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526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属于骨架结构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底部框架,底部框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立柱顶端固定连接有顶部框架,顶部框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侧支撑杆,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纵向梁,立柱相对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横向梁,底部框架前表面固定连接有吸能框架,吸能框架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吸能柱、若干第二吸能柱和若干第三吸能柱,第三吸能柱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围挡,围挡前端面开设有功能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能框架、第一吸能柱、第二吸能柱和第三吸能柱,减少了主体结构受到的冲击,增加司机室承受碰撞的能力,保护效果更好。更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骨架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列车,即成列的车组,分为两大类型,铁路列车:即火车,这是一般形态,公路列车:即组列式汽车、汽车组列、公路车组体,各类列车均有司机室进行操控。
[0003]现有技术的轨道列车有很多都是平头的司机室,在发生碰撞和撞击时无法有效进行吸能,保护效果不足,容易导致司机室变形,造成司机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保护效果不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为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所述立柱顶端固定连接有顶部框架,底部框架、立柱和顶部框架共同组成司机室主体结构骨架,所述顶部框架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侧支撑杆,侧支撑杆增加主体结构的支撑效果,所述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纵向梁,纵向梁传递及抵抗冲击力,所述立柱相对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横向梁,横向梁将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两侧的立柱,所述底部框架前表面固定连接有吸能框架,吸能框架平时能够安装设备在内,碰撞时发生形变进行吸能,所述吸能框架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吸能柱、若干第二吸能柱和若干第三吸能柱,各个吸能柱均在传递冲击力的同时形变折断来吸收部分冲击,各个吸能柱和吸能框架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三吸能柱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围挡,所述围挡前端面开设有功能窗,可以将各种设备安装在安装板上,探测雷达等设备通过功能窗向外探测。
[0007]优选地,所述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尺寸相匹配,所述底部框架与立柱尺寸相匹配,均采用高强度合金制成,从而共同组成司机室主体框架。
[0008]优选地,所述侧支撑杆为“X”形柱体结构,所述侧支撑杆分别与底部框架、立柱和顶部框架固定连接,增加冲击力传递的效果,使本结构整体承受冲击。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三吸能柱一端与吸能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吸能柱另一端与底部框架固定连接,第三吸能柱将冲击传递给底部框架。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吸能柱关于吸能框架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吸能柱一端与顶部框架固定连接,第二吸能柱将冲击传递给顶部框架。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吸能柱一端与吸能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吸能柱另一端与横向梁固定连接,第一吸能柱将冲击传递给横向梁,再传递给立柱。
[0012]优选地,所述安装板和围挡均与底部框架尺寸相适应,所述围挡与吸能框架尺寸相适应。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吸能框架、第一吸能柱、第二吸能柱和第三吸能柱,在正常使用时可以在吸能框架中安装各种电气设备,发生碰撞时吸能框架首先受到冲击,受到冲击后吸能框架自身发生形变吸收部分冲击力,无法吸收的冲击力通过各个吸能柱传递给底部框架、立柱和顶部框架组成的主体结构,再由主体结构承受,减少了主体结构受到的冲击,增加司机室承受碰撞的能力,保护效果更好。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安装板、围挡和功能窗,使轨道列车的电气设备、探测雷达等设备可以方便的安装在安装板上,再透过功能窗即可从车头向外探测,围挡能够将各类设备保护在内,安装更加方便,无需固定在框架上,防止框架受损。
[0016]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的侧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的正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的下视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底部框架;2、立柱;3、顶部框架;4、侧支撑杆;5、纵向梁;6、横向梁;7、吸能框架;8、第一吸能柱;9、第二吸能柱;10、第三吸能柱;11、安装板;12、围挡;13、功能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请参阅图1

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1,底部框架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2,立柱2顶端固定连接有顶部框架3,底部框架1、立柱2和顶部框架3共同组成司机室主体结构骨架,顶部框架3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侧支撑杆4,侧支撑杆4增加主体结构的支撑效果,底部框架1和顶部框架3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纵向梁5,纵向梁5传递及抵抗冲击力,立柱2相对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横向梁6,横向梁6将受到的冲击力传递给两侧的立柱2,底部框架1前表面固定连接有吸能框架7,吸能框架7平
时能够安装设备在内,碰撞时发生形变进行吸能,吸能框架7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吸能柱8、若干第二吸能柱9和若干第三吸能柱10,各个吸能柱均在传递冲击力的同时形变折断来吸收部分冲击,各个吸能柱和吸能框架7的材质相同,第三吸能柱10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1,安装板1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围挡12,围挡12前端面开设有功能窗13,可以将各种设备安装在安装板11上,探测雷达等设备通过功能窗13向外探测。
[0026]底部框架1和顶部框架3尺寸相匹配,底部框架1与立柱2尺寸相匹配,均采用高强度合金制成,从而共同组成司机室主体框架。
[0027]侧支撑杆4为“X”形柱体结构,侧支撑杆4分别与底部框架1、立柱2和顶部框架3固定连接,增加冲击力传递的效果,使本结构整体承受冲击。
[0028]第三吸能柱10一端与吸能框架7固定连接,第三吸能柱10另一端与底部框架1固定连接,第三吸能柱10将冲击传递给底部框架1。
[0029]第二吸能柱9关于吸能框架7对称设置,第二吸能柱9一端与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包括底部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立柱(2),所述立柱(2)顶端固定连接有顶部框架(3),所述顶部框架(3)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侧支撑杆(4),所述底部框架(1)和顶部框架(3)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纵向梁(5),所述立柱(2)相对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横向梁(6),所述底部框架(1)前表面固定连接有吸能框架(7),所述吸能框架(7)后端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吸能柱(8)、若干第二吸能柱(9)和若干第三吸能柱(10),所述第三吸能柱(10)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围挡(12),所述围挡(12)前端面开设有功能窗(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1)和顶部框架(3)尺寸相匹配,所述底部框架(1)与立柱(2)尺寸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的司机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德友邓增乐孙美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机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