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及发动机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3515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箱及发动机供油系统,属于固定式发动机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油箱,包括油箱本体,第一油腔室,第二油腔室、设置在第一油腔室腔壁的回油孔与吸油孔,设置在第二油腔室腔壁的旁通吸油孔,设置在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之间的中间隔板,中间隔板将油箱本体分为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设置在中间隔板上的泄油孔;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保证发动机进机油压的稳定,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油箱内的机油,延长了补油时间,还避免了新注入的机油与留存机油的过多混合,保证了新注入机油的油品质量。

Oil tank and engine oil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箱及发动机供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箱及发动机供油系统,属于固定式发动机领域。
技术介绍
对于发动机而言,润滑油起到了润滑、冷却、清洗等多重作用,而发动机供油系统的油压以及机油品质的稳定性则关系到发电机组的运行与功率输出。因此,发动机供油系统是整个发电机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固定式大型燃气发电机组而言,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推延,加入到发动机循环系统的润滑油不断被消耗,机油液面会不断下降,当液面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发动机油压会快速降低,甚至产生机油泵无法顺利抽取油箱内的机油,而造成发动机油压波动、供油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目前,大型燃气发电机组用油箱基本上均为容积固定式油箱,当液面下降,油压降低,且仍有较大部分机油未被充分利用时,也只能通过补充新油来保证机油的循环量。这不仅造成了较大一部分留存的机油无法被充分利用,而且补充的新油也会被留存的旧油污染,降低了注入的新油的油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油箱及发动机供油系统,保证发动机进机油压的稳定,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油箱内的机油,延长补油时间,避免新注入的机油与留存机油的过多混合,保证新注入机油的油品质量。本技术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旁通管路、设置在旁通管路上的旁通电动蝶阀、主吸油管路、设置在主吸油管路上的主管路电动蝶阀、回油管路、中央处理器、油箱。油箱内的中间隔板将油箱分为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第一油腔室腔壁设置有回油孔与吸油孔,第二油腔室腔壁设置有旁通吸油孔。旁通管路连通旁通吸油孔和发动机机油泵,主吸油管路连通吸油孔和发动机机油泵,回油管路连通发动机回油管和回油孔。中间隔板上的泄油孔,连通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第二油腔室内设置有压力变送器,用于测量第二油腔室内的机油液位。中央处理器与旁通电动蝶阀、主管路电动蝶阀、压力变送器、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当油箱内的机油液位即压力变送器反馈的液位高于中间隔板上的泄油孔高度时,中央处理器控制主管路电动蝶阀与旁通电动蝶阀均处于打开状态。机油不断消耗,当油箱内的液位即压力变送器反馈的液位低于中间隔板上的泄油孔高度时,中央处理器控制主管路电动蝶阀逐渐关小,同时旁通电动蝶阀开度加大,机油从第一油腔室内抽取量减少,加之从发动机经回油管路回到第一油腔室的机油量不变,则可以保证第一油腔室内的机油液位稳定在泄油孔高度,从而保证发动机进机油压的稳定。当机油进一步消耗,第二油腔室内机油液位即压力变送器反馈的液位低于设定值时,中央处理器,控制旁通电动蝶阀旁通电动蝶阀全关,主管路电动蝶阀全开,第一油腔室内的机油继续消耗,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油箱内的机油,延长了补油时间,并且避免了新注入的机油与留存机油的过多混合,保证了新注入机油的油品质量。本技术所述油箱,包括油箱本体,第一油腔室,第二油腔室、设置在第一油腔室腔壁的回油孔与吸油孔,设置在第二油腔室腔壁的旁通吸油孔,设置在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之间的中间隔板,中间隔板将油箱本体分为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设置在中间隔板上的泄油孔。用于上述发动机供油系统。优选地,第一油腔室内设置有玻璃液位计,用于现场显示第一油腔室内的机油液位。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总油柜、连通总油柜和油箱的补油管路、设置在补油管路上的补油电磁阀,中央处理器与补油电磁阀电连接。补油管路连通第一油腔室或第二油腔室。总油柜安装高度高于油箱,当发动机油压即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低至报警值时,中央处理器控制补油电磁阀打开,总油柜内的机油在重力推动下进入油箱,按设定补油量加注机油后中央处理器控制补油电磁阀关闭,实现自动补油。优选地,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连通发动机主油道和油箱的预供油管路、设置在预供油管路上的电动预供油泵,中央处理器与电动预供油泵电连接。预供油管路连通第一油腔室或第二油腔室。当一台或多台发动机或发动机组启动前,中央处理器接收到启动信号,控制预供油泵启动,抽取油箱内的机油至发动机主油道,进而润滑发动机各摩擦副,保证一台或多台发动机或发动机组冷启动时的安全性。优选地,当发动机回油管为多个时,第一油腔室腔壁相应设有多个回油孔,每路回油管路均连通发动机回油管和回油孔。优选地,中央处理器为发动机或发动机组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油箱应用于发动机供油系统,保证发动机进机油压的稳定,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油箱内的机油,延长了补油时间,还避免了新注入的机油与留存机油的过多混合,保证了新注入机油的油品质量。另外,本技术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具有补油功能可实现自动补油,还具有预供油功能保证冷启动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总油柜;2、补油电磁阀;3、补油管路;4、压力变送器;5、油箱;501、第一油腔室;502、第二油腔室;503、回油孔;504、吸油孔;505、旁通吸油孔;6、中间隔板;601、泄油孔;7、旁通电动蝶阀;8、旁通管路;9、主管路电动蝶阀;10、主吸油管路;11、玻璃液位计;12、回油管路;13、中央处理器;14、预供油泵;15、预供油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旁通管路8、设置在旁通管路8上的旁通电动蝶阀7、主吸油管路10、设置在主吸油管路10上的主管路电动蝶阀9、回油管路12、中央处理器13、油箱5。油箱5内的中间隔板6将油箱5分为第一油腔室501和第二油腔室502,第一油腔室501腔壁设置有回油孔503与吸油孔504,第二油腔室502腔壁设置有旁通吸油孔505。旁通管路8连通旁通吸油孔505和发动机机油泵,主吸油管路10连通吸油孔504和发动机机油泵,回油管路12连通发动机回油管和回油孔503。中间隔板6上开有泄油孔601,泄油孔601连通第一油腔室501和第二油腔室502。第二油腔室502内设置有压力变送器4,用于测量第二油腔室502内的机油液位,可选的压力变送器4有电容式压力变送器和扩散硅压力变送器、陶瓷压力变送器、应变式压力变送器等。中央处理器13与旁通电动蝶阀7、主管路电动蝶阀9、压力变送器4、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此处中央处理器13可为发动机控制系统。第一油腔室501内可设置有玻璃液位计11,用于现场显示第一油腔室501内的机油液位,现场可根据需要进行处理。当发动机回油管有多个时,第一油腔室501腔壁相应设有多个回油孔503,每路回油管路12均连通发动机回油管和回油孔503。该发动机供油系统可相应应用于多台发动机或发动机组。当油箱5内的机油液位即压力变送器4反馈的液位高于中间隔板6上的泄油孔601高度时,中央处理器13控制主管路电动蝶阀9与旁通电动蝶阀7均处于打开状态。机油不断消耗,当油箱5内的液位即压力变送器4反馈的液位低于中间隔板6上的泄油孔601高度时,中央处理器13控制主管路电动蝶阀9逐渐关小,同时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箱,包括油箱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油腔室(501),第二油腔室(502)、设置在第一油腔室(501)腔壁的回油孔(503)与吸油孔(504),设置在第二油腔室(502)腔壁的旁通吸油孔(505),设置在第一油腔室(501)和第二油腔室(502)之间的中间隔板(6),设置在中间隔板(6)上的泄油孔(6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箱,包括油箱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油腔室(501),第二油腔室(502)、设置在第一油腔室(501)腔壁的回油孔(503)与吸油孔(504),设置在第二油腔室(502)腔壁的旁通吸油孔(505),设置在第一油腔室(501)和第二油腔室(502)之间的中间隔板(6),设置在中间隔板(6)上的泄油孔(601)。


2.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还包括旁通管路(8)、设置在旁通管路(8)上的旁通电动蝶阀(7)、主吸油管路(10)、设置在主吸油管路(10)上的主管路电动蝶阀(9)、回油管路(12)、中央处理器(13),旁通管路(8)连通旁通吸油孔(505)和发动机机油泵,主吸油管路(10)连通吸油孔(504)和发动机机油泵,回油管路(12)连通发动机回油管和回油孔(503),第二油腔室(502)内设置有压力变送器(4),中央处理器(13)与旁通电动蝶阀(7)、主管路电动蝶阀(9)、压力变送器(4)、发动机机油压力传感器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见祥宋泉训李国庆孙福建陈洪刚李林刘瑾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