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杆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87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撑杆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撑杆总成包括:套管组件以及撑杆,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和固定在套管外端的紧固件;撑杆可移动地设置在套管内且具有完全伸出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完全收回的第二极限位置;其中套管上设置有位于紧固件内侧的第一限位部,撑杆的内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在撑杆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撑杆向外移动。由此,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撑杆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紧固件上,避免紧固件松动、脱离导致撑杆总成失效、延长紧固件的使用寿命、提高撑杆总成的工作稳定性,而且无需对紧固件进行结构加强设计,可以降低撑杆总成的生产成本。

Strut assembly and vehicle with 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rut assembly and a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The strut assembly comprises a casing assembly and a strut, and the casing assembly comprises a casing and a fastener fixed on the outer end of the casing; the strut can be movably arranged in the casing and has a first pole limit position which is fully extended and a second limit position which is fully retracted; the casing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limit position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fastener The inner end of the stay rod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limit part. When the stay rod is in the first limit position, the first limit part and the second limit part cooperate to limit the outward movement of the stay rod. Therefore, it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avoid the force of strut directly acting on the fastener, avoid the fastener looseness and separation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strut assembly,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of fastener,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stability of strut assembly,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of strut assembly without structural strengthening design of faste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撑杆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撑杆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动撑杆包括套管组件和撑杆,套管组件包括套管以及螺母,螺母的一端连接在撑杆上,设有金属嵌件的一端扣合嵌套于套管内。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螺母外层包塑金属嵌件,在装配到套管上进行扣合来保证产品强度及耐久可靠性。具有以下不足,一方面螺母外层包塑金属层,工艺复杂成本高,另一方面,撑杆受到的外力冲击时会直接作用到螺母上,容易导致螺母松动,脱离等故障,最终致使撑杆总成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撑杆总成,所述撑杆总成的成本更低且紧固件不易脱落,使用寿命更长。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上述撑杆总成。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撑杆总成包括:套管组件以及撑杆,所述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和固定在所述套管外端的紧固件;所述撑杆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管内且具有完全伸出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完全收回的第二极限位置;其中所述套管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紧固件内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撑杆的内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撑杆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撑杆向外移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通过在套管和撑杆上分别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撑杆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紧固件上,从而避免紧固件松动、脱离导致撑杆总成失效,以延长紧固件的使用寿命并提高撑杆总成的工作稳定性,而且无需对紧固件进行结构加强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紧固件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撑杆总成的生产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形成在所述套管上的环形凸筋或者所述限位部为固定在所述套管内壁上的环形挡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朝向所述套管的轴线凸起的环形凸筋,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内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外周壁上的多个垫片,多个所述垫片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内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紧固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套管的周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形变部,在所述紧固件插入到所述套管的外端后,所述形变部适于朝向所述凹槽凸出以与所述凹槽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传动螺母,所述撑杆为丝杠,所述丝杠与所述传动螺母的内螺纹传动配合,所述传动螺母的外螺纹与所述套管螺纹配合。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螺母为塑料件。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撑杆总成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适于驱动所述撑杆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为与所述撑杆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撑杆总成。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的紧固件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的套管的示意图。附图标记:撑杆总成100,套管组件10,套管11,第一限位部111,形变部112,紧固件12,凹槽121,撑杆20,第二限位部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100。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撑杆总成100包括:套管组件10以及撑杆20,套管组件10包括套管11和固定在套管11外端的紧固件12;撑杆20可移动地设置在套管11内且具有完全伸出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完全收回的第二极限位置;其中套管11上设置有位于紧固件12内侧的第一限位部111,撑杆20的内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1,在撑杆2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11与第二限位部21配合以限制撑杆20向外移动。具体而言,撑杆总成100的套管组件10的套管11的内端与一部件连接,撑杆20的外端与另一部件连接,从而撑杆20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移动时,可以使两个部件相对运动,进而在撑杆2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通过套管11上的第一限位部111与撑杆20的内端的第二限位部21的配合实现对撑杆20的限位,以避免撑杆20与套管组件10脱离配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111位于紧固件12的内侧,换言之,第一限位部111与紧固件12间隔开,从而在第一紧固件12与第二紧固件12对撑杆20进行限位时,撑杆20的作用力不会直接作用到紧固件12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撑杆总成100,通过在套管11和撑杆20上分别设置第一限位部111和第二限位部21,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撑杆20的作用力直接作用到紧固件12上,从而避免紧固件12松动、脱离导致撑杆总成100失效,以延长紧固件12的使用寿命并提高撑杆总成100的工作稳定性,而且无需对紧固件12进行结构加强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紧固件12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撑杆总成100的生产成本。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限位部111为形成在套管11上的环形凸筋或者限位部为固定在套管11内壁上的环形挡片。由此,通过内径小于套管11内径的环形凸筋或者环形挡片形成为第一限位部111,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改进,可以达到稳定的限位效果。在图4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1为朝向套管11的轴线凸起的环形凸筋,紧固件12位于第一限位部111的外侧,第二限位部21位于第一限位部111的内侧。由此,可以通过环形凸筋将第二限位部21与紧固件12间隔开,从而可以确保撑杆20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不会作用到紧固件12上,以避免紧固件12与套管11脱离配合。如图1、图2所示,第二限位部21为设置在撑杆20的外周壁上的多个垫片,多个垫片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径大于第一限位部111的内径。由此,可以提高第一限位部111与第二限位部21配合限位的限位效果。如图3和图4所示,紧固件1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槽121,套管11的周壁上形成有与凹槽121对应的形变部112,在紧固件12插入到套管11的外端后,形变部112适于朝向凹槽121凸出以与凹槽121配合。由此,在紧固件12安装到套管11中后,可以压紧形变部112,以使发生形变的压紧部与凹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撑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n套管组件,所述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和固定在所述套管外端的紧固件;以及/n撑杆,所述撑杆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管内且具有完全伸出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完全收回的第二极限位置;其中/n所述套管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紧固件内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撑杆的内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撑杆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撑杆向外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撑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管组件,所述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和固定在所述套管外端的紧固件;以及
撑杆,所述撑杆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管内且具有完全伸出的第一极限位置和完全收回的第二极限位置;其中
所述套管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紧固件内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撑杆的内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撑杆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撑杆向外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形成在所述套管上的环形凸筋或者所述限位部为固定在所述套管内壁上的环形挡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撑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朝向所述套管的轴线凸起的环形凸筋,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设置在所述撑杆的外周壁上的多个垫片,多个所述垫片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径大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衍超邱帆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