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764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所述车体的数量与转向架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对应安装有一个转向架,所述车体包括位于前车头的Mc1车体、位于后车头的Mc2车体、以及位于所述Mc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的至少一节T车体和至少一节Mp车体,所述Mc1车体、Mc2车体、T车体的长度均为12~14米,每相邻两节车体的车端距为0.8米,每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为13.45米或5.3米。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n个车体和n个转向架相互配合的结构设计,通过控制相邻两个车体的车端距及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使车辆具有较好的曲线通过能力,同时在超员载荷状态下轴重也比较均衡,使整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A multi module tram marshall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
技术介绍
高地板有轨电车是指车辆地板面等于或小于1130mm的轨道车辆,目前国内现有的车辆编组型式都为铰接转向架的编组型式(如2模块3转向架),转向架设置在2模块之间,该编组型式的优点为轴重小(不超过10t)、轴重偏差小、对车辆自重要求不高,由于转向架设置在模块间从而增大了车内载客空间,缺点为转向架数量多、铰接转向架结构复杂、车内模块间的通过能力差。该编组的铰接转向架受铰接装置安装空间的限制,无法布置牵引电机,为非动力型转向架;由于车辆之间布置铰接转向架,该编组型式的动力性能不佳。有轨电车另外一种编组型式为单车体型(转向架位于车体中心),单车型有轨电车会发生折弯运动。单车型车辆通过铰接连接前后车体,可以看做为传统的轨道车辆的车体进行了拆分,拆分后的车体通过铰来进行连接,车体拥有了额外的转动自由度,通过曲线能力得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体的冗余自由度会导致车体间发生折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行驶于直线、曲线及驶入和驶出曲线时,车体会产生不必要且不确定的位移和运动。在发生紧急制动时,或车辆被推送救援时,折弯现象更加明显。严重影响动力学性能。有轨电车还有一种编组型式是浮车型(如5模块3转向架2悬浮模块),该编组型式的优点为转向架数量少、客室内部空间大、客室内部通过性能好;但不适用于车体模块长度大于10米的编组型式。对于车辆长度为大于34米的高地板有轨电车,其超员载客量一般不大于400人,在满足轴重小于12吨的条件下,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多编组型式,提高其载客能力;同时使车辆具备较好的曲线通过能力、较好的动力性能、合理的车间自由度等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满足车体长度超过10米及整车长度超过34米的设计要求,并使车辆具有较好的曲线通过能力(最小曲线半径R50m)、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合理的车间自由度配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所述车体的数量与转向架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对应安装有一个转向架,所述车体包括位于前车头的Mc1车体、位于后车头的Mc2车体、以及位于所述Mc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的至少一节T车体和至少一节Mp车体,所述Mc1车体、Mc2车体、T车体的长度均为12~14米,每相邻两节车体的车端距为0.8米,每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为13.45米或5.3米。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位于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均为13.45米。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Mp1车体与T1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和一节T2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T2车体、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位于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T2车体、Mc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均为13.45米。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Mp1车体与T1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1车体与T2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2车体与Mc2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和一节T2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和一节Mp2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T2车体、Mp2、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所述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为13.45米,相邻两个所述Mc2车体、Mp2车体、T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也为13.45米,T1车体、T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为5.3米。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Mp1车体与T1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1车体与T2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2车体与Mp2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Mp2车体与Mc2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p车体顶部安装有受电弓。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c1车体、Mc2车体均配置有4个车门,每侧2个对称布置。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Mc1车体、Mc2车体头部下方安装均安装有车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采用n个车体和n个转向架相互配合的结构设计,满足车体长度超过10米及整车长度超过34米的设计要求,通过控制相邻两个车体的车端距及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使车辆具有较好的曲线通过能力(最小曲线半径R50m),同时即使在超员载荷状态下轴重也比较均衡,使整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具备60‰爬坡能力及故障救援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四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五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六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车体,2、转向架,3、转动铰链贯通道,4、自由铰链贯通道,5、受电弓,6、车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考图1~图3,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包括:车体1和转向架2,所述车体1的数量与转向架2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车体1的底部对应安装有一个转向架2,所述车体1包括位于前车头的Mc1车体、位于后车头的Mc2车体、以及位于所述Mc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的至少一节T车体和至少一节Mp车体,所述Mc1车体、Mc2车体、T车体的长度均为12~14米,并且每相邻两节车体的车端距为0.8米,每相邻两个转向架2的中心距为13.45米或5.3米。具体地,所述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有:四节编组结构、五节编组结构、六节编组结构。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四节编组结构,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位于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均为13.45米;其中,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4连接,所述Mp1车体与T1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3连接,所述T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车体的数量与转向架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对应安装有一个转向架,所述车体包括位于前车头的Mc1车体、位于后车头的Mc2车体、以及位于所述Mc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的至少一节T车体和至少一节Mp车体,所述Mc1车体、Mc2车体、T车体的长度均为12~14米,每相邻两节车体的车端距为0.8米,每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为13.45米或5.3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包括:车体和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车体的数量与转向架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车体的底部对应安装有一个转向架,所述车体包括位于前车头的Mc1车体、位于后车头的Mc2车体、以及位于所述Mc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的至少一节T车体和至少一节Mp车体,所述Mc1车体、Mc2车体、T车体的长度均为12~14米,每相邻两节车体的车端距为0.8米,每相邻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距为13.45米或5.3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位于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Mc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均为13.45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Mp1车体与T1车体之间通过转动铰链贯通道连接,所述T1车体与Mc2车体之间通过自由铰链贯通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车体包括一节T1车体和一节T2车体,所述Mp车体包括一节Mp1车体,整车从前到后包括依次贯连在一起的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T2车体、Mc2车体,并且相邻两个位于Mc1车体、Mp1车体、T1车体、T2车体、Mc2车体底部的转向架的中心距均为13.45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块有轨电车编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Mc1车体与Mp1车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海涛王晶晶黄鹏刘威陈晨向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