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8801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器、前制动器、制动油缸、手制动器和制动踏板,所述后制动器具有铰接部的制动臂,所述制动臂远离后制动器的一端铰接有拉杆,所述拉杆远离制动臂的一端连接有主制动机构;所述主制动机构包括V形杠杆、制动踏板和转动枢轴,所述V形杠杆的中心与转动枢轴转动连接,且V形杠杆的开口为向上设置;所述V形杠杆的左连接端与拉杆相铰接,所述V形杠杆的右连接端与制动踏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进行前后轮联合制动,布局合理,结构简单,踩踏轻松,刹车距离减短且更加平稳,提高了行车稳定性。

A combined brake system for front and rear wheels of motorcy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各项交通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摩托车的主动安全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摩托车的前轮、后轮制动普遍是采用分别单独操纵控制的方式,前轮的制动一般是通过安装在方向把上的手柄操纵控制,后轮的制动一般是通过安装在车架上的脚踏板操纵控制。但在遇到紧急情况采取紧急刹车时,单独使用前制动会导致前部减震器下沉,一旦前轮抱死,会使得前轮失去转向能力;单独使用后制动则容易抱死,出现侧滑;前后同时刹车时,一般的驾驶者由于很难将前后制动力很好的分配,想达到很好的制动效果非常困难。因此,联动制动装置便应运而生。传统的,采用均衡器实现前后制动力的分配,前后轮使用拉索来实现制动力的传输,进而实现前后轮的联动制动。但是,由于拉索本身结构限制,传递效率较低。此外,由于骑式摩托车的制动踏板周围布置有发动机、摇架、摇架枢轴、碳罐和空滤器等多种其它零部件,且必须要保证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随摇架的上下摆动而一起摆动,故该处存在的空间十分紧凑和狭窄,严重制约了制动油缸与均衡器的布置自由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联动制动装置的普及应用。同时,市场上最近的联合制动装置在制动踏板与前后制动器的连接处布局不合理,不能够较方便的供驾驶者踩踏,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器、前制动器、制动油缸、手制动器和制动踏板,所述后制动器具有铰接设置在后制动器上的制动臂,所述制动臂远离后制动器的一端铰接有拉杆,所述拉杆远离制动臂的一端连接有主制动机构;所述主制动机构包括V形杠杆、制动踏板和转动枢轴,所述V形杠杆的中心与转动枢轴转动连接,且V形杠杆的开口为向上设置;所述V形杠杆的左连接端与拉杆相铰接,所述V形杠杆的右连接端与制动踏板固定连接;所述制动油缸斜向设置在V形杠杆的上方,且制动油缸的活塞杆通过连杆与V形杠杆的左连接端相铰接;所述制动油缸顶端连接有第一制动油管,且制动油缸通过第一制动油管与前制动器的油口连通。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所述前制动器包括油缸A、油缸B、油缸C以及油口A、油口B,所述油缸B与油缸C相连通,所述油口A与油缸B或油缸C连通,且油口A通过第二制动油管与手制动器连通;所述油缸A连通油口B,且油缸A通过油口B与第一制动油管连通。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摩托车车架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V形杠杆的右连接端连接。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所述后制动器为鼓式制动器。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所述制动油缸固定安装在摩托车的车架上。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制动油管和第二制动油管均为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设置主制动机构,能够在将后刹的鼓式制动器与前刹的前制动器相连接,使得驾驶者在踩踏制动踏板时能够同时带动鼓式制动器和前制动器进行制动,实现联合制动,刹车距离减短且更加平稳,提高了行车稳定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V形杠杆,制动踏板能够通过V形杠杆同时较好的带动制动油泵的活塞杆和拉杆,作用力传递更加平稳且踩踏更加轻松,结构简单,有效的减小的占用的空间,布局合理。(3)本技术通过设置前制动器,油缸B与油缸C相连通,油口A与油缸B或油缸C连通,且油口A通过第二制动油管与手制动器连通,油缸A连通油口B,且油缸A通过油口B与第一制动油管连通,这样前刹车器能够分别在手动器与制动油缸的作用下对前轮进行刹车,实现联动制动和单独对前轮进行制动,操作方便、实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制动器;2-制动油缸;3-前制动器;31-油缸C;32-油缸A;33-油缸B;34-油口A;35-油口B;4-手制动器;5-制动臂;6-拉杆;7-V形杠杆;8-制动踏板;9-复位弹簧;10-第一制动油管;11-第二制动油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器1、前制动器3、制动油缸2、手制动器4和制动踏板8,所述后制动器1具有铰接设置在后制动器1上的制动臂5,所述制动臂5远离后制动器1的一端铰接有拉杆6,所述拉杆6远离制动臂5的一端连接有主制动机构;所述主制动机构包括V形杠杆7、制动踏板8和转动枢轴,所述V形杠杆7的中心与转动枢轴转动连接,且V形杠杆7的开口为向上设置;所述V形杠杆7的左连接端与拉杆6相铰接,所述V形杠杆7的右连接端与制动踏板8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器(1)、前制动器(3)、制动油缸(2)、手制动器(4)和制动踏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器(1)具有铰接设置在后制动器(1)上的制动臂(5),所述制动臂(5)远离后制动器(1)的一端铰接有拉杆(6),所述拉杆(6)远离制动臂(5)的一端连接有主制动机构;所述主制动机构包括V形杠杆(7)、制动踏板(8)和转动枢轴,所述V形杠杆(7)的中心与转动枢轴转动连接,且V形杠杆(7)的开口为向上设置;所述V形杠杆(7)的左连接端与拉杆(6)相铰接,所述V形杠杆(7)的右连接端与制动踏板(8)固定连接;/n所述制动油缸(2)斜向设置在V形杠杆(7)的上方,且制动油缸(2)的活塞杆通过连杆与V形杠杆(7)的左连接端相铰接;所述制动油缸(2)顶端连接有第一制动油管(10),且制动油缸(2)通过第一制动油管(10)与前制动器(3)的油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包括后制动器(1)、前制动器(3)、制动油缸(2)、手制动器(4)和制动踏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制动器(1)具有铰接设置在后制动器(1)上的制动臂(5),所述制动臂(5)远离后制动器(1)的一端铰接有拉杆(6),所述拉杆(6)远离制动臂(5)的一端连接有主制动机构;所述主制动机构包括V形杠杆(7)、制动踏板(8)和转动枢轴,所述V形杠杆(7)的中心与转动枢轴转动连接,且V形杠杆(7)的开口为向上设置;所述V形杠杆(7)的左连接端与拉杆(6)相铰接,所述V形杠杆(7)的右连接端与制动踏板(8)固定连接;
所述制动油缸(2)斜向设置在V形杠杆(7)的上方,且制动油缸(2)的活塞杆通过连杆与V形杠杆(7)的左连接端相铰接;所述制动油缸(2)顶端连接有第一制动油管(10),且制动油缸(2)通过第一制动油管(10)与前制动器(3)的油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前后轮联合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制动器(3)包括油缸A(32)、油缸B(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鼎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