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滚筒可调式独立风室燃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506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滚筒可调节的独立风室燃烧装置,主要由煤斗、煤闸门、煤闸门控制链轮、主动轴、独立风室、燃料传送履带、可调节后滚筒、煤灰收集装置、送风口、炉拱等部件构成。采用独立风室的结构可实现“强风前送”、“强风后送”、“延迟送风”等送风方式;通过采用后滚筒可调节机制,使燃料传送履带正常工作运行,避免发生“跑偏”、“爬轮”及“炉排片卡死”现象。(*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燃烧装置,具体说是一种后滚筒可调节的独立风 室燃烧装置。
技术介绍
普通的20吨以下的链式燃烧室装置均不采用独立风箱结构, 一般采用统仓 送风结构(即所有燃烧室采用共同的一个进风口)。采用该结构的加热装置由于各 燃烧室相互不通风,故不能实现根据燃烧特点进行分区送风,更不能根据燃煤 的特性实现"强风前送"、"强风后送"、"延迟送风"等方式的送风,这样影响 了空气与燃料的充分混合,使其燃烧利用率较低,尤其在燃烧劣质燃料时,由 于其本身的结构安排不合理,燃烧率就更低了。链式炉排在安装运行中,为了 使链式传送结构能正常工作,避免在高温状态下受热膨胀后,发生炉排片"跑 偏"、"爬轮"和"炉排片卡死"的现象,必须使链式炉排上表面的四个顶点处 于同一平面。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安装失误和在高温状态下受热膨胀, 经常导致链式炉排在运行中发生炉排片"跑偏"、"爬轮"和"炉排片卡死"等 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滚筒可调节的独立风室 燃烧装置。本技术通过可上下调节的燃料闸门,将燃料均匀的散布在履带 式燃料输送装置上,通过控制各个独立的输送风室,可将燃料燃烧利用率达到 最高。为解决链式炉排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跑偏"、"爬轮"和"炉排片卡 死"等现象,本技术采用了可上下、左右调节的后滚筒,可将链式燃料输 送带上表面的四个顶点处于同一平面,并且使四个顶点的连线形成一个直角矩 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将燃料煤装入煤斗,通过可上下调节的 煤闸门控制链轮来控制煤闸门的打开大小,均匀的将燃料煤散布在滚动的燃料 传送履带上。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或氧气,通过送风口,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送 入各个独立的风室,通过调节各个独立风室的出风口,可控制送风量,从而实 现"强风前送"、"强风后送"、"延迟送风"等送风方式。链式燃料传送带的前 端被固定的前滚筒上,而后滚筒可根据实际需要可进行上下和左右调节,以便 使燃料传送履带处于水平面上和保持传送的直线性。在燃料传送履带的上方有 炉拱,用于将热能以波的形式辐射到履带的左端,以加热新加入炉中的燃料煤。 在燃料传送履带的右端,有专门用于收集煤灰的装置,在独立风室的底部,也 有清灰板,用于承接从燃料传送履带上掉落的煤灰。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后滚筒调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煤斗;2为煤闸门;3为煤闸门控制链轮;4为主动轴;5为独立 风室;51为独立风室可调节大小的出风口; 52为独立风室底部的清灰板;6为 燃料传送履带;7为可调节后滚筒;8为煤灰收集装置;9为送风口; 10为炉拱。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l,本技术由煤斗l、煤闸门2、煤闸门控制链轮3、主动轴4、 独立风室5、燃料传送履带6、可调节后滚筒7、煤灰收集装置8、送风口9、炉 拱10十个部件构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将燃料煤装入煤斗l,通过可上下调节的煤闸门控制链轮3来控制煤闸门2的打开大小,均匀的将燃 料煤散布在滚动的燃料传送履带6上。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或氧气,通过送风 口 9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送入各个独立风室5,通过调节各个独立风室的出风口 51,可控制送风量,从而实现"强风前送"、"强风后送"、"延迟送风"等送风 方式。燃料传送履带6的前端放置在被固定的前主动轴4上,而后滚筒7根据 实际需要可进行上下和左右调节,以便使燃料传送履带6处于水平面上和保持 传送的直线性。在燃料传送履带的上方有炉拱10,用于将热能以波的形式辐射 到履带的左端,以加热新加入炉中的燃料煤。在燃料传送履带的右端,有专门 用于收集煤灰的装置8,在独立风室的底部,也有清灰板52,用于承接从燃料 传送履带上掉落的煤灰。参见图2,在燃料传送履带6的四周设定A、 B、 C、"b四点,A、 B为安装 在前轴主动轴4上的燃料传送履带的两个顶点;C、 D为安装在可调节后滚轴7 上的燃料传送履带的两个顶点。为了使燃料传送履带工作正常,必须使A、 B、 C、.D处于同一个水平面,而且该四点两两连线必须构成一个直角矩形。本实用 新型采用前轴主动轴4固定,通过调节后滚筒7的方法来实现。具体说是固定 了前轴主动轴4, A、 B两点位置固定,通过调节后滚轴7C、 D的上下移动,将 A、 B、 C、 D调节在同一水平面上,调节后滚轴7C、 D的左右移动,使A、 B、 C、 D四点连线的矩形形成直角矩形,从而改善了由于安装失误和在高温状态下 受热膨胀,导致普通链式炉排在运行中发生炉排片"跑偏"、"爬轮"和"炉排 片卡死"等现象。权利要求1. 一种后滚筒可调式独立风室燃烧装置,由煤斗、煤闸门、煤闸门控制链轮、主动轴、独立风室、燃料传送履带、可调节后滚筒、煤灰收集装置、送风口、炉拱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前滚筒为固定式,前滚筒被固定在燃烧装置前端,后滚筒为可调节式,在运行过程中可将后滚筒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后滚筒可调节的独立风室燃烧装置,主要由煤斗、煤闸门、煤闸门控制链轮、主动轴、独立风室、燃料传送履带、可调节后滚筒、煤灰收集装置、送风口、炉拱等部件构成。采用独立风室的结构可实现“强风前送”、“强风后送”、“延迟送风”等送风方式;通过采用后滚筒可调节机制,使燃料传送履带正常工作运行,避免发生“跑偏”、“爬轮”及“炉排片卡死”现象。文档编号F23B30/08GK201212674SQ200720041059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宏 丁, 平 宋, 张善伟, 光 李 申请人: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滚筒可调式独立风室燃烧装置,由煤斗、煤闸门、煤闸门控制链轮、主动轴、独立风室、燃料传送履带、可调节后滚筒、煤灰收集装置、送风口、炉拱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前滚筒为固定式,前滚筒被固定在燃烧装置前端,后滚筒为可调节式,在运行过程中可将后滚筒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宏李光宋平张善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