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8581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顶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腔插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位于固定柱内腔的一端底部与缓冲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低速吸能盒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器人本体顶部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垂直设置的挡板,两组所述挡板之间与两组相互平行的移动板连接,所述承压板与底板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机器人的底座上安装两组缓冲件,并配合低速吸能盒的使用,能够极大的减小机器人在发生碰撞时的撞击力,从而保证智能机器人上安装的精密元件不受损伤,提高其使用寿命。

Anti collision mechanism of intelligent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具体为智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智能机器人具备形形色色的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这就是筋肉,或称自整步电动机,它们使手、脚、长鼻子、触角等动起来。由此也可知,智能机器人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感觉要素,反应要素和思考要素。正是由于智能机器人上布置众多的精密电子元件,其在运行或行走时,若不设置防撞结构,则极易损坏智能机器人上的精密元件,造成机器人的损坏,影响其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的顶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内腔插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位于固定柱内腔的一端底部与缓冲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且缓冲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固定柱的内腔底部固定,所述移动柱的顶端与防撞梁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柱之间还安装有低速吸能盒,所述低速吸能盒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器人本体顶部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垂直设置的挡板,两组所述挡板之间与两组相互平行的移动板连接,且移动板固定在承压板的底部,所述承压板与底板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优选的,所述挡板的内侧壁与移动板的相接触位置还粘贴有阻尼垫,所述弹性件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上,其顶部位于承压板底部的限位槽中。优选的,所述防撞梁包括与移动柱顶部固定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缓冲棉,所述缓冲棉的顶部与防撞板连接,所述防撞板与底座之间通过两组调节螺杆固定。优选的,所述防撞板的表面呈弧形结构,所述调节螺栓的顶部位于防撞板的内腔,所述调节螺栓的外螺纹与位于防撞板内腔开设的内螺纹相适配。优选的,所述移动柱的底端设有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固定柱的内腔并与缓冲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柱为内部中空结构,且固定柱的内径与移动柱的外径相适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机器人的底座上安装两组缓冲件,并配合低速吸能盒的使用,能够极大的减小机器人在发生碰撞时的撞击力,从而保证智能机器人上安装的精密元件不受损伤,提高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撞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低速吸能盒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器人本体、2固定柱、3移动柱、4缓冲弹性件、5防撞梁、51底座、52缓冲棉、53防撞板、54调节螺栓、6低速吸能盒、61承压板、62底板、63移动板、64弹性件、65挡板、66阻尼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包括机器人本体1,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顶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固定柱2,所述固定柱2的内腔插接有移动柱3,所述移动柱3位于固定柱2内腔的一端底部与缓冲弹性件4的一端连接,且缓冲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固定柱2的内腔底部固定,所述移动柱3的顶端与防撞梁5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柱2之间还安装有低速吸能盒6,所述低速吸能盒6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器人本体1顶部的底板62,所述底板62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垂直设置的挡板65,两组所述挡板65之间与两组相互平行的移动板63连接,且移动板63固定在承压板61的底部,所述承压板61与底板62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64。其中,所述挡板65的内侧壁与移动板63的相接触位置还粘贴有阻尼垫66,所述弹性件64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62上,其顶部位于承压板61底部的限位槽中,所述防撞梁5包括与移动柱3顶部固定的底座51,所述底座51上设有缓冲棉52,所述缓冲棉52的顶部与防撞板53连接,所述防撞板53与底座51之间通过两组调节螺杆54固定,所述防撞板53的表面呈弧形结构,所述调节螺栓54的顶部位于防撞板53的内腔,所述调节螺栓54的外螺纹与位于防撞板53内腔开设的内螺纹相适配,所述移动柱3的底端设有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固定柱2的内腔并与缓冲弹性件4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柱2为内部中空结构,且固定柱2的内径与移动柱3的外径相适配。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机器人本体1在发生碰撞后首先由防撞梁51与碰撞物体接触,防撞梁5内部设置的缓冲棉52能够针对撞击力吸能,同时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上的两组缓冲机构动作,移动柱3在固定柱2的内腔中下移,并通过缓冲弹性件4的作用提供缓冲空间,而承压板6承载防撞梁5的撞击力,此时弹性件64动作,两组移动板63在两组挡板65的内侧壁上滑动,进一步吸收撞击力,本装置通过三组缓冲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防撞梁5的撞击力,提高智能机器人的抗撞击能力,保证智能机器人上安装的精密元件不受损坏,提高其使用寿命,其操作简单,运行稳定,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包括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顶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固定柱(2),所述固定柱(2)的内腔插接有移动柱(3),所述移动柱(3)位于固定柱(2)内腔的一端底部与缓冲弹性件(4)的一端连接,且缓冲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固定柱(2)的内腔底部固定,所述移动柱(3)的顶端与防撞梁(5)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柱(2)之间还安装有低速吸能盒(6),所述低速吸能盒(6)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器人本体(1)顶部的底板(62),所述底板(62)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垂直设置的挡板(65),两组所述挡板(65)之间与两组相互平行的移动板(63)连接,且移动板(63)固定在承压板(61)的底部,所述承压板(61)与底板(62)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6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包括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顶部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固定柱(2),所述固定柱(2)的内腔插接有移动柱(3),所述移动柱(3)位于固定柱(2)内腔的一端底部与缓冲弹性件(4)的一端连接,且缓冲弹性件(4)的另一端与固定柱(2)的内腔底部固定,所述移动柱(3)的顶端与防撞梁(5)连接,两组所述固定柱(2)之间还安装有低速吸能盒(6),所述低速吸能盒(6)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器人本体(1)顶部的底板(62),所述底板(62)的左右两端对称安装有两组垂直设置的挡板(65),两组所述挡板(65)之间与两组相互平行的移动板(63)连接,且移动板(63)固定在承压板(61)的底部,所述承压板(61)与底板(62)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5)的内侧壁与移动板(63)的相接触位置还粘贴有阻尼垫(66),所述弹性件(64)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62)上,其顶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汇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