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9527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气缸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上,第一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一气缸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四气缸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上,第四关节轴承安装在第四气缸活塞杆末端,第二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二气缸活塞杆末端,第三气缸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上,第三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三气缸活塞杆末端,DC‑电极和CP电极都通过绝缘子安装在底架上,DC‑电极和CP电极都通过绝缘伞裙与下接线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温度检测功能,能检测极板在集取电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而且设置有自动封盖装置,可保护受电弓电极不受雨雪天气影响,保证受电弓电极干净、清洁。

A pure electric bus roof receiving rai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
本技术属于一种电动公交车
,具体涉及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
技术介绍
车顶受电轨是纯电动公交车从充电机获得电能的重要电气部件,通过底架安装在纯电动公交车车顶部。车顶受电轨的弓头电极板通支持绝缘子安装在受电弓底架上,充电时,充电弓自动下降,使受电弓与充电弓的弓头相互接触,受电弓从充电弓上集取电流,并将电流通过车顶母线传送到车内BMS。现有的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结构复杂,安装维护十分复杂,而且温度无法检测,防护性能差,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具有温度检测功能,能检测极板在集取电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而且设置有自动封盖装置,可保护受电弓电极不受雨雪天气影响,保证受电弓电极干净、清洁。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二关节轴承、下气缸支座、下接线盒、DC-电极、左封盖组件、底架、PE电极、绝缘伞裙、上接线盒、第三关节轴承、第三气缸、上气缸支座、第四气缸、第四关节轴承、DC+电极、绝缘子、CP电极、第一关节轴承和右封盖组件,所述的第一气缸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上,所述的下气缸支座固定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第一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一气缸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四气缸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上,所述的上气缸支座固定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第四关节轴承安装在第四气缸活塞杆末端,所述的右封盖组件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关节轴承上且右封盖组件上端铰接安装在第四关节轴承上,所述的第二气缸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上,所述的第二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二气缸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三气缸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上,所述的第三关节轴承安装在第三气缸活塞杆末端,所述的DC-电极和CP电极都通过绝缘子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DC-电极和CP电极都通过绝缘伞裙与下接线盒连接,所述的PE电极和DC+电极都通过绝缘子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PE电极和DC+电极都通过绝缘伞裙与上接线盒连接,所述的下接线盒与上接线盒连接。上述的DC-电极、PE电极、DC+电极和CP电极上都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上述的底架内安装有摄像头、WIFI天线、调压阀和电磁阀。上述的下接线盒和上接线盒上都装有RFID标签。本技术安装在纯电动公交车顶尾部,受电轨控制器安装在纯电动公交车尾部空间内,人机界面安装在商用车驾驶室。由于纯电动公交车一般只能提供0.65~1MPa的气源,需要增加减压阀将该气源降压到0.5~0.6MPa,为了保证气源的可靠性,需要将调压阀配置在车载气源出口处。受电弓控制器具有WIFI功能,能自动连接充电站WIFI站点,并能通过CAN接口连接商用车动力电池BMS系统,从而实现纯电动公交车BMS系统与充站之间的连接。每个受电轨都有独立的RFID电子标签,当车辆行至充电工位时,受电轨上定向的RFID读卡器会自动识别车辆信息,从而实现充电弓与受电弓之间一一对应。驾驶员通过操作人机界面,发出请求充电后,受电弓控制器将命令转发到充电站,同时,受电弓控制器控制受电模组自动打开受电模组的封盖,等待充电弓下降。充电弓下降到位后,人机界面会显示连接到位,并提示驾驶员通过视频检查充/电弓之间接触是否正常。驾驶员确认正常后,受电弓控制器将连接信息转发到充电站,BMS系统和充电机分别检查控制导引电路,确认连接正常后开始为商用车充电。充电完成后,充电弓自动上升,受电弓自动关闭封盖,并提示充电完成。驾驶员也可通过操作人机界面中断充电过程。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1)DC+电极和DC-电极具有温度检测功能,能检测极板在集取电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低温结冰情况,受电弓系统可选增加暖风除冰装置;(2)设置有自动封盖装置,可保护受电弓电极不受雨雪天气影响,保证受电弓电极干净、清洁,同时,自动封盖可保证暖风除冰时,暖风可内部循环;(3)设置有控制器和人机界面,控制器能连接纯电动公交车动力电池BMS和纯电动公交车载中控,并可将BMS信息和车辆信息通过WIFi方式连接到充电站无线网络;(4)可通过人机界面控制自动封盖开合,并能显示自动封盖的实际状态,可将状态传输到纯电动公交车载中控,确认行车时充/受电弓没有接触;(5)自带视频监控探头,可将受电弓的实时状态显示到车载监控显示器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后视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二关节轴承3、下气缸支座4、下接线盒5、DC-电极6、左封盖组件7、底架8、PE电极9、绝缘伞裙10、上接线盒11、第三关节轴承12、第三气缸13、上气缸支座14、第四气缸15、第四关节轴承16、DC+电极17、绝缘子18、CP电极19、第一关节轴承20、右封盖组件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二关节轴承3、下气缸支座4、下接线盒5、DC-电极6、左封盖组件7、底架8、PE电极9、绝缘伞裙10、上接线盒11、第三关节轴承12、第三气缸13、上气缸支座14、第四气缸15、第四关节轴承16、DC+电极17、绝缘子18、CP电极19、第一关节轴承20和右封盖组件21,所述的第一气缸1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下气缸支座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一关节轴承20安装在第一气缸1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四气缸15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14上,所述的上气缸支座1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四关节轴承16安装在第四气缸15活塞杆末端,所述的右封盖组件21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关节轴承20上且右封盖组件21上端铰接安装在第四关节轴承16上,所述的第二气缸2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第二关节轴承3安装在第二气缸2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三气缸13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14上,所述的第三关节轴承12安装在第三气缸13活塞杆末端,所述的DC-电极6和CP电极19都通过绝缘子18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DC-电极6和CP电极19都通过绝缘伞裙10与下接线盒5连接,所述的PE电极9和DC+电极17都通过绝缘子18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PE电极9和DC+电极17都通过绝缘伞裙10与上接线盒11连接,所述的下接线盒5与上接线盒11连接。实施例中,DC-电极6、PE电极9、DC+电极17和CP电极19上都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实施例中,底架8内安装有摄像头、WIFI天线、调压阀和电磁阀。实施例中,下接线盒5和上接线盒11上都装有RFID标签。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二关节轴承(3)、下气缸支座(4)、下接线盒(5)、DC-电极(6)、左封盖组件(7)、底架(8)、PE电极(9)、绝缘伞裙(10)、上接线盒(11)、第三关节轴承(12)、第三气缸(13)、上气缸支座(14)、第四气缸(15)、第四关节轴承(16)、DC+电极(17)、绝缘子(18)、CP电极(19)、第一关节轴承(20)和右封盖组件(21),所述的第一气缸(1)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下气缸支座(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一关节轴承(20)安装在第一气缸(1)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四气缸(15)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14)上,所述的上气缸支座(1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四关节轴承(16)安装在第四气缸(15)活塞杆末端,所述的右封盖组件(21)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关节轴承(20)上且右封盖组件(21)上端铰接安装在第四关节轴承(16)上,所述的第二气缸(2)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第二关节轴承(3)安装在第二气缸(2)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三气缸(13)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14)上,所述的第三关节轴承(12)安装在第三气缸(13)活塞杆末端,所述的DC-电极(6)和CP电极(19)都通过绝缘子(18)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DC-电极(6)和CP电极(19)都通过绝缘伞裙(10)与下接线盒(5)连接,所述的PE电极(9)和DC+电极(17)都通过绝缘子(18)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PE电极(9)和DC+电极(17)都通过绝缘伞裙(10)与上接线盒(11)连接,所述的下接线盒(5)与上接线盒(1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电动公交车车顶受电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气缸(1)、第二气缸(2)、第二关节轴承(3)、下气缸支座(4)、下接线盒(5)、DC-电极(6)、左封盖组件(7)、底架(8)、PE电极(9)、绝缘伞裙(10)、上接线盒(11)、第三关节轴承(12)、第三气缸(13)、上气缸支座(14)、第四气缸(15)、第四关节轴承(16)、DC+电极(17)、绝缘子(18)、CP电极(19)、第一关节轴承(20)和右封盖组件(21),所述的第一气缸(1)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下气缸支座(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一关节轴承(20)安装在第一气缸(1)活塞杆末端,所述的第四气缸(15)铰接安装在上气缸支座(14)上,所述的上气缸支座(14)固定安装在底架(8)上,所述的第四关节轴承(16)安装在第四气缸(15)活塞杆末端,所述的右封盖组件(21)下端铰接安装在第一关节轴承(20)上且右封盖组件(21)上端铰接安装在第四关节轴承(16)上,所述的第二气缸(2)铰接安装在下气缸支座(4)上,所述的第二关节轴承(3)安装在第二气缸(2)活塞杆末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康翁强姚朝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常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