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捕集器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6964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颗粒捕集器和车辆。该车辆中设置有该颗粒捕集器。其中:捕集器本体的外壁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位于捕集器本体的同一个横截平面内,且低于捕集器本体的顶点高度;第一拉杆为与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把手和第一挂钩;第二拉杆为与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把手和第二挂钩;若第一挂钩与第一固定圈卡接,并且第二挂钩与第二固定圈卡接,则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构成用于人工手持的操作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令颗粒捕集器拆装方便,无需借助专用工具。

Particulate trap and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article catcher and a vehicle. The vehicle is provided with the particle catcher. The first fixed ring and the second fixed ring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outer wall surface of the catcher body, the first fixed ring and the second fixed ring are located in the same cross section plane of the catcher body, and are lower than the vertex height of the catcher body; the first pull rod is an arc-shaped pull rod with the cross section contour of the catcher body,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pull rod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handle And the first hook; the second pull rod is an arc-shaped pull rod with the cross section contour of the catcher body, and two ends of the second pull rod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second handle and a second hook; if the first hook is clamped with the first fixed ring, and the second hook is clamped with the second fixed ring, the first handle and the second handle constitute an operation handle for manual holding. The utility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of the particle catcher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too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颗粒捕集器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颗粒捕集器和一种设置有该颗粒捕集器的车辆。
技术介绍
DPF(Dieselparticulatefilter,颗粒捕集器),是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过滤载体。现有技术中,过滤载体为壁流式蜂窝状陶瓷载体,其工作原理为:当柴油机排气流经过滤体时,必须穿越小孔的多孔介质壁面,从而令颗粒物被截流下来。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碳烟会沉积在颗粒捕集器内,造成排气背压增加,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恶化,因此需要及时将捕集的碳烟清理掉。根据再生原理和再生能量来源不同,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可分为主动再生和被动再生,另外当颗粒捕集器内积碳量太大,主动再生有烧毁颗粒捕集器风险时,可采用服务再生方式。颗粒捕集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开展服务再生。服务再生是清理颗粒捕集器内部碳烟的一种物理方式,是通过将颗粒捕集器从后处理总成中拆卸下来(具体是从后处理器箱体中拆卸下来),利用压缩空气将颗粒捕集器内部进行吹灰清理,以消除颗粒捕集器内部积碳。服务再生能有效减少柴油机碳烟排放。整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后处理部位为了美观、耐用,一般都需要进行封装。具体可参阅图1,颗粒捕集器02安装在后处理器箱体01内,箱体01上设置有用于拆装颗粒捕集器02的开口,安装好颗粒捕集器02后,通过盖板03进行封装。现有技术中,整车上安装的颗粒捕集器为外壁光滑的圆柱状物体,轴向通过卡箍与前后端固定。拆卸时,先将前后卡箍松开,以利于轴向移动颗粒捕集器,但由于颗粒捕集器外壁光滑,在不利用外部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将圆筒状颗粒捕集器做径向移动,即无法拆卸,无法将颗粒捕集器从后处理总成中取出,不利于操作者操作。因此,如何令DPF拆卸方便,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捕集器和设置有该颗粒捕集器的车辆,在不影响颗粒捕集器轴向和径向安装尺寸的前提下,在其外壁面增设有可伸缩的把持装置,从而能够在不利用外部专用工具的情况下也可对颗粒捕集器进行自由拆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颗粒捕集器,包括捕集器本体、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其中: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外壁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和所述第二固定圈位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同一个横截平面内,且低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顶点高度;所述第一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圈内,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把手,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圈卡接的第一挂钩;所述第二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圈内,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把手,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固定圈卡接的第二挂钩;若所述第一挂钩与所述第一固定圈卡接,并且所述第二挂钩与所述第二固定圈卡接,则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构成用于人工手持的操作把手。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在所述捕集器本体的一个横截面内,所述第一固定圈和所述第二固定圈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一固定圈和所述第二固定圈分别沿所述捕集器本体的轴向设置有一列、两列或更多列;每列所述第一固定圈中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拉杆,多个所述第一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把手固连;每列所述第二固定圈中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拉杆,多个所述第二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二把手固连。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一固定圈构成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拉杆,两个所述第一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把手固连;所述第二固定圈构成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拉杆,两个所述第二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二把手固连。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一把手的两端为挂钩结构,中间为第一横杆结构;所述第二把手的两端为挂钩结构,中间为第二横杆结构;所述第一横杆结构和所述第二横杆结构平行。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一挂钩为通过铸造成型或金属杆折弯成型的一体式零件。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把手和所述第二挂钩为通过铸造成型或金属杆折弯成型的一体式零件。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第一固定圈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捕集器本体固连;和/或,所述第二固定圈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捕集器本体固连;和/或,所述第一拉杆为回弹性材料制作而成;和/或,所述第二拉杆为回弹性材料制作而成。优选地,在上述颗粒捕集器中,所述捕集器本体中采用的是壁流式蜂窝状陶瓷载体。一种车辆,设置有如上文中所述的颗粒捕集器。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颗粒捕集器和车辆中,在不影响颗粒捕集器轴向和径向安装尺寸的前提下,在颗粒捕集器外壁面增设有可伸缩的把持装置(即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从而能够在不利用外部专用工具的情况下也可对颗粒捕集器进行自由拆卸,可解决DPF服务再生时,若无外部专用工装将无法对DPF进行径向移动的问题,不需要服务站单独准备拆卸工装。而且,本技术提供的颗粒捕集器上的把持装置(即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结构简单、制造和使用都很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颗粒捕集器在后处理器箱体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颗粒捕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般状态下的颗粒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拆装状态下的颗粒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般状态下的颗粒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拆装状态下的颗粒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般状态下的颗粒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01-后处理器箱体,02-颗粒捕集器,03-盖板;11-第一把手,12-第一固定圈,13-第一挂钩;21-第二把手,22-第二固定圈,23-第二挂钩。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了颗粒捕集器和设置有该颗粒捕集器的车辆,在不影响颗粒捕集器轴向和径向安装尺寸的前提下,在其外壁面增设有可伸缩的把持装置,从而能够在不利用外部专用工具的情况下也可对颗粒捕集器进行自由拆卸。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捕集器本体、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其中:/n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外壁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圈(21)和第二固定圈(22),所述第一固定圈(21)和所述第二固定圈(22)位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同一个横截平面内,且低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顶点高度;/n所述第一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圈(21)内,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把手(11),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圈(21)卡接的第一挂钩(31);/n所述第二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圈(22)内,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把手(12),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固定圈(22)卡接的第二挂钩(32);/n若所述第一挂钩(31)与所述第一固定圈(21)卡接,并且所述第二挂钩(32)与所述第二固定圈(22)卡接,则所述第一把手(11)和所述第二把手(12)构成用于人工手持的操作把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捕集器本体、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其中:
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外壁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圈(21)和第二固定圈(22),所述第一固定圈(21)和所述第二固定圈(22)位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同一个横截平面内,且低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顶点高度;
所述第一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圈(21)内,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把手(11),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圈(21)卡接的第一挂钩(31);
所述第二拉杆为与所述捕集器本体的横截面轮廓线随形的弧形拉杆,且可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圈(22)内,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把手(12),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固定圈(22)卡接的第二挂钩(32);
若所述第一挂钩(31)与所述第一固定圈(21)卡接,并且所述第二挂钩(32)与所述第二固定圈(22)卡接,则所述第一把手(11)和所述第二把手(12)构成用于人工手持的操作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捕集器本体的一个横截面内,所述第一固定圈(21)和所述第二固定圈(22)分别设置有一个、两个或更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圈(21)和所述第二固定圈(22)分别沿所述捕集器本体的轴向设置有一列、两列或更多列;
每列所述第一固定圈(21)中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拉杆,多个所述第一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把手(11)固连;
每列所述第二固定圈(22)中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拉杆,多个所述第二拉杆均与一个所述第二把手(12)固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月春解家报孙晓东林凡文王兴元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