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311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副车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下加强板,下板上连接有摆臂,下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第一底板贴合安装在下板上,第一侧板朝远离下板的方向延伸,还包括:上加强板,上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底板,第一顶板与第二底板位于第二侧板的同一侧,且第一顶板与第二底板相对设置;第一顶板与上板贴合连接,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第二底板贴合安装在第一底板上,上加强板位于上板与第一底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副车架,实现了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的有效稳固连接,增加了副车架与摆臂在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受力传递的稳定,提高了副车架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

Sub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bframe. The subframe includes an upper plate, a lower plate and a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The lower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a swing arm. The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includes a first side plate and a first bottom plate which are connected. The first bottom plate is fitted and installed on the lower plate. The first side plate extends away from the lower plate. The upper reinforcing plate also includes an upper reinforcing plate which includes a first top plate, a second side plate and a second bottom plate which are connected in turn. The first top plate and the second bottom plate are connected in turn The second bottom plate is located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second side plate, and the first top plate is relatively arranged with the second bottom plate; the first top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plate, the second side plate is relatively arranged with the first side plate, the second bottom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bottom plate, and the upper reinforcing plat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first bottom plate. The subfram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effective and stable connection of the upper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e lower reinforcing plate, increases the strength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bframe and the swing arm,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stress transmission, and improves the stability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the sub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
技术介绍
副车架是连接汽车发动机和车身的部件,副车架通过摆臂连接至下车身,起到承力和强化连接的作用。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横截面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内部连接摆臂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副车架1′包括相连接的上板2′和上加强板3′、相连接的下板5′和下加强板4′,其中下板5′上开设有连接摆臂的安装孔51′,摆臂的一端固定在安装孔51′中另一端与下车身的套管相连接,将副车架1′上的作用力传递至车身。下加强板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第一底板和顶板分别位于第一侧板的两侧,第一底板安装在下板5′上;上加强板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板33′、第二侧板32′和第二底板31′,第二顶板33′和第二底板31′分别位于第二侧板32′的两侧。整车组装时,第一底板与下板5′相连接,第二顶板33′与上板2′相连接,随后将上板2′与下板5′相扣接。由于加工和安装工艺的原因,扣接后的上板2′和下板5′无法完全接触,第二底板31′与第一顶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导致上加强板3′和下加强板4′无法焊接相连,副车架1′与摆臂在连接处的强度低,传递受力的稳定性差,副车架1′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差。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副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的有效稳固连接,增加副车架与摆臂在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受力传递的稳定,提高副车架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下加强板,所述下板上连接有摆臂,所述下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下板上,所述第一侧板朝远离所述下板的方向延伸,还包括: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上板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上加强板位于所述上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上加强板的形状近似为开口背向第一侧板的U字型结构,通过第一顶板与上板相连接,第二底板与已经焊接在下板上的第一底板贴合连接,将上板与连接有摆臂的下板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改进后的上加强板与第一底板相焊接,实现了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的有效稳固连接,增加副车架与摆臂在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受力传递的稳定,提高副车架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可选的,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焊接相连。焊接具有连接稳固,便于实施的优势。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至少有一个为圆弧平滑过渡连接。可以避免应力集中,以增加第一顶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第二侧板与第二底板之间在连接处的稳定力。可选的,所述第一底板点焊在所述下板上。点焊可以提高第一底板和下板在焊接处的平整度。可选的,所述第二底板焊接在所述第一底板上背向所述下板的一侧。通过第二底板、第一底板、与下板的三重焊,通过第一底板的承力和传力效果,实现第二底板稳固连接在下板上。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底板一体成型。一体成型具有便于加工,结构稳定的优势。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第二底板一体冲压成型。具有加工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表面质量好的优势。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冲压成型,所述第二侧板上背向所述第一顶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底板拼焊相连接。第一顶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二底板之间不仅限于一体冲压成型,也可以通过便于实施的拼焊方式进行,能够达到将上加强板设置有近似U字形结构的效果即可。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点焊在所述上板上。点焊可以提高第一顶板与上板在焊接处的平整度。可选的,所述下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固定套设在所述摆臂上。以实现摆臂与副车架之间的稳固有效连接。本技术提供的副车架,上加强板的形状近似为开口背向第一侧板的U字型结构,通过第一顶板与上板相连接,第二底板与已经焊接在下板上的第一底板贴合连接,将上板与连接有摆臂的下板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改进后的上加强板与第一底板相焊接,克服了由于加工和安装工艺导致的下加强板和上加强板无法向连接的缺陷,实现了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的有效稳固连接,增加副车架与摆臂在连接处的强度,增加受力传递的稳定,提高副车架的稳定性和抗疲劳性。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横截面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内部连接摆臂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内连接摆臂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B-B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5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内连接摆臂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B-B的截面图。如图5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副车架1,包括上板2、下板3、下加强板4、以及上加强板5。请同时参照图5至图8,所述下板3上连接有摆臂,所述下加强板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41和第一底板42,所述第一底板42贴合安装在所述下板3上,所述第一侧板41朝远离所述下板3的方向延伸,所述上加强板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51、第二侧板52和第二底板53,所述第一顶板51与所述第二底板53位于所述第二侧板52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顶板51与所述第二底板5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51与所述上板2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板52与所述第一侧板4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底板53贴合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42上,所述上加强板5位于所述上板2与所述第一底板42之间。本实施例中,上加强板5的形状近似为开口背向第一侧板41的U字型结构,通过第一顶板51与上板2相连接,第二底板53与已经焊接在下板3上的第一底板42贴合连接,将上板2与连接有摆臂的下板3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改进后的上加强板5与第一底板42相焊接,克服了由于加工和安装工艺导致的下加强板4和上加强板5无法相连接的缺陷,实现了上加强板5和下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下加强板,所述下板上连接有摆臂,所述下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下板上,所述第一侧板朝远离所述下板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上板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上加强板位于所述上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包括上板、下板、以及下加强板,所述下板上连接有摆臂,所述下加强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下板上,所述第一侧板朝远离所述下板的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底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上板贴合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底板贴合安装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上加强板位于所述上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一底板焊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至少有一个为圆弧平滑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发富赵云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