。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设置于第三线束固定腔另一侧的外壁上,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内设有第二导向腔,第二导向腔与第三线束固定腔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沿水平方向向第三线束固定腔外侧延伸;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沿竖直方向向第三线束固定腔顶部延伸。进一步地,第二出线口的侧壁上设有变速箱除气管固定孔,变速箱除气管固定孔用于固定变速箱除气管。进一步地,第二支架固定孔为腰型孔,腰型孔内嵌有金属衬套;第一支架固定孔为圆孔,圆孔内嵌有金属衬套。进一步地,第一出线口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捆绑孔和第二捆绑孔;和/或,第二出线口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捆绑孔和第四捆绑孔;和/或,第三固定腔与第二固定腔和第一固定腔的连接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捆绑孔和第六捆绑孔,第三出线口两侧分别设有第七捆绑孔和第八捆绑孔。进一步地,第三固定腔通过折弯形成第三出线口;第一出线口与第三出线口分别设置于第三固定腔的两侧。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塑料支架,所述塑料支架为上述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所述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固定设置于汽车发动机上,用于固定线束;塑料支架为PA66材料制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第一、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可有效解决现有发动机上线束主干及多分支走线固定错乱的问题;第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只需要固定两个螺栓,装配布线容易、操作较简单,维护性较好;第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线束安装在塑料支架内部,达到隐藏式安装,较为美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侧视图。图中:1、第一线束固定腔;11、第一出线口;12、第一捆绑孔;13、第二捆绑孔;2、第二线束固定腔;21、第二出线口;22、第三捆绑孔;23、第四捆绑孔;3、第三线束固定腔;31、第三出线口;32、第五捆绑孔;33、第六捆绑孔;34、第七捆绑孔;35、第八捆绑孔;4、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5、变速箱除气管固定孔;6、第一支架固定孔;7、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8、第二支架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内设有线束固定腔,该线束固定腔用于收集线束,并进行固定;具体地,线束固定腔包括第一线束固定腔1、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3;第一线束固定腔1、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3相互连通;进一步地,该线束固定腔为三通布局设计,具体为:第一线束固定腔1设有第一出线口11,第二线束固定腔2设有第二出线口21,第三线束固定腔3设有第三出线口31,这样将塑料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时,将线束主干放入线束固定腔内,三个线束主干分别对应塑料支架三个不同的出现口;具体地,塑料支架为三通布局,为发动机线束主干提供可靠支撑和约束;进一步地,采用上述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可匹配F4J16等发动机,从而满足发动机线束布置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直接安装于现有发动机上,并对发动机的线束进行统一收集和固定,从而避免发动机线束布置错乱造成磨损,影响发动机的安全性能。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束固定腔1和第二线束固定腔2交接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臂,该第一支架固定臂为半圆壁;第一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孔6,第一支架固定孔6用于将该塑料支架固定在真空管支架上,并且其内嵌有金属衬套;进一步地,第三线束固定腔3上位于第三出线口31底侧外壁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定臂,第二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孔8,第二支架固定孔8用于将塑料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并且其内嵌有金属衬套;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整车装配时随线束装配将第一支架固定孔6螺栓先进行预拧然后紧固装配至真空管支架上,再将第二支架固定孔8螺栓先进行预拧然后紧固装配至发动机本体上;最后将变速箱除气管扎带安装在变速箱除气管固定孔5上。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还包括有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设置于第三线束固定腔3一侧的外壁上,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内设有第一导向腔,第一导向腔与第三线束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内设有线束固定腔,所述线束固定腔包括第一线束固定腔(1)、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3);所述第一线束固定腔(1)、所述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线束固定腔(1)设有第一出线口(11),所述第二线束固定腔(2)设有第二出线口(21),第三线束固定腔(3)设有第三出线口(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内设有线束固定腔,所述线束固定腔包括第一线束固定腔(1)、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第三线束固定腔(3);所述第一线束固定腔(1)、所述第二线束固定腔(2)以及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线束固定腔(1)设有第一出线口(11),所述第二线束固定腔(2)设有第二出线口(21),第三线束固定腔(3)设有第三出线口(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固定腔(1)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腔(2)交接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臂,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一支架固定孔(6),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孔(6)用于将塑料支架固定在真空管支架上;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上位于所述第三出线口(31)底侧外壁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定臂,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臂上设有第二支架固孔(8),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孔(8)用于将塑料支架固定在发动机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所述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设置于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一侧的外壁上,所述第一线束分支导向臂(4)内设有第一导向腔,所述第一导向腔与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线束固定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7),所述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7)设置于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另一侧的外壁上,所述第二线束分支导向臂(7)内设有第二导向腔,所述第二导向腔与所述第三线束固定腔(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奔李强陈晓桐傅翔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