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的通气孔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9344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照明器的通气孔构造,从反射器51延伸覆盖灯座部52上面的檐部62,在灯座部52的上部开设沿灯座部52的轴线CL方向延伸的切口73,由该切口73连通反射器51内的密闭空间和外部,可使空气进入,由檐部62阻止侵入到切口73的水。在反射器背面的具有余量的空间设置檐部和切口。所以,可增大切口形状和大小的设定自由度,不对其它部件的配置产生制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自由设定大小和形状、不妨碍其它部件配置的照明器通气孔构造。车辆等使用的照明器在灯泡亮灯时照明器内的温度变高,亮灯时和熄灯时在照明器内的温度差会使水滴附着于照明器内面。为了防止这种问题,通常在照明器设置连通照明器内与外部的通气孔。作为该照明器的通气孔,例如有日本专利公报实用新案注册第2547379号“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照明器安装构造”所公开的构造。上述技术如该公报图17所示那样,具有成为反射器的外壳40、安装于该外壳40前部的透镜51、及通气孔(没有符号),该通气孔将该外壳40和透镜51的下部分别作为迷宫状的嵌合部,在该嵌合部实施内外的通气。在上述技术中,由于在迷宫状的嵌合部设置通气孔,所以受到通气孔的形状和大小的制约。另外,在通气孔的下方如该公报的图5和图8所记载的那样配置有前罩11,但为了不损害通气孔的通气性,必须从上述迷宫状嵌合部的下部隔开规定间隙地配置该前罩11,前罩11为大型,受到前罩11形状的制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小和形状的设定自由度大、不对其它部件的配置施加制约的照明器通气孔构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案的照明器,由前方开口形成为碗状的反射器、为了在该反射器的碗状底部安装电灯泡而形成为圆筒状的灯座部、及封闭反射器开口部地进行配置的透镜构成;其中,从反射器延伸出覆盖灯座部上面的檐部,在灯座部的上部开设沿灯座部轴线方向延伸的切口,通过由该切口连通反射器内的密闭空间与外部使空气可进入,由檐部阻止进入切口的水。从反射器延伸檐部,在灯座部开设切口,提高通气孔的形状和大小的设定自由度。另外,由于在空间有余量的反射器的背面侧设置檐部和切口,所以不对其它部件的配置产生制约。本专利技术第二方案,在电灯的灯头部分设置凸缘,由该凸缘从后方覆盖切口的开口部。由凸缘阻止从照明器后方飞溅而来的水沫等进入通气孔。对附图简单说明如下图1为具有本专利技术照明器通气孔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侧面图。图2为设置了本专利技术通气孔的前照灯的透视图。图3为图2的3-3线断面图。图4为形成本专利技术通气孔的切口的说明图。图5为说明本专利技术通气孔作用的第1作用图。图6为示出通气孔比较例的作用图。图7为说明本专利技术通气孔作用的第2作用图。图8为说明本专利技术通气孔作用的第3作用图。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式。图面按符号的方向进行观看。图1为具有本专利技术照明器通气孔的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侧面图,小型摩托车式车辆10由车架11、前叉13、前挡泥板15、转向柄16、前照灯17、辅机收容箱18、摇动式动力机组21(由发动机22和变速器23构成)、后轮24、收容箱26、车座27、燃料箱28、后悬挂装置29、及车身罩30构成,该前叉13可转向地安装该车架11的头管12,该前挡泥板15覆盖安装于该前叉13下部的前轮14和该前轮14的上部,该转向柄16连接于前叉13的上部,该前照灯17为配置于该转向柄16前方的照明器,该辅机收容箱18安装于车架11的中央低部,该摇动式动力机组21安装于车架11的后上部,该后轮24安装于动力机组21的后部,该收容箱26安装于车架11的后部上部,该车座27安装于该收容箱26的上部,该燃料箱28在收容箱26的后方安装于车架11的后部上部,该后悬挂装置29将动力装置21悬挂于车架11的后部上部,该车身罩30覆盖车架11。车身罩30由前罩31、护腿罩32、踏板33、底罩34、及后罩35构成,该前罩31覆盖头管12的前部,该护腿罩32用于覆盖驾驶者的腿部,该踏板33用于放置驾驶者的脚,该底罩34配置于踏板33的下方并覆盖车架11的下部,该后罩35覆盖车架11的后半部。图中,符号41为前缓冲装置,符号43为主支架,符号44为发动机起动用的脚蹬起动臂,符号45为尾灯,符号46为后挡泥板,符号47为消声器。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设置于通气孔的前照灯的透视图,示出前照灯的背面侧。前照灯17由反射器51、圆筒状灯座部52、灯泡组装体53、透镜54(未图示,在后面说明。)、及周圈55构成;该反射器51朝前方开口并形成为朝向后方的碗形,该圆筒状灯座部52一体设置于该反射器51的底部,该灯泡组装体53为安装该灯座部52的电灯泡,该透镜54安装于上述反射器51,将该反射器51的开口部封闭,该周圈55覆盖反射器51和透镜54的前部外周。反射器51具有作为檐部的圆弧状壁62和立起片63、63,该圆弧状壁62靠近灯座部52上方从背面61朝后方立起,该立起片63、63从前部外周朝后方立起。灯泡组装体53在后部具有凸缘64和连接器接受部65,该连接器接受部65连接向后述灯泡供给电流的导线的连接器。周圈55与反射器51的立起片63、63一起朝后方凸出安装于转向柄16(参照图1)侧的立起片66、66。图3为图2的3-3线断面图,前照灯17在反射器51的前部设有圆筒部67和设于该圆筒部67后部的凸缘部68,在透镜54的外周部设有透镜圆筒部71和设于该透镜圆筒部71后部的透镜凸缘部72,在反射器51的圆筒部67嵌合透镜圆筒部71。灯座部52具有将周壁上部切到中途的切口73。灯泡组装体53由成为光源的灯泡本体75、作为支承该灯泡本体75的灯头部分的灯泡基部76、设于该灯泡基部76后部的上述凸缘64和连接器接受部65、及设于灯泡基部76外周面的L字形凸部77构成,该L字形凸部77用于使灯泡组装体53回转以接合于灯座部52的后述凸部74。符号78为O形密封圈,CL为灯座部52的轴线,即灯泡组装体53的基准线。反射器51的圆弧状壁62从灯座部52的后端朝后方凸出长度P。更为理想的情况是,当在灯座部52安装灯泡组装体53时,圆弧状壁62从灯泡组装体53的凸缘64朝后方凸出规定长度Q,例如Q=2mm。另外,设灯座部52后端的外径为D,灯泡组装体53的凸缘64的外径为D1≥D。通过上述切口73和用于闭塞该切口73开口部的组装体53的凸缘64,形成本专利技术的通气孔80。图4(a)、(b)为形成本专利技术通气孔的切口的说明图,(a)为前照灯17的背面图,(b)示出灯座部52的平面图。在(a)中,灯座部52的切口73形成于圆筒最上部,即包含通过灯座部52轴的铅直面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具有规定的宽度W,例如W=5mm。圆弧状壁62与灯座部52形成为同心状,相对通过灯座部52的轴线CL(参照图3。在图4(a)中朝表里方向延伸。)的铅直线VL,在两侧分别张开角度θ,例如θ=45°,与灯座部52的外周面隔开规定距离C,例如C=5mm。灯座部52具有凸出到内周面的凸部74…,以将灯泡组装体53(参照图3)固定于灯座部52。在(b)中,切口73沿灯座部52的轴线CL延伸方向形成矩形状。下面说明上述的通气孔80的作用。图5(a)-(c)为说明本专利技术通气孔作用的第1作用图。在(a)中,当水滴d从前照灯17的上方落下时,水滴d沿圆弧状壁62流落,不会进入通气孔80。在(b)中,当灯泡本体75亮灯时,前照灯17内的空气由灯泡本体75产生的热进行加热而膨胀,如箭头所示那样通过通气孔80流出到前照灯17外。在(c)中,(b)之后,当灯泡本体75熄灯时,前照灯17内的空气温度下降而收缩,所以,如箭头所示那样,空气从外部通过通气孔80流入到前照灯17内。这样,通气孔80可在保持通气功能的状态下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器的通气孔构造,该照明器由前方开口形成为碗状的反射器、为了在该反射器的碗状底部安装电灯泡而形成为圆筒状的灯座部、及封闭上述反射器开口部地进行配置的透镜构成;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反射器延伸出覆盖上述灯座部上面的檐部,在上述灯座部的上部开设沿灯座部轴线方向延伸的切口,通过由该切口连通反射器内的密闭空间与外部使空气可进入,由上述檐部阻止进入切口的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島広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