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1888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手电筒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其特征是冲外工艺切口凸模(8)、冲内工艺切口凸模(9)、拉深凸模(10)、冲尾环孔凸模(11)、压印凸模(12)、落料凸模(13)以及各凸模对应的凹模镶块依次安装在凸模固定板(5)和凹模板(3)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具体地是一种实现手电筒尾盖自动化生产的多工位级进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手电筒尾盖的生产工艺如下第一道工序冲裁拉深,第二道工序冲尾环孔,第三道工序压制商印,各道工序之间要靠人工来运送坯料,第二步和第三步工序需要人工送料和定位。这样一条生产线需要三台压力机、三套模具和三个工人,由于该零件产量大,需要多条生产线。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人力、物力和能源消耗很大,生产成本过高,效率较低,而且大量机床产生的高分贝噪音,给生产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该工艺中坯件依靠手工定位,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工人在手工操作时由于动作重复和单一,易产生疲劳,给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手电筒尾盖生产工艺面临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实现手电筒尾盖自动化生产的多工位级进模装置。采用该模具装置后一条生产线只需使用一台压力机,多条生产线只需2~3个工人监管即可,无需工人手工定位。本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该零件的生产成本,改善了生产环境,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本技术实现手电筒尾盖自动化生产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为手电筒尾盖的加工开发一套多工位级进模,集成其目前工艺中的三道加工工序,依次进行冲外工艺切口及导正钉孔、冲内工艺切口、拉深、冲尾环孔、压制商印和落料六步工序。本技术通过自动送料机构和模具中的导正钉实现条料的自动送料和精确定位,代替手工送料和定位,从而实现了该零件的自动化生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大大降低了手电筒尾盖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能源等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同时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1-上模座,2-凹模垫板,3-凹模板,4-卸料板,5-凸模固定板,6-下垫板,7-下模座,8-冲外工艺切口凸模,9-冲内工艺切口凸模,10-拉深凸模,11-冲尾环孔凸模,12-压印凸模,13-落料凸模。如图1所示,冲外工艺切口凸模8、冲内工艺切口凸模9、拉深凸模10、冲尾环孔凸模11、压印凸模12、落料凸模13以及各凸模对应的凹模镶块依次安装在凸模固定板5和凹模板3上。本级进模工作时由安装在上、下模座的大导套导柱进行一次导向,由安装在凸模固定板上的小导柱通过卸料板和凹模板对各凸模和凹模进行二次导向,从而保证了整套模具的工作精度。本级进模工作时由送料机构进行自动送料,每次送料完毕后由导正钉通过条料上冲制的导正钉孔对条料进行二次导正,从而保证了条料的送进精度。权利要求1.一种手电筒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其特征是冲外工艺切口凸模(8)、冲内工艺切口凸模(9)、拉深凸模(10)、冲尾环孔凸模(11)、压印凸模(12)、落料凸模(13)以及各凸模对应的凹模镶块依次安装在凸模固定板(5)和凹模板(3)上。专利摘要一种实现手电筒尾盖自动化生产的多工位级进模,主要由模架、凹模垫板、凹模板、卸料板、凸模固定板和下垫板组成,依次进行冲外工艺切口及导正钉孔、冲内功艺切口、拉深、冲尾环孔、压制商印和落料六道工序。采用本技术后,一条生产线只需一台机床、多条生产线只需2~3个工人监管即可,实现了手电筒尾盖的自动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加工效率,改善了生产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文档编号F21V15/00GK2653291SQ03274820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9日专利技术者阮锋, 吴春明, 李振南, 谭锐景, 管灿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锋吴春明李振南谭锐景管灿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