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及压入工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029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及压入工序,其中,工装包括压入装置、上模座、下模座、定位圈和上下模座校正圈,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和可上下移动的压头;上模座固定在压头上,其上开设第一轴孔;定位圈固定套设在上模座的下端,其上开设有第二轴孔;下模座置于工作台上,其上开设第三轴孔;在校正时,将上下模座校正圈插入第三轴孔内,且其上端面凸出于下模座的上端面;通过压头的下行,将定位圈外套在上下模导上;在压入轴承时,将轴承同轴塞入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将转轴同轴塞入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通过压头的下行,将轴承压在转轴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既保证了轴承不受伤害,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A kind of press in tooling and press in process of shaft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及压入工序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及压入工序。
技术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统,并保证其回转精度。通过轴承,可以实现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控制两者的轴向和径向运动。轴承是十分精密的零件,轴承装卸更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应避免避免强烈的冲击等不规范操作,装配时简单粗暴的作法无疑会给产品留下致命隐患。轴承损坏在相关行业可谓司空见惯,但值得关注的是百分之八十的轴承过早失效是因为安装方法不正确。轴承的正确安装,不仅可以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还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益。压入法是最简单的安装方法之一,适用于安装中小型轴承。对于过盈量较小的轴承,可以在常温状态下利用设计合理的工艺装备对滚道圈圆周端面轴向施加均等的压力压入。但压入时如果过盈量过大、轴承内部游隙过小,易产生烧伤、裂纹和噪音等技术问题;安装时冲击负荷过大易产生压痕、损伤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及压入工序,以解决在现有技术中,如果装配时轴承过盈量过大、轴承内部游隙过小,易产生烧伤、裂纹和噪音等技术问题,以及安装时冲击负荷过大而造成轴承易产生压痕、损伤等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用于将轴承压在转轴上,所述工装包括压入装置、上模座、下模座、定位圈和上下模座校正圈,所述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和可上下移动的压头,所述压头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所述上模座固定在所述压头上,所述上模座上开设第一轴孔;所述定位圈固定套设在所述上模座的下端,所述定位圈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轴孔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轴孔同轴且相通;所述第二轴孔大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径;所述下模座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其上开设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轴孔通过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与所述第二轴孔同轴校正;在校正时,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插入所述第三轴孔内,且其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定位圈外套在所述上下模导上;校正结束后,将所述下模座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且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从所述轴孔中移除;在压入轴承时,将轴承同轴塞入所述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将转轴同轴塞入所述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轴承压在所述转轴上。较佳的,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压头正对着所述通孔。较佳的,将轴承同轴塞入所述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时,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轴孔间隙配合;将转轴同轴塞入所述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时,转轴与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或转轴通过定位保持圈与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较佳的,在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的同轴校正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轴孔和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较佳的,所述第三轴孔为阶梯孔,孔径从下端至上端依次增大;在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的同轴校正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轴孔的上端孔段间隙配合。较佳的,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三轴孔的上端孔段与所述第二轴孔的高度之和。较佳的,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固设一同轴且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此延伸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径相同,此延伸段的外径大于轴承的内圈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轴承的内圈的外径。较佳的,所述转轴包括轴段一和轴段二,所述轴段一和轴段二上分别待压入一轴承,先在所述轴段一上压入一轴承,再在所述轴段二上压入一轴承;在所述轴段一上压入一轴承时:首先,所述轴段二通过一定位保持圈塞入所述第三轴孔内,此时,所述轴段一位于所述下模座的上方;然后将一轴承压入所述轴段一上;在所述轴段二上压入一轴承时:首先,将定位保持圈移除,并将所述转轴翻转180°,然后将所述转轴上的轴承塞入所述第三轴孔内,此时,所述轴段二位于所述下模座的上方;最后再将一轴承压入所述轴段二上;所述定位保持圈的外径与轴承的外径相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序,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工装,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模座装夹将上模座固定设置在压头上,将定位圈同轴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下端,将下模座放置在工作台上;二、同轴校正A1、将上下模座校正圈放入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此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A2、压头下行,使定位圈套在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上;A3、将下模座锁定在工作台上;A4、压头上行,取出上下模座校正圈;三、压入轴承B1、将转轴插入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将轴承塞入定位圈内;B2、压头下行,上模座推动轴承下压;B3、下压到位后,压头上行,取出完整的转轴装配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序,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工装,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模座装夹将上模座固定设置在压头上,将定位圈同轴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下端,将下模座放置在工作台上;二、同轴校正A1、将上下模座校正圈放入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此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A2、压头下行,使定位圈套在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上;A3、将下模座锁定在工作台上;A4、压头上行,取出上下模座校正圈;三、压入轴承B1、将转轴的轴段二通过定位保持圈插入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将轴承一塞入定位圈内;B2、压头下行,上模座推动轴承一下压;B3、下压到位后,轴承一压入所述转轴的轴段一上;B4、压头上行,然后将转轴从所述第三轴孔中拔出,移除定位保持圈,将其翻转180°后,将轴承一塞入所述第三轴孔内,并将轴承二塞入定位圈内;B5、压头下行,上模座推动轴承二下压;B6、下压到位后,轴承二压入所述转轴的轴段二上,此时,轴承二位于所述轴承一的上方;B7、压头上行,取出完整的转轴装配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上下模座校正圈使得上模座与下模座的中心线对准,因此,在压头将轴承压入转轴上时,即使压入时过盈量过大,也不会因轴承内部游隙过小而产生烧伤、裂纹和噪音问题,也不会在安装时因冲击负荷过大而造成轴承产生压痕、损伤,既保证了轴承不受伤害,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上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圈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用于将轴承压在转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包括压入装置、上模座、下模座、定位圈和上下模座校正圈,所述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和可上下移动的压头,所述压头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n所述上模座固定在所述压头上,所述上模座上开设第一轴孔;/n所述定位圈固定套设在所述上模座的下端,所述定位圈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轴孔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轴孔同轴且相通;所述第二轴孔大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径;/n所述下模座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其上开设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轴孔通过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与所述第二轴孔同轴校正:在校正时,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插入所述第三轴孔内,且其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定位圈外套在所述上下模导上;校正结束后,将所述下模座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且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从所述轴孔中移除;/n在压入轴承时,将轴承同轴塞入所述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将转轴同轴塞入所述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轴承压在所述转轴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用于将轴承压在转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包括压入装置、上模座、下模座、定位圈和上下模座校正圈,所述压入装置包括工作台和可上下移动的压头,所述压头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上方;
所述上模座固定在所述压头上,所述上模座上开设第一轴孔;
所述定位圈固定套设在所述上模座的下端,所述定位圈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轴孔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轴孔同轴且相通;所述第二轴孔大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径;
所述下模座置于所述工作台上,其上开设第三轴孔,所述第三轴孔通过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与所述第二轴孔同轴校正:在校正时,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插入所述第三轴孔内,且其上端面凸出于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面;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定位圈外套在所述上下模导上;校正结束后,将所述下模座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且将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从所述轴孔中移除;
在压入轴承时,将轴承同轴塞入所述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将转轴同轴塞入所述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通过所述压头的下行,将所述轴承压在所述转轴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压头正对着所述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将轴承同轴塞入所述定位圈的第二轴孔中时,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轴孔间隙配合;
将转轴同轴塞入所述下模座的第三轴孔中时,转轴与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或转轴通过定位保持圈与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的同轴校正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轴孔和所述第三轴孔间隙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孔为阶梯孔,孔径从下端至上端依次增大;
在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的同轴校正时,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下端与所述第三轴孔的上端孔段间隙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模座校正圈的高度不小于所述第三轴孔的上端孔段与所述第二轴孔的高度之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固设一同轴且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此延伸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轴孔的孔径相同,此延伸段的外径大于轴承的内圈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轴承的内圈的外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轴的轴承压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有智谈正秋肖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