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缓冲减速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397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踏板、一对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踏板支撑块和箱体机构;减速踏板、减速踏板升降机构和踏板支撑块均位于箱体机构;箱体机构的顶面设有与减速踏板对应的踏板升降槽;升降机构包括人字形升降杆、弹簧机构、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C型缸体机构的缸体内设有非牛顿流体;使用时,本装置埋设于道路的路基内,减速踏板位于道路的路面上,当车辆低速通过时,缸体内非牛顿流体呈现液态,减速踏板自适应自动下降,增加舒适性和货物安全性;车轮离开减速踏板时,在弹簧机构的作用下减速踏板升起减速带的自适应沉降将有效减小颠簸,降低货车等工程车带来的噪音。

A floating type adaptive buffer deceleration bel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loating adaptive buffer deceleration belt device. Including deceleration pedal, a pair of lifting mechanism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pedal support block and box mechanism; deceleration pedal, deceleration pedal lifting mechanism and pedal support block are all located in the box mechanism;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ox mechanism is equipped with a pedal lifting groove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eleration pedal; lifting mechanism includes herringbone lifting rod, spring mechanism, a pair of slider mechanism, gear rack mechanism and C-type block machine Structure: the cylinder body of the C-type cylinder body mechanism is equipped with non-Newtonian fluid; when in use, the device is buried in the roadbed of the road, and the deceleration pedal is located on the road surface. When the vehicle passes at low speed, the non-Newtonian fluid in the cylinder body is liquid, and the deceleration pedal automatically descends to increase comfort and cargo safety; when the wheel leaves the deceleration pedal, it decelerate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pring mechanism The self-adaptive settlement of the deceleration belt with the pedal raised will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umps and the noise caused by engineering vehicles such as freight c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缓冲减速带装置
本技术属于道路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缓冲减速带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道路交通使用的减速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减速丘,另一种为标准减速带。减速丘一般为人工徒手铺设,没有标准的模具,所以有些减速丘被铺设的又高又宽,对于低底盘的车辆来说威胁非常之大。标准减速带从材质上来说又分为两种,一种为橡胶减速带,一种为铸铁减速带。橡胶减速带截面为圆弧型,铸铁减速带截面为梯形相对与橡胶减速带其通过舒适性更低,更颠簸。另外现有标准减速带铺设方式都是通过螺栓固定在道路表面,一旦损坏,就要全部拆除,造成大量浪费,并且拆除后也对路面会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减速带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缓冲减速带装置。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踏板1、一对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踏板支撑块8和箱体机构;所述减速踏板1、一对升降机构和踏板支撑块8均位于箱体机构内,一对升降机构对称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箱体机构的顶面设有与减速踏板1对应的踏板升降槽;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人字形升降杆22、弹簧机构、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包括C型缸体17和两只活塞,为双活塞的活塞式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的缸体内设有非牛顿流体;人字形升降杆22的顶部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一侧杆通过一侧的滑块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一端的活塞杆,人字形升降杆22的另一侧杆通过另一侧的滑块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另一端的活塞杆;所述弹簧机构位于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两侧杆之间,弹簧机构包括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通过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的力的传递实现减速踏板1升降动作;通过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实现的减速踏板1升降回位;使用时,所述缓冲减速带埋设于道路的路基内,减速踏板1位于道路的路面上,车辆低速通过减速踏板1时,缸体内的非牛顿流体呈现液态,减速踏板1自适应沉降,当车轮离开减速踏板1时,在弹簧机构的作用下减速踏板1升起。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减速踏板1的横截面呈梯形,减速踏板1的表面均布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反光材料层。所述升降机构的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两侧分别为左连杆7和右连杆12,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中部为直立杆,直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直立杆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左连杆7和右连杆12之间,且固定连接着纵向弹簧18的上端;纵向弹簧18的下端固定连接着支撑结构块20的顶部;每对滑块机构包括对应配合的滑块和滑轨15,一对滑块机构的滑块在水平方向相对应,所述横向弹簧1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着相对应的两侧滑块的一端;所述左连杆7的下端和右连杆1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着一对滑块机构的滑块的上部;所述C型缸体机构的两只活塞位于C型缸体17的两端,一侧滑块的另一端对应固定连接着C型缸体17一端的左活塞杆23,另一侧滑块的另一端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对应固定连接着C型缸体17另一端的右活塞杆25;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包括齿轮28和两根齿条,两根齿条为所述右活塞杆25和齿条杆24,所述右活塞杆25上设有齿条,所述齿条杆24上设有齿条,齿条杆24的一端固定连接着另一侧滑块的另一端。所述右活塞杆25和齿条杆24均为圆柱杆,右活塞杆25的一侧圆柱面和齿条杆24的一侧圆柱面上分别设有齿条。所述齿轮28固定设于立板27上,立板27直立设于底板11。所述箱体机构包括矩形平板状的底板11、两块盖板、两块侧立板4和两块以上的横立板5;所述底板11的中部固定设有踏板支撑块8,踏板支撑块8位于减速踏板1的下方;两块侧立板4分别对应设于底板11长度方向两侧板边上,两块以上的横立板5分别对应设于底板11宽度方向两侧板边上;两块盖板为左盖板2和右盖板3与底板11对应,分别固定设于两块侧立板4的顶部和两块以上的横立板5的顶部,且左盖板2和右盖板3之间的间距形成踏板升降槽。所述踏板支撑块8两侧的底板11上分别对应固定设有一块以上的加强支撑块6。所述底板11上长度方向两侧的侧立板4的内侧面上部均布设有三块以上的加强块16,三块以上的加强块16的顶部和侧立板4的顶部在一个平面内。所述C型缸体17的两侧分别通过左固定块9和右固定块10固定设于底板11上。所述纵向弹簧18为压簧,所述横向弹簧19为拉簧。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低速通过舒适性高。车辆低速通过时,缸体内非牛顿流体呈现液态,减速踏板自适应沉降,增加舒适性和货物安全性。2、减小噪音污染。本技术减速带的自适应沉降将有效减小颠簸,使主动减速的车辆能够平稳通过,降低货车等工程车带来的噪音。3、增加暗光警示性。几乎所有现有减速带都是用普通涂料在表面涂抹黄黑相间条纹,初期还较为明显,可是过一段时间以后,颜色就会褪去,去重新上色又不太现实。所以,很多减速带都没有了警示效果,白天还可以分辨,可是到了晚上几乎是看不见的,这种情况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技术减速带的减速踏板在表面凹槽填充反光警示涂料并作耐脏处理,将有效防止警示涂料被磨损,提高暗光条件下的可见性。4、可更换性。减速踏板与支撑杆用螺栓连接,其他构件也均可拆卸,若发生损坏,可方便快捷修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减速踏板沉降后状态示意图。图3为去掉盖板,左侧板和左侧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减速踏板和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减速踏板降落在踏板支撑块上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复位弹簧机构的结构图。图8为C型缸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齿轮齿条配合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序号:减速踏板1、左盖板2、右盖板3、侧立板4、横立板5、加强支撑块6、左连杆7、踏板支撑块8、左固定块9、右固定块10、底板11、右连杆12、纵向螺栓孔13、横向螺栓孔14、滑轨15、加强块16、C型缸体17、纵向拉簧18、横向弹簧19、支撑块结构块20、滑块21、人字形升降杆22、左活塞杆23、齿条杆24、右活塞杆25、反向传动机构26、立板27、齿轮2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包括减速踏板1、一对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踏板支撑块8和箱体机构;减速踏板1的横截面呈梯形,减速踏板1的表面均布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反光材料层。所述减速踏板1、减速踏板升降机构和踏板支撑块8均位于箱体机构;箱体机构的顶面设有与减速踏板1对应的踏板升降槽,减速踏板1在踏板升降槽内升降。参见图3、图4和图6,升降机构包括人字形升降杆22、弹簧机构、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参见图6,升降机构的人字形升降杆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踏板(1)、一对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踏板支撑块(8)和箱体机构;/n所述减速踏板(1)、一对升降机构和踏板支撑块(8)均位于箱体机构内;一对升降机构对称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箱体机构的顶面设有与减速踏板(1)对应的踏板升降槽;/n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人字形升降杆(22)、弹簧机构、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包括C型缸体(17)和两只活塞,为双活塞的活塞式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的缸体内设有非牛顿流体;/n人字形升降杆(22)的顶部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一侧杆通过一侧的滑块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一端的活塞杆,人字形升降杆(22)的另一侧杆通过另一侧的滑块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另一端的活塞杆;所述弹簧机构位于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两侧杆之间,弹簧机构包括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通过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的力的传递实现减速踏板(1)升降动作;通过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实现的减速踏板(1)升降回位;/n使用时,所述缓冲减速带装置埋设于道路的路基内,减速踏板(1)位于道路的路面上,车辆低速通过减速踏板(1)时,缸体内的非牛顿流体呈现液态,减速踏板(1)自适应沉降,当车轮离开减速踏板(1)时,在弹簧机构的作用下减速踏板(1)升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踏板(1)、一对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踏板支撑块(8)和箱体机构;
所述减速踏板(1)、一对升降机构和踏板支撑块(8)均位于箱体机构内;一对升降机构对称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箱体机构的顶面设有与减速踏板(1)对应的踏板升降槽;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人字形升降杆(22)、弹簧机构、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包括C型缸体(17)和两只活塞,为双活塞的活塞式缸体机构,所述C型缸体机构的缸体内设有非牛顿流体;
人字形升降杆(22)的顶部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一侧杆通过一侧的滑块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一端的活塞杆,人字形升降杆(22)的另一侧杆通过另一侧的滑块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连接着C型缸体(17)另一端的活塞杆;所述弹簧机构位于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两侧杆之间,弹簧机构包括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通过一对滑块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C型缸体机构的力的传递实现减速踏板(1)升降动作;通过纵向弹簧(18)和横向弹簧(19)实现的减速踏板(1)升降回位;
使用时,所述缓冲减速带装置埋设于道路的路基内,减速踏板(1)位于道路的路面上,车辆低速通过减速踏板(1)时,缸体内的非牛顿流体呈现液态,减速踏板(1)自适应沉降,当车轮离开减速踏板(1)时,在弹簧机构的作用下减速踏板(1)升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踏板(1)的横截面呈梯形,减速踏板(1)的表面均布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反光材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式自适应的缓冲减速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的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两侧分别为左连杆(7)和右连杆(12),人字形升降杆(22)的中部为直立杆,直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着减速踏板(1)的底部,直立杆的下端向下延伸至左连杆(7)和右连杆(12)之间,且固定连接着纵向弹簧(18)的上端,纵向弹簧(18)的下端固定连接着支撑结构块(20)的顶部;
每对滑块机构包括对应配合的滑块和滑轨(15),一对滑块机构的滑块在水平方向相对应,所述横向弹簧(1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着相对应的两侧滑块的一端;所述左连杆(7)的下端和右连杆(12)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着一对滑块机构的滑块的上部;所述C型缸体机构的两只活塞位于C型缸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越李淑琴于师翊郭珊珊祁瑞张荣健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