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985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所述固定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杆,且固定框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弧杆,所述上固定杆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且上固定杆和调节组件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横杆,位于前方的所述上固定杆和调节组件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撞杆,所述调节组件的内侧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加强固定组件可以增加骨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调节组件可以根据车辆的大小高度在安装前对骨架进行微小的调整,通过缓震弹簧和调节伸缩杆可以在车辆运行时减少骨架的震动,减少骨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A new frame for the front wall of the cab of rail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
,具体是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轨道交通中的运营车辆的司机室前围骨架是构成车辆的主要组件,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营速度的大幅提升,对于车辆配套设施的成本控制、安全使用和结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但是现有的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司机室前围骨架在车辆运行中车辆整体会产生剧烈震动,长期过程下会对骨架造成磨损,而且现有的司机室前围骨架强度不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杆,且固定框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弧杆,所述上固定杆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且上固定杆和调节组件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横杆,位于前方的所述上固定杆和调节组件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撞杆,所述调节组件的内侧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伸缩杆、固定螺纹孔、调节杆、缓震弹簧、固定螺栓和下固定杆,所述下固定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侧表面固定开设有固定螺纹孔,且调节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震弹簧,所述调节杆的上表面位于缓震弹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节伸缩杆,所述固定螺纹孔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强固定组件包括第二横杆、连接杆、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横杆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杆,且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横杆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上表面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的另一端与位于另一侧上方的所述第二横杆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固定杆和调节组件的数量均为4个,所述防撞杆的数量为3个,且防撞杆分别分布在位于前方的上固定杆的前表面上端和位于前方的调节组件的前表面中间位置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圆弧杆的数量为3个,且圆弧杆在固定框的前表面上端等距安装。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螺纹孔的数量为4个,且各个固定螺纹孔之间的间距相同。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横杆的数量为4个,且第二横杆分为前后两组,前后两组所述第二横杆的上下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且前后两组第二横杆之间通过第一加强杆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可以增加骨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实用性强;2、本技术通过设置有调节组件,可以根据车辆的大小高度在安装前对骨架进行微小的调整,通过缓震弹簧和调节伸缩杆可以在车辆运行时减少骨架的震动,减少骨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中加强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固定杆;2、调节组件;201、调节伸缩杆;202、固定螺纹孔;203、调节杆;204、缓震弹簧;205、固定螺栓;206、下固定杆;3、第一横杆;4、圆弧杆;5、加强固定组件;501、第二横杆;502、连接杆;503、第一加强杆;504、第二加强杆;6、防撞杆;7、固定框。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包括固定框7,固定框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杆1,且固定框7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弧杆4,上固定杆1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且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横杆3,位于前方的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撞杆6,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数量均为4个,防撞杆6的数量为3个,且防撞杆6分别分布在位于前方的上固定杆1的前表面上端和位于前方的调节组件2的前表面中间位置处,圆弧杆4的数量为3个,且圆弧杆4在固定框7的前表面上端等距安装。在图3中:上固定杆1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包括调节伸缩杆201、固定螺纹孔202、调节杆203、缓震弹簧204、固定螺栓205和下固定杆206,下固定杆20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03,调节杆203的一侧表面固定开设有固定螺纹孔202,且调节杆2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震弹簧204,调节杆203的上表面位于缓震弹簧2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节伸缩杆201,固定螺纹孔202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205,固定螺纹孔202的数量为4个,且各个固定螺纹孔202之间的间距相同,通过设置有调节组件2,可以根据车辆的大小高度在安装前对骨架进行微小的调整,通过缓震弹簧204和调节伸缩杆201可以在车辆运行时减少骨架的震动,减少骨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在图2中:调节组件2的内侧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5,加强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横杆501、连接杆502、第一加强杆503和第二加强杆504,第二横杆501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杆502,且位于下方的第二横杆50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加强杆503,第一加强杆503的上表面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加强杆504,第二加强杆504的另一端与位于另一侧上方的第二横杆501固定连接,第二横杆501的数量为4个,且第二横杆501分为前后两组,前后两组第二横杆501的上下之间通过连接杆502连接,且前后两组第二横杆501之间通过第一加强杆50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5,可以增加骨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使用中在安装骨架前,可以首先松开固定螺栓205,根据需要的高度调节上固定杆1和下固定杆206的距离,之后选用合适的固定螺纹孔202,通过固定螺栓205固定上固定杆1和下固定杆206,达到调节骨架高度的效果,通过上固定杆1和调节杆203之间的的缓震弹簧204和调节伸缩杆201,可以在骨架运输或者车辆运行时减少骨架整体的震动,通过设置有调节组件2,可以根据车辆的大小高度在安装前对骨架进行微小的调整,通过缓震弹簧204和调节伸缩杆201可以在车辆运行时减少骨架的震动,减少骨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第二横杆501与连接下固定杆206,第二横杆501之间通过连接杆502和第一加强杆503固定连接,连接杆502、第一加强杆503和第二加强杆504构成三角形,增加固定的稳定性和强度,通过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包括固定框(7),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杆(1),且固定框(7)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弧杆(4),所述上固定杆(1)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且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横杆(3),位于前方的所述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撞杆(6),所述调节组件(2)的内侧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包括固定框(7),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杆(1),且固定框(7)的前表面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弧杆(4),所述上固定杆(1)的下方设置有调节组件(2),且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横杆(3),位于前方的所述上固定杆(1)和调节组件(2)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防撞杆(6),所述调节组件(2)的内侧设置有加强固定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2)包括调节伸缩杆(201)、固定螺纹孔(202)、调节杆(203)、缓震弹簧(204)、固定螺栓(205)和下固定杆(206),所述下固定杆(20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03),所述调节杆(203)的一侧表面固定开设有固定螺纹孔(202),且调节杆(2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缓震弹簧(204),所述调节杆(203)的上表面位于缓震弹簧(20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调节伸缩杆(201),所述固定螺纹孔(202)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2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轨道车辆司机室前围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横杆(501)、连接杆(502)、第一加强杆(503)和第二加强杆(504),所述第二横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瑞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机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