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5864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其中,该迫降装置包括:多个外壁板、多个柔性的连接件和动力机构;多个外壁板贴附在飞行器本体的外侧,且外壁板的上端与飞行器本体的上部能转动地连接;连接件设置在相邻的外壁板之间,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外壁板的侧边;动力机构与外壁板传动连接,用于在迫降时启动动力机构,动力机构驱动外壁板向外转动打开。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中空式伞体结构张开形成伞体,在气流的作用下提供升力,且不会干涉螺旋桨的自旋转动,使得迫降过程中伞体和螺旋桨一起提供升力,可以保证飞行器安全、稳定地迫降。

A kind of forced landing device for aircraft and a tunnel type aircr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
本技术涉及飞行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
技术介绍
常规飞行器的降落伞的主要包括伞衣、引导伞、伞绳、背带系统、开伞部件和伞包等,降落伞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和重量;而且需要引导伞的牵引才能开伞,另外,飞行器或者跳伞者需要一定的安全高度,才能使伞能够充分的张开。对于小型、超低空的飞行器,常规的降落伞是不适用的。旋翼类飞行器需要断开旋翼或旋翼轴进行开伞,操作和过程是繁琐和复杂的,如果自带降落伞,开伞时旋翼停止转动或者断开旋翼(旋翼轴)。旋翼类飞行器下降时,气流使旋翼旋转,且气流速度(即下降速度)与桨叶转速成正比,和桨距成反比。通过调节桨距防止桨叶过快,提高升力,减缓下降速度,从而安全着陆。所以,当前在直升机或大多数变距旋翼类飞行器通常不采用降落伞,当动力失效时,采用自转下滑方式应急着陆,调节桨距来实现迫降着陆。该方式适合低转速、变距类旋翼飞行器,且当飞行器自转下滑着陆时,需要大的桨盘来可以提高气动面积,故适合旋翼直径大的飞行器。若飞行器配有伞舱,当伞舱位于桨盘以下位置时,会和旋翼产生干涉;当伞舱位于旋翼上方会造成机体重心上移,影响飞行器的稳定性。此外,降落伞打开会对旋翼形成遮盖,旋翼必须断开或者停止旋转,才能保证降落伞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及涵道式飞行器。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包括:多个外壁板、多个柔性的连接件和动力机构;多个所述外壁板贴附在飞行器本体的外侧,且所述外壁板的上端与所述飞行器本体的上部能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接件设置在相邻的外壁板之间,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外壁板的侧边;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外壁板传动连接,在迫降时启动所述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所述外壁板向外转动打开。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迫降装置还包括:对应各外壁板分别对应设置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有受力板和施力板,所述受力板的一边与施力板的一边连接,所述受力板和施力板之间具有预定角度;在所述受力板和施力板的连接处设置转轴,转动件与所述飞行器本体的上部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外壁板与所述转动件的施力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的受力板与所述动力机构传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迫降装置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传动连接,所述联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壁板传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压环;所述压环设置在所有所述转动件受力板的上方;在迫降时所述压环带动所有的所述转动件转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传动杆和联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轴传动连接,在迫降时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轴带动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向上运动;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杆中部设有铰接支点,所述铰接支点固定在飞行器本体上;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的受力板传动连接,用于在迫降时带动所述转动件的受力板向下运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所述连接件为具有柔性的织物,所述外壁板向外转动打开至织物完全张开,织物的宽度由上到下逐渐变大;或者,各所述连接件为连接在相邻的外壁板之间的至少一根拉绳。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迫降装置和飞行器本体,所述飞行器本体包括涵道和螺旋桨,所述螺旋桨设置在所述涵道的空腔内。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螺旋桨的桨毂下方设置电机支架;当所述迫降装置包括联动机构,且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传动杆和联动杆时,所述传动杆中部设置的铰接支点固定在所述电机支架上;所述传动杆和所述联动杆设置在所述涵道的空腔内。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迫降装置包括联动机构,且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压环时,所述压环设置在所述涵道上开口内、或者设置在所述涵道上端面的上方。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飞行器本体的涵道在对应两个外壁板相邻位置处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容纳连接件。本技术实施例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案中,在飞行器的涵道外侧设置外壁板和连接件,且外壁板和连接件拼接形成中空式伞体结构;在非迫降状态下,外壁板和连接件合拢,不影响飞行器的正常飞行或停放;在需要迫降时,中空式伞体结构张开形成伞体,在气流的作用下提供升力,且不会干涉螺旋桨的自旋转动,使得迫降过程中伞体和螺旋桨一起提供升力,实现自转下滑与降落伞同时应用的迫降模式,可以保证飞行器安全、稳定地迫降。此外,外壁板和连接件都均匀布设在涵道的外侧,整个伞体结构的重心与飞行器整机的中心吻合,也能保证飞行以及迫降时的稳定性。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迫降装置在非迫降状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迫降装置在迫降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迫降装置在非迫降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迫降装置在非迫降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迫降装置在迫降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迫降装置在非迫降状态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迫降装置转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迫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迫降装置在非迫降状态时,转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再一种迫降装置在迫降时,转动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外壁板、20-伞体、30-联动机构、40-动力机构、50-转动件、60-飞行器本体、70-电机支架、301-传动杆、302-联动杆、303-压环、3011-铰接支点、501-受力板、502-施力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外壁板(10)、多个柔性的连接件(20)和动力机构(40);/n多个所述外壁板(10)贴附在飞行器本体(60)的外侧,且所述外壁板(10)的上端与所述飞行器本体(60)的上部能转动地连接;/n所述连接件(20)设置在相邻的外壁板(10)之间,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外壁板(10)的侧边;/n所述动力机构(40)与所述外壁板(10)传动连接,在迫降时启动所述动力机构(40),所述动力机构(40)驱动所述外壁板(10)向外转动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飞行器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外壁板(10)、多个柔性的连接件(20)和动力机构(40);
多个所述外壁板(10)贴附在飞行器本体(60)的外侧,且所述外壁板(10)的上端与所述飞行器本体(60)的上部能转动地连接;
所述连接件(20)设置在相邻的外壁板(10)之间,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外壁板(10)的侧边;
所述动力机构(40)与所述外壁板(10)传动连接,在迫降时启动所述动力机构(40),所述动力机构(40)驱动所述外壁板(10)向外转动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各外壁板(10)分别对应设置的转动件(50),所述转动件(50)设有受力板(501)和施力板(502),所述受力板(501)的一边与施力板(502)的一边连接,所述受力板(501)和施力板(502)之间具有预定角度;在所述受力板(501)和施力板(502)的连接处设置转轴,转动件(50)与所述飞行器本体(60)的上部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外壁板(10)与所述转动件(50)的施力板(50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50)的受力板(501)与所述动力机构(40)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联动机构(30);
所述联动机构(30)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机构(40)传动连接,所述联动机构(30)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壁板(10)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30)包括:压环(303);
所述压环(303)设置在所有所述转动件(50)受力板(501)的上方;在迫降时所述压环(303)带动所有的所述转动件(50)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迫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30)包括:传动杆(301)和联动杆(3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学勤徐彬李胜利冯晓霞刘春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