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主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045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2:46
一种内燃机主体,具备多个汽缸、具有第1水套及第2水套的汽缸体、以及具有盖内水套的汽缸盖。所述盖内水套具备进气侧流路,所述汽缸体及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

Main body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主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内燃机主体。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在内燃机主体的汽缸体及汽缸盖设置水套,通过使冷却水在该水套中循环来冷却汽缸体、汽缸盖的冷却系统(例如,日本特开2016-094872)。尤其是,日本特开2016-094872所记载的冷却系统具备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第1循环系统具备形成于汽缸盖的第1水套。第2循环系统具备形成于汽缸盖的第2水套和形成于汽缸体的第3水套。在这样构成的冷却系统中,能够在第1循环系统和第2循环系统中分别控制冷却水的温度。因而,能够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独立地分别控制汽缸盖的温度及汽缸体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日本特开2016-094872所记载的冷却系统具备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各循环系统分别具有散热器及水泵。因而,日本特开2016-094872所记载的冷却系统的结构复杂,并且制造成本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合适地冷却汽缸盖及汽缸体且冷却系统的构造变得简单那样的内燃机主体。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内燃机主体具备:汽缸体,具有设置于多个汽缸的周围的第1水套及第2水套;及汽缸盖,具有盖内水套。所述盖内水套具备进气侧流路,该进气侧流路与所述第1水套及所述第2水套分别连通,并且设置于进气口周围,所述第1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进气侧,所述第2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排气侧,所述第1水套具有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流入的流入口,所述汽缸体及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另外,所述进气侧是在相对于包括多个汽缸的轴线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进气口的一侧,所述排气侧是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排气口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的内燃机主体具备:汽缸体,具有设置于多个汽缸的周围的第1水套及第2水套;及汽缸盖,具有盖内水套,其中,所述盖内水套具备进气侧流路,该进气侧流路与所述第1水套及所述第2水套分别连通,并且设置于进气口周围,所述第1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进气侧,所述第2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排气侧,所述第1水套具有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流入的流入口,所述汽缸体及所述汽缸盖形成为,冷却水从所述第1水套向所述进气侧流路流出时通过的流路的总流路截面积比冷却水从所述第1水套向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流出时通过的流路的总流路截面积大。另外,所述进气侧是在相对于包括多个汽缸的轴线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进气口的一侧,所述排气侧是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排气口的一侧。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第1水套和所述第2水套形成为相对于彼此不直接连通。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汽缸体具备具有比相邻的所述汽缸间的最小厚度小的最大直径的小径流路,所述小径流路连通于所述第1水套和所述第2水套或所述盖内水套的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的部分,所述汽缸体形成为冷却水从所述第1水套仅向所述进气侧流路及所述小径流路流出。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小径流路设置有多个。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进气侧流路具备在与一个汽缸连通的多个进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进气口间流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进气侧流路具备在与相邻的汽缸连通的相邻的两个进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进气汽缸间流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盖内水套具备在与一个汽缸连通的多个排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排气口间流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在所述盖内水套未设置在与相邻的汽缸连通的相邻的两个排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流路。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所述盖内水套具备具有位于排气口的汽缸体侧的部分的第1排气侧流路和具有位于所述排气口的反汽缸体侧的部分的第2排气侧流路,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所述第1排气侧流路及所述第2排气侧流路均与所述进气侧流路连通,并且从所述进气侧流路向所述第1排气侧流路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从所述进气侧流路向所述第2排气侧流路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各自中,可以是,在所述第2水套未设置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流入的流入口。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合适地冷却汽缸盖及汽缸体且冷却系统的构造变得简单那样的内燃机主体。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图1是概略地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的图。图2是概略地示出汽缸体及汽缸盖的立体图。图3是仅示出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的与图2同样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左上观察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前方右上观察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时的俯视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时的仰视图。图8是从图6及图7的线VIII-VIII观察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时的剖视图。图9是从图6及图7的线IX-IX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0是从图6及图7的线X-X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1是从图6及图7的线XI-XI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2是从图6及图7的线XII-XII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3是从图6及图7的线XIII-XIII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4是从图6及图7的线IXV-IXV观察时的汽缸体及汽缸盖的剖视图。图15是概略地示出汽缸体及汽缸盖的与图2同样的立体图。图16是形成于汽缸体及汽缸盖的水套的与图8同样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参照图1,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内燃机主体10具备汽缸体20和汽缸盖30。在汽缸体20设置有多个汽缸,在这些汽缸内,活塞往复运动。在多个汽缸内,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燃烧,由此取出动力。另外,如图1所示,内燃机的冷却系统1具备循环通路2、散热器3、水泵4及恒温器5。循环通路2具备供从水泵4排出并向内燃机主体10流入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导入通路2a和供从内燃机主体10排出并向水泵4流入的冷却水流通的两个冷却水排出通路2b、2c。冷却水导入通路2a的一端与水泵4的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与内燃机主体10的流入口连通。冷却水排出通路2b、2c的一端与内燃机主体10的流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与水泵4的入口连通。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1冷却水排出通路2b从汽缸盖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具备:/n汽缸体,具有设置于多个汽缸的周围的第1水套及第2水套;及/n汽缸盖,具有盖内水套,/n其中,所述盖内水套包括进气侧流路,该进气侧流路与所述第1水套及所述第2水套分别连通,并且设置于进气口周围,/n所述第1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进气侧,所述第2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排气侧,所述第1水套具有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流入的流入口,并且,/n所述汽缸体及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n所述进气侧是在相对于包括多个汽缸的轴线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进气口的一侧,所述排气侧是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排气口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11 JP 2018-1697381.一种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汽缸体,具有设置于多个汽缸的周围的第1水套及第2水套;及
汽缸盖,具有盖内水套,
其中,所述盖内水套包括进气侧流路,该进气侧流路与所述第1水套及所述第2水套分别连通,并且设置于进气口周围,
所述第1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进气侧,所述第2水套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多个汽缸的排气侧,所述第1水套具有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流入的流入口,并且,
所述汽缸体及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流入到所述第1水套的冷却水中的向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直接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
所述进气侧是在相对于包括多个汽缸的轴线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进气口的一侧,所述排气侧是相对于该平面设置有排气口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水套和所述第2水套形成为相对于彼此不直接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体具备具有比相邻的所述汽缸间的最小厚度小的最大直径的小径流路,所述小径流路连通于所述第1水套和所述第2水套或所述盖内水套的所述进气侧流路以外的部分,所述汽缸体形成为冷却水从所述第1水套仅向所述进气侧流路及所述小径流路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流路设置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侧流路具备在与一个汽缸连通的多个进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进气口间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侧流路具备在与相邻的汽缸连通的相邻的两个进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进气汽缸间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内水套具备在与一个汽缸连通的多个排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排气口间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内水套未设置在与相邻的汽缸连通的相邻的两个排气口之间横穿而延伸的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内水套包括具有位于排气口的汽缸体侧的部分的第1排气侧流路和具有位于所述排气口的反汽缸体侧的部分的第2排气侧流路,
所述汽缸盖形成为,所述第1排气侧流路及所述第2排气侧流路均与所述进气侧流路连通,并且从所述进气侧流路向所述第1排气侧流路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比从所述进气侧流路向所述第2排气侧流路流入的冷却水的流量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主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水套未设置供冷却水从该内燃机主体的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浦靖彦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