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9093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托车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2);由车身框架(2)支撑的发动机(9);供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的废气流动的排气管(86);设置于排气管(86)内,并且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催化装置(81);以及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热交换器(14),车身框架(2)具备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23),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23)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另一方侧配置有热交换器(14),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81)的至少一部分和热交换器(14)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

Motor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的摩托车。
技术介绍
以往,摩托车具备供从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流动的排气管,在该排气管内设置有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近几年,为了应对废气的限制,要求提高催化装置对于废气的净化性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在排气管的尽量的上游配置催化装置是很重要的,因此,也存在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另外,以往,摩托车具备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该冷却介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该热交换器通常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从而利用行驶风来冷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油冷却器的摩托车,该油冷却器从车辆侧方观察配置于发动机的气缸盖部前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25535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发动机驱动时,催化装置变得非常高温。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容易受到热损伤的零部件、催化装置的位置关系。例如,在将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双方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下,当催化装置与热交换器的距离过近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当发生这样的状况时,无法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可能会导致发动机的冷却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该冷却介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所述车身框架具备:头管;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所述发动机具备:曲轴;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从车辆前方观察,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器,从车辆侧方观察,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能够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热交换器的热损伤,并且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右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左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摩托车2车身框架9发动机14油冷却器(热交换器的一例)14a油冷却器的右表面(左右方向一方侧的表面)14b油冷却器的左表面(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表面)16流入管17流出管21头管22主框架23下框架28发动机悬架支架41曲轴箱42气缸43气缸盖45离合器罩(罩的一例)51曲轴60排气口81催化装置86排气管141冷却风扇R3冷却风扇的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前方观察,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热交换器。通过像这样在下框架的左右分开配置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和热交换器的间隙,进而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因此,能够通过热交换器充分地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从而发动机的冷却性能提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侧方观察,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框架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配置于催化装置与热交换器之间的下框架发挥隔热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热交换器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实施例(摩托车1)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公路型的摩托车1进行说明。以下,使用的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词语以从摩托车1的骑手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在各附图中适当地附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摩托车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参照图1~图3,摩托车1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车身框架2;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方的转向机构3和前轮4;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上方的燃料箱5和骑手座位6;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下方的左右一对摆臂7和后轮8;由车身框架2支撑的发动机9;与发动机9连接的进气装置11和排气装置12;配置于发动机9的后上方的启动电机1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油冷却器14(热交换器的一例);配置于油冷却器14的后方的风扇单元15;以及将发动机9与油冷却器14连接的流入管16和流出管17。以下,对于上述各结构要素按照顺序进行说明。(车身框架2)参照图2~图4,车身框架2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头管21;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框架23;从主框架22的后端部向左右分支并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以及从主框架22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位轨道25。主框架22从发动机9的上方配置到后方。在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固定有安装板26。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上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a,在左右一对侧边框架24的下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b。下框架2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在车辆的侧视图以及车辆的主视图中,下框架23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从车辆前方观察,下框架23横跨从上端部至下端部的整个区域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M重叠地配置。在下框架23的左侧部接合有上下一对固定支架23a。在下框架23的下端侧配置有发动机悬架支架28。发动机悬架支架28具备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和前板28c,该前板28c连结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前端部。第一侧板28a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第二侧板28b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上部经由上下一对螺栓B1而安装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前板28c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前方。(转向机构3以及前轮4)参照图1,转向机构3被头管21支撑为可旋转。转向机构3具备手柄装置31和左右一对前叉32。手柄装置31配置于头管21的上方,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手柄装置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手柄把手33。在左右一对前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n车身框架;/n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n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n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n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该冷却介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n所述车身框架具备:/n头管;/n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n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n所述发动机具备:/n曲轴;/n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n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n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n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器,/n从车辆侧方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8 JP 2018-149231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身框架;
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
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对冷却介质进行冷却,该冷却介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
所述车身框架具备:
头管;
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
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
所述发动机具备:
曲轴;
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
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
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
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热交换器,
从车辆侧方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发动机悬架支架,该发动机悬架支架将所述发动机固定于所述下框架,
从车辆侧方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架支架重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正树江口卓也武田哲志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