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以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8006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以及汽车,所述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中的储液器(20),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第四水口(14)和第五水口(15),储液器(20)上设置有至少5个通孔,储液器(20)能够相对于壳体(10)发生位移,以使通孔能够对准各个水口,通孔和与其对准的水口流体连通,储液器(20)限定独立的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本申请提供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应用在汽车中能够使得汽车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来控制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保持发动机水温和变速器机油温度在合理区间。

Cooling cycle control module, engine cooling cycle system and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以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地涉及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车辆冷却系统除了要保证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和变速器的油温的正常,还要兼顾在冬季的采暖正常,即车辆的暖风系统的正常工作。在传统的冷却系统设计开发中,变速器机油冷却器支路和暖风支路在整车冷却系统循环中处于常开状态,不能做到精确控制从而无法在各个使用场景中实现最优的冷却液的分配;虽然随着电气化技术的发展,电子节温器、各种电磁阀在传统车上得到了应用,优化了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对冷却液的分配,但是也造成成本的大大增加。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精确控制冷却液的分配同时成本较低的冷却系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汽车热管理系统无法以较低的成本来精确控制各个元件的温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以及汽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所述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储液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水口、第二水口、第三水口、第四水口和第五水口,所述储液器上设置有至少5个通孔,所述储液器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通孔能够对准各个水口,所述通孔和与其对准的水口流体连通,所述储液器限定独立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圆柱件,所述第一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端面,所述第二水口、所述第三水口、所述第四水口和第五水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周面,所述储液器为圆柱件且所述储液器的外壁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储液器中设置有从所述储液器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隔板以使所述储液器限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通孔包括能够对准所述第一水口的多个端面通孔和能够对准其他水口的多个周面通孔,所述储液器能够绕自身的轴发生转动,其中全部的所述端面通孔均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模块、变速器机油冷却器、暖风芯片和如上所述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所述发动机冷却模块包括热交换器、泵件和汽缸组件,所述汽缸组件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水口以能够向所述第一腔体供应冷却液,所述第五水口流体连通所述泵件以使所述泵件能够抽取所述储液器中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水口和所述第四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水口和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所述变速器机油冷却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所述暖风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二水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的部分上。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发动机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变速器机油温度。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不超过特定温度T1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是否超过特定温度T2以及车辆是否有采暖需求,所述控制机构执行以下操作: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不超过特定温度T2且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二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所述第三水口不与所述储液器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水口和所述第五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不超过特定温度T2且没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第一水口不与所述储液器流体连通。优选地,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超过特定温度T2且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第一水口、所述第二水口、所述第三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水口和所述第五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超过特定温度T2且没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三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水口不与所述储液器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水口和所述第五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优选地,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水温超过特定温度T1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是否超过特定温度T2以及车辆是否有采暖需求,所述控制机构执行以下操作: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没有超过特定温度T2且没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有第一水口不与所述储液器流体连通。优选地,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超过特定温度T2和/或有采暖需求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储液器相对于所述壳体发生位移,以使所述第一水口和所述第三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所述第三水口、所述第五水口分别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不同的所述通孔流体连通,所述第四水口不与所述储液器流体连通。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本申请提供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通过使得储液器和壳体发生相对位移,从而控制壳体上的各个水口和储液器上的各个通孔选择性地对准,从而能够控制冷却液是否流经热交换器、暖风芯片以及变速器机油冷却器,使得汽车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来控制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从而在各种工况中保持发动机水温和变速器机油温度在合理区间,提高了发动机及整车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的外壳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的储液器的示意图;图4-图8分别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分别位于第一循环模式、第二循环模式、第三循环模式、第四循环模式和第五循环模式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壳体11-第一水口12-第二水口13-第三水口14-第四水口15-第五水口20-储液器21-第一腔体22-第二腔体23-端面通孔24-周面通孔25-隔板30-变速器机油冷却器40-暖风芯片51-热交换器52-泵件53-汽缸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模块、变速器机油冷却器30、暖风芯片40和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其中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中的储液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中的储液器(20),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第四水口(14)和第五水口(15),所述储液器(20)上设置有至少5个通孔,所述储液器(20)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发生位移,以使所述通孔能够对准各个水口,所述通孔和与其对准的水口流体连通,所述储液器(20)限定独立的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中的储液器(20),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水口(11)、第二水口(12)、第三水口(13)、第四水口(14)和第五水口(15),所述储液器(20)上设置有至少5个通孔,所述储液器(20)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发生位移,以使所述通孔能够对准各个水口,所述通孔和与其对准的水口流体连通,所述储液器(20)限定独立的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圆柱件,所述第一水口(11)形成在所述壳体(10)的端面,所述第二水口(12)、所述第三水口(13)、所述第四水口(14)和所述第五水口(15)形成在所述壳体(10)的周面,所述储液器(20)为圆柱件且所述储液器(20)的外壁面和所述壳体(10)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储液器(20)中设置有从所述储液器(20)的一个端面延伸到另一个端面的隔板(25)以使所述储液器(20)限定所述第一腔体(21)和所述第二腔体(22),所述通孔包括能够对准所述第一水口的多个端面通孔(23)和能够对准其他水口的多个周面通孔(24),所述储液器(20)能够绕自身的轴发生转动,其中全部的所述端面通孔(23)均与所述第一腔体(21)连通。


3.一种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模块、变速器机油冷却器(30)、暖风芯片(40)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循环控制模块,所述发动机冷却模块包括热交换器(51)、泵件(52)和汽缸组件(53),所述汽缸组件(53)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水口(11)以能够向所述第一腔体(21)供应冷却液,所述第五水口(15)流体连通所述泵件(52)以使所述泵件(52)能够抽取所述储液器(20)中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水口(12)和所述第四水口(14)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水口(13)和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所述变速器机油冷却器(30)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所述暖风芯片(40)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位于所述第二水口(12)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之间的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储液器(20)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发生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发动机的水温,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变速器机油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水温不超过特定温度T1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是否超过特定温度T2以及车辆是否有采暖需求,所述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