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及用于其的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906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5:44
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机电制动助力器,该机电制动助力器包括致动单元,该致动单元能够联接到制动缸。致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能够经由传动装置联接到电动马达的致动元件;和至少一个能够联接到动力输入元件的致动组件。该致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该动力传递元件能够以动力传递的方式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该动力接收元件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致动检测装置,该致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机电制动助力器的致动。动力接收元件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动力接收元件还被构造成限制致动组件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的相对移动。

Electromechanical brake booster, vehicle brake system and its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电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及用于其的组件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生成电力液压制动压力的装置的
其特别地涉及能够在用于生成电力液压制动压力的装置中使用的机电制动助力器。
技术介绍
机电制动助力器由电动马达提供动力。为了能够用制动助力器来增强制动力,必须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平移运动。除了以机电方式提供动力的制动助力器外,以气动方式提供动力的制动助力器在现有技术中也是已知的。在出版的公开文本DE102016202575A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动马达的制动助力器。制动装置包括由制动助力器提供动力的致动机构。电动马达经由传动装置以驱动的方式联接到致动机构。该传动装置被设计成将电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变成致动机构的平移运动。致动机构的运动由电动马达的位置传感器的信号来确定。利用的是以下的事实,即电动马达的位置通过传动装置的齿轮比而与致动机构的位置关联。在出版的公开文本DE102014007004A1中,公开了一种踏板运动传感器,其检测与制动踏板相联接的活动元件的运动。在出版的公开文本DE102015213569A1中,描述了一种制动主缸,该制动主缸联接到信号发生器。传感器接收该信号发生器的信号,以检测制动主缸的运动。在出版的公开文本EP1972516A1中,还公开了一种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动主缸的致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装置具有带有较大数量的单个零件的相对复杂的组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电制动助力器,其具有简化的组装结构并且能够以低成本来制造。<br>此处所介绍的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机电制动助力器包括致动单元,该致动单元可联接到制动缸。致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元件,该致动元件可经由传动装置联接到电动马达;和至少一个致动组件,该致动组件可联接到动力输入元件。致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该动力传递元件可以动力传递的方式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该动力接收元件可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致动检测装置,致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机电制动助力器的致动。动力接收元件可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动力接收元件还被构造成限制致动组件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的相对移动。动力传递元件可具有至少一个接触表面。所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可至少部分地抵靠在该至少一个接触表面上,用于将施加在致动组件上的动力传递到动力传递元件。例如,如果由电动马达提供的致动动力不再足以产生驾驶员借助于制动踏板所要求的制动动力,则致动组件可抵靠在动力传递元件上。在此情形中,驾驶员所要求的制动动力中的至少一部分可经由致动组件直接传递到动力传递元件。即使电动马达或传动装置有故障,由驾驶员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致动动力可经由致动组件传递到动力传递元件,并随后传递到制动缸。该至少一个致动组件可在抵靠在接触表面上时提供与动力传递元件的机械联接。除了接触表面外,或者作为接触表面的替换方式,该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可具有至少一个抵接表面。在致动单元的未致动状态下,该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可抵接在该抵接表面上。抵接表面可限定致动组件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的待用或开始位置。通过该抵接表面,可以限定联接到致动组件的动力输入元件的待用或开始位置。致动组件可经由至少一个返回弹簧而在开始位置中被预加载。该返回弹簧可将联接到致动组件的动力接收元件预加载成与抵接表面相抵接。该至少一个返回弹簧可在致动组件和动力传递元件之间延伸。该至少一个返回弹簧能靠在致动组件和动力传递元件上。为此目的,可在致动组件和动力传递元件上设置对应的突起或凸脊。该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可具有至少一个开口,该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可延伸穿过该开口或在该开口中延伸。动力接收元件可在动力传递元件的该开口中联接到致动组件。该抵接表面可被构造在动力传递元件的该至少一个开口的区域中(例如被构造在该至少一个开口中)。抵接表面可被构造在所述开口的一个壁上。该接触表面和/或抵接表面可基本上垂直于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通常对应于制动助力器的致动轴线。接触表面和抵接表面可互相平行地延伸。动力接收元件可具有动力接收部段,该动力接收部段抵靠在该至少一个致动组件上。该致动组件可具有凹槽或凹部,动力接收元件的动力接收部段可接合在该凹槽或凹部中。例如,致动组件可具有周向凹槽。动力接收元件可无间隙地抵接在致动组件上。动力接收元件可与致动组件沿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一起移动。动力接收部段可被构造成叉形或夹钳形。动力接收部段可接合在致动组件的至少一个部段周围。动力接收部段可具有两个支腿,该两个支腿限定用于致动组件的一个接收部。两个支腿都可被构造成使得它们能够装配到该至少一个致动组件。这两个支腿可在至少一个部段中具有在彼此之间的空间,该空间适于包括致动组件的一个部段。在一种变型中,两个支腿的空间被构造成与致动组件的要被插入在两个支腿之间的部段的延伸范围或直径相对应。换言之,两个支腿之间的空间可被调节到致动组件在凹槽或凹部的区域中的直径。在一种变型中,两个支腿的空间可小于致动组件的要被插入在动力接收部段中的部段的延伸范围或直径。该动力接收部段能够是可弹性变形的,以允许将动力接收元件装配在致动组件上。在将动力接收元件装配到致动组件期间,两个支腿可伸展开,直到致动组件已达到动力接收部段的要接纳该致动组件的部段为止。一旦致动组件已经达到动力接收部段的用于插入的部段,两个支腿就可移动返回它们的开始位置并将动力接收元件保持在致动组件上。两个支腿的空间可大到致动组件的对应部段可无间隙地插入再动力接收部段中。每个支腿可具有弯曲的或弓形的部段,可根据致动组件的要被插入在动力接收部段的支腿之间的部段的延伸范围或直径来调节该弯曲的或弓形的部段的曲率。该动力接收部段可垂直于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动力接收部段可具有对置抵接表面。该对置抵接表面可被构造成接触动力传递元件的抵接表面。对置抵接表面可垂直于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对置抵接表面可部分地靠在致动组件中的凹槽或凹部的侧壁上。凹槽或凹部的侧壁基本上垂直于致动组件或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延伸。致动组件可具有至少一个对置接触表面。该对置接触表面可被构造成接触动力传递元件的接触表面。该对置接触表面可被设置在致动组件的突起处。该突起可沿径向方向延伸。例如,该突起周向地构造在致动组件上。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可彼此相对或者彼此面对。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可基本上彼此平行地延伸。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可沿径向方向延伸。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可彼此间具有沿轴向的空间。在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之间的沿致动单元的纵向轴线的方向的这一空间可限定致动组件相对于动力传递元件的相对移动的最大可允许路径。如果接触表面和对置接触表面之间的这一空间被移除,则致动组件与动力传递元件建立机械联接。动力传递元件可具有接触肩部,接触表面被构造于该接触肩部。接触肩部可沿径向方向延伸。接触肩部可被构造在动力传递元件的开口中,致动组件部分地在该开口中延伸,或者致动组件部分地插入在该开口中。接触肩部可在动力传递元件的开口中形成凸脊。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1000)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所述机电制动助力器(100)带有致动单元(106),所述致动单元(106)能够联接到制动缸(200),其中,所述致动单元(106)具有:/n至少一个致动元件(120),所述致动元件(120)能够经由传动装置(104)联接到电动马达(102);/n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所述致动组件(124)能够联接到动力输入元件(128);/n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122),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能够以动力传递的方式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元件(120);以及/n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156),所述动力接收元件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致动检测装置(176),所述致动检测装置(176)用于检测所述机电制动助力器(100)的致动,其中所述动力接收元件(156)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其中所述动力接收元件(156)被构造成限制所述致动组件(124)相对于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的相对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7 DE 102018006237.71.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1000)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所述机电制动助力器(100)带有致动单元(106),所述致动单元(106)能够联接到制动缸(200),其中,所述致动单元(106)具有:
至少一个致动元件(120),所述致动元件(120)能够经由传动装置(104)联接到电动马达(102);
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所述致动组件(124)能够联接到动力输入元件(128);
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122),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能够以动力传递的方式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元件(120);以及
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156),所述动力接收元件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致动检测装置(176),所述致动检测装置(176)用于检测所述机电制动助力器(100)的致动,其中所述动力接收元件(156)能够联接到或被联接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其中所述动力接收元件(156)被构造成限制所述致动组件(124)相对于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的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具有至少一个接触表面(162),所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靠在所述接触表面(162)处,以将施加在所述致动组件(124)上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具有至少一个抵接表面(164),在所述致动单元(106)的未致动状态下,所述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156)靠在所述抵接表面(164)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一个返回弹簧(126),在开始位置中,所述返回弹簧对所述致动组件(124)进行预加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动力传递元件(122)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54),所述至少一个动力接收元件(156)延伸穿过所述至少一个开口或在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中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表面(164)被构造在所述动力传递元件(122)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154)的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表面(162)和/或所述抵接表面(164)基本上垂直于所述致动单元(106)的纵向轴线(L)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元件(156)具有动力接收部段(158),所述动力接收部段(158)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组件(124)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电制动助力器(10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段(158)被构造成叉形或夹钳形并且接合所述致动组件(124)的至少一个部段(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克莱因K·温根德J·M·C·马丁内斯M·霍伯J·伦茨
申请(专利权)人:ZF主动安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