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开大学专利>正文

咔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毒、杀菌、杀虫方面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3282901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毒、杀虫、杀菌方面的应用,通式中各基团的意义见说明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具有优异的抗植物病毒活性,还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和杀虫活性。

Carbol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ntrol of plant virus, sterilization and insecticid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咔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毒、杀菌、杀虫方面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防治植物病毒、杀菌、杀虫方面的应用,属农药

技术介绍
2,5-二酮哌嗪环通常由生物合成,由两个α-氨基酸的缩合脱水而得,也可以由简单的化学合成方法得到。这个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之中,通常是单独地或嵌入在更复杂的真菌、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类天然产物体系结构中(Chem.Rev.2012,112(7),3641-3716.)。另外,它们也是多肽化合物的降解产物,特别是加工食品和饮料(J.Agric.FoodChem.2009,57(20),9563-9568;J.Agric.FoodChem.2000,48(8),3528-3532.)。其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体积小、结构刚性强,并具有很好的可控立体化学性质;不仅同时是氢键给体和氢键受体,可与多个生物靶点相互作用,还在蛋白质水解条件下保持稳定(Bioorg.Med.Chem.Lett.2015,25(16),3125-3128.)。此外,它们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其中,该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为通式所示的化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其中,该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为通式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通式中化合物为(6S,12aS)、(6R,12aS)、(6S,12aR)和(6R,12aR)四种异构体中的一种,R1、R2分别代表氢、C1-C10的烷基、C2-C10的烯基、C2-C10的炔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菲基、含有2-10个碳原子的含氮杂环、含有2-10个碳原子的含氧杂环、含有2-10个碳原子的含硫杂环;所述取代的苯基、取代的萘基、取代的蒽基、取代的菲基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羟基、卤素、氰基、硝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C1-C6的烃基、C1-C6的烷氧基、C1-C6的烷胺基、二氧亚甲基和二氧亚乙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其构型为(6S,12aS)、(6R,12aS)、(6R,12aR)、(6S,12aR)中的一种,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的烷基、C2-C8的烯基、C2-C8的炔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菲基、含有2-8个碳原子的含氮杂环、含有2-8个碳原子的含氧杂环、含有2-8个碳原子的含硫杂环;所述取代的苯基、取代的萘基、取代的蒽基、取代的菲基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羟基、F、Cl、Br、I、氰基、硝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C1-C5的烷基、C1-C5的烷氧基、C1-C5的烷胺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有哌嗪二酮酰腙结构四氢-β-咔啉衍生物,所述化合物为下式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
(6S,12aS)-2-((E)-苯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5a);
(6R,12aS)-2-((E)-苯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5b);
(6R,12aR)-2-((E)-苯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5c);
(6S,12aR)-2-((E)-苯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5d);
(6S,12aS)-2-((E)-(1,1′-联苯)-4-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6);
(6S,12aS)-6-甲基2-((E)-(4-三氟甲基苯基)亚甲氨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7);
(6S,12aS)-2-((E)-(4-叔丁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8);
(6S,12aS)-2-((E)-(4-二甲氨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9);
(6S,12aS)-2-((E)-(4-硝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0);
(6S,12aS)-2-((E)-(3-硝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1);
(6S,12aS)-2-((E)-(4-氯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2);
(6S,12aS)-2-((E)-(3-氯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3);
(6S,12aS)-2-((E)-(2-氯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4);
(6S,12aS)-2-((E)-(3,4-二氯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5);
(6S,12aS)-2-((E)-(2,4-二氯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6);
(6S,12aS)-2-((E)-(4-甲氧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7);
(6S,12aS)-2-((E)-(3-甲氧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8);
(6S,12aS)-2-((E)-(2-甲氧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19);
(6S,12aS)-2-((E)-(3,4-二甲氧基苯基)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20);
(6S,12aS)-2-((E)-苯并[d][1,3]二氧亚甲基-5-亚甲氨基)-6-甲基-2,3,12,12a-四氢哌嗪并[1′,2′:1,6]吡啶并[3,4-b]吲哚-1,4(6H,7H)-二酮(21);
(6S,12aS)-2-((E)-(2,3-二氢苯并[b][1,4]二氧杂芑)-6-亚甲氨基)-6-甲基-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清民谢佳林宋红健刘玉秀王兹稳李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