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156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由底架、端墙、侧墙、车顶以及驾驶室组成;所述底架由端头缓冲横梁模块、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焊接组成;所述侧墙由若干竖向设置的侧墙立柱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侧墙立柱之间的侧墙横梁组成;所述端墙由若干竖向设置的端墙立柱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端墙立柱之间的端墙横梁组成;所述车顶由两根左右平行设置的车顶纵梁以及若干前后平行设置的车顶横梁组成,所述车顶横梁固焊在两根所述车顶纵梁之间;所述驾驶室由两组左右对称的驾驶室墙组成。这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兼顾轻质及高强度要求,并能提高通透性及可视范围,同时改进了车端铰接座连接方式,确保了铰接强度。铰接强度。铰接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跨坐式单轨车辆的头车车体结构包括:底架、侧墙、车顶、司机室、端墙和铰接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具有如下缺陷:
[0003]1、底架在转向架区域设有凸起,车体通透性差,车内空间小;
[0004]2、侧墙上的窗体面积小,乘客视野狭窄,不能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
[0005]3、车辆电气设备几乎都设置在车顶上,增加了对侧墙及车顶结构的强度、刚度、冲击振动等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其适用于跨坐式单轨车辆,能够满足结构、强度以及扩大视野的要求。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具有底架,所述底架的前后两端固焊有端墙,左右两侧固焊有侧墙,所述端墙和侧墙固焊在一起,其顶部固焊有与所述底架上下对应且相互平行的车顶,底架前端设置有与前端端墙固焊在一起的驾驶室,所述底架由端头缓冲横梁模块、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焊接组成;所述端头缓冲横梁模块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前后对应,所述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固焊在前后对应的端头缓冲横梁模块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之间,且所述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左右平行设置;所述侧墙由若干竖向设置的侧墙立柱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侧墙立柱之间的侧墙横梁组成,侧墙立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车顶和底架固焊在一起;所述端墙由若干竖向设置的端墙立柱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端墙立柱之间的端墙横梁组成,所述端墙立柱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车顶和底架固焊在一起;所述车顶由两根左右平行设置的车顶纵梁以及若干前后平行设置的车顶横梁组成,所述车顶横梁固焊在两根所述车顶纵梁之间;所述驾驶室由两组左右对称的驾驶室墙组成,所述驾驶室墙的底面和后侧分别与底架的顶面和侧墙的前端固焊在一起。
[0008]进一步地,所述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各具有两根,两根底架边梁以及两根底架纵梁左右平行设置,且两根所述底架纵梁设置在两根所述底架边梁之间,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焊在对应的端头缓冲横梁模块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上。
[0009]进一步地,相邻的底架边梁与底架纵梁之间以及底架纵梁与底架纵梁之间均布有若干底架横梁,所述底架横梁与对应的底架边梁和底架纵梁之间固焊在一起。
[0010]进一步地,所述车顶纵梁外侧设置有与其左右平行的车顶边梁,所述车顶边梁与车顶纵梁之间通过板材焊接在一起;所述侧墙立柱的顶部与所述车顶边梁固焊在一起。
[0011]进一步地,所述侧墙立柱与侧墙横梁以及车顶之间形成大开口窗口。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架和车顶之间处于同侧的侧墙具有多组,相邻的两组侧墙之间
具有间隔,该间隔形成门口。
[0013]进一步地,两根所述车顶纵梁之间设置有用于风道安装的安装接口。
[0014]进一步地,所述端墙上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空调软风道济设备安装的装配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为非铰接转向架接口模块或铰接动力转向架接口模块。
[0016]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墙呈矩形方框结构,其由两根左右对应的驾驶室立柱和分别连接两根驾驶室立柱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两根驾驶室横梁组成。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这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兼顾轻质及高强度要求,并能提高通透性及可视范围,使乘客视野更为宽阔,同时改进了车端铰接座连接方式,确保了铰接强度。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架;11、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2、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3、底架边梁;14、底架纵梁;15、底架横梁;2、侧墙;21、侧墙立柱;22、侧墙横梁;23、窗口;24、门口;3、车顶;31、车顶边梁;32、车顶纵梁;33、车顶横梁;4、端墙;41、端墙立柱;42、端墙横梁;43、装配口;5、驾驶室;51、驾驶室墙;511、驾驶室立柱;512、驾驶室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4]图1和图2所示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具有底架1,所述底架1的前后两端固焊有端墙4,左右两侧固焊有侧墙2,所述端墙4和侧墙2固焊在一起,其顶部固焊有与所述底架1上下对应且相互平行的车顶3,底架1前端设置有与前端端墙4固焊在一起的驾驶室5,所述底架1由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
焊接组成;所述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前后对应,所述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固焊在前后对应的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之间,且所述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左右平行设置,所述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采用双作用弹性体缓冲器结构,利用橡胶缓冲元件,缓冲性能好,能够吸收车辆冲撞产生的能量,从而使乘客受伤的危险降至最低程度;所述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为非铰接转向架接口模块或铰接动力转向架接口模块,整个底架1为边梁承载结构,各结构间主要采用坡口V型焊缝或半V型焊焊接;所述侧墙2由若干竖向设置的侧墙立柱21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侧墙立柱21之间的侧墙横梁22组成,侧墙立柱21使用板材折弯,侧墙横梁22使用方形管材,其中侧墙立柱2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车顶3和底架2固焊在一起;所述端墙4由若干竖向设置的端墙立柱41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端墙立柱41之间的端墙横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具有底架(1),所述底架(1)的前后两端固焊有端墙(4),左右两侧固焊有侧墙(2),所述端墙(4)和侧墙(2)固焊在一起,其顶部固焊有与所述底架(1)上下对应且相互平行的车顶(3),底架(1)前端设置有与前端端墙(4)固焊在一起的驾驶室(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由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焊接组成;所述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前后对应,所述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固焊在前后对应的端头缓冲横梁模块(11)和转向架接口安装模块(12)之间,且所述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左右平行设置;所述侧墙(2)由若干竖向设置的侧墙立柱(21)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侧墙立柱(21)之间的侧墙横梁(22)组成,侧墙立柱(2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车顶(3)和底架(2)固焊在一起;所述端墙(4)由若干竖向设置的端墙立柱(41)以及固焊在相邻两根端墙立柱(41)之间的端墙横梁(42)组成,所述端墙立柱(4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车顶(3)和底架(2)固焊在一起;所述车顶(3)由两根左右平行设置的车顶纵梁(32)以及若干前后平行设置的车顶横梁(33)组成,所述车顶横梁(33)固焊在两根所述车顶纵梁(32)之间;所述驾驶室(5)由两组左右对称的驾驶室墙(51)组成,所述驾驶室墙(51)的底面和后侧分别与底架(1)的顶面和侧墙(2)的前端固焊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式跨坐式单轨车辆头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各具有两根,两根底架边梁(13)以及两根底架纵梁(14)左右平行设置,且两根所述底架纵梁(14)设置在两根所述底架边梁(13)之间,底架边梁(13)和底架纵梁(14)的前后两端分别固焊在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星钱青黄鹏向俊龙江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合肥新型交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