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917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包括P型衬底(1),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由下往上依次叠置N型扩散层(2)、二氧化硅层(3)、正金属电极(8)和上透明导电层(9);所述P型衬底的下面由上往下依次叠置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双面受光发电,扩大了使用场所;透明导电层使电池片的受光率提高,同时其导电特性良好,也可以降低串联电阻,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通过优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各部分的具体尺寸与材质,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优。

A single polycrystalline p-type double-sided perc battery with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
技术介绍
自从第一块太阳能电池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以来,硅太阳能电池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发展以及实际应用,特别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也在持续下降。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太阳能电池全球市场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的产线光电转换效率目前也已突破22%,与传统火力发电的成本差也在不断缩小,在未来几年有望与火力发电的成本持平。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能源在改变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按基材的掺杂类型不同,可以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分为N型晶体硅太阳能和P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但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存在光电转换效率偏低的缺陷,如何改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这是业界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包括P型衬底,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由下往上依次叠置N型扩散层、二氧化硅层、正金属电极和上透明导电层;所述P型衬底的下面由上往下依次叠置下钝化层和背金属电极。所述下钝化层和背金属电极之间设有氮化硅层。所述下钝化层下方覆盖一层下透明导电层,该透明导电层将所述背金属电极7夹在钝化层与透明导电层中间。所述二氧化硅层上方覆盖一层上钝化层,所述正金属电极和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上钝化层上方。所述透明导电层上方设有正电引出极,所述正电引出极和正金属电极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正电引出极和正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并且在铅锤方向重叠一致。所述下透明导电层的下面设有背电引出极,所述背电引出极和背金属电极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背电引出极和背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并且在铅锤方向重叠一致。所述P型衬底采用P型单晶硅片或P型多晶硅片;所述下钝化层采用氧化铝层或氮氧化硅层、或者氧化铝和氮氧化硅同时存在的掺杂层;所述正金属电极和N型扩散层之间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贯穿所述二氧化硅层;所述上透明导电层采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或氧化钨锡透明导电膜。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在P型单多晶硅片上的透明导电层使电池片接收阳光的受光率提高,同时其导电特性良好,也可以降低串联电阻,进而提高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通过优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各部分的具体尺寸与材质,使得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最优;同时本技术的制造方法简单易行,且与现有的制备工艺兼容,便于工业化生产;同时本电池可以双面受光发电,扩大了使用场所。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简单的P型双面PERC电池的结构图;图2是设有氮化硅层的电池结构;图3是设有下透明导电层的电池结构;图4是设有上钝化层的电池结构图;图5是设有上钝化层和下透明导电层的电池结构;图6是设有正电引出极的电池结构;图7是设有背电引出极的电池结构;图8是设有正电引出极和氮化硅层的电池结构;图9是设有正电引出极和背电引出极的电池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参看图1示出的实施例,电池包括P型衬底1,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由下往上依次叠置N型扩散层2、二氧化硅层3、正金属电极8和上透明导电层9;所述P型衬底的下面由上往下依次叠置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上透明导电层9采用透光性和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制成,光线从电池正面或者从电池背面皆可照射到pn结,由光生伏特效应在P型衬底和N型扩散层上产生电动势,正金属电极8和背金属电极7连接外部负荷,从而向外部负荷供电。藉此结构,本电池可以双面受光发电,扩大了使用场所。需要指出,为方便描述引入上下、正背的概念,以说明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上下、正背的词汇不用于限定技术特征本身。此实施例在制备过程中,先在二氧化硅层上制备正金属电极,再设置上透明导电层。由于正金属电极一般采用栅格状,故此透明导电层很多部分是直接与二氧化硅层接触的。所述透明导电层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使电池片接收阳光的受光率提高,并可以降低串联电阻,进而提高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参看图2示出的实施例,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之间设置氮化硅层5。参看图3示出的实施例,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下钝化层14下方覆盖一层下透明导电层19,该透明导电层将所述背金属电极7夹在钝化层与透明导电层中间。在图3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正金属电极8和N型扩散层2之间设有连通槽12,所述连通槽贯穿所述二氧化硅层3。这些连通槽是在烧制正金属电极8的时候,金属材质的正金属电极8在高温的作用下贯穿二氧化硅层形成的。连通槽有利于正金属电极收集电流。当正金属电极8和N型扩散层2的中间还夹有钝化层的时候,连通槽可以一并贯穿中间的夹层。参看图4示出的实施例,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二氧化硅层3上方覆盖一层上钝化层4,所述正金属电极8和透明导电层9设置在所述上钝化层上方。参看图5示出的实施例,在图3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二氧化硅层3上方覆盖一层上钝化层4,所述正金属电极8和透明导电层9设置在所述上钝化层上方。在制备电池片的时候将电池片置于反应炉中,电池片的背面暴露在反应炉中的时候,其正面不做处理的话也同样暴露在反应炉中。为简化工艺步骤,降低生产成本,故此电池片的正面不做覆盖处理,在电池片的正面也生成一层钝化层。所述上钝化层和下钝化层采用同种材料,可采用氧化铝层或氮氧化硅层、或者氧化铝和氮氧化硅同时存在的掺杂层。参看图6示出的实施例,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透明导电层9上方设有正电引出极10,所述正电引出极10和正金属电极8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正电引出极和正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并且在铅锤方向重叠一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光线的通过。此实施例中由正电引出极10连接外部负载。参看图7示出的实施例,在图6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下透明导电层19的下面设有背电引出极13,所述背电引出极13和背金属电极7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背电引出极和背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并且在铅锤方向重叠一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光线的通过。此实施例中由背电引出极13连接外部负载。参看图8示出的实施例,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透明导电层9上方设有正电引出极10,所述正电引出极10和正金属电极8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正电引出极和正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并且在铅锤方向重叠一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光线的通过。此实施例中由正电引出极10连接外部负载。参看图9示出的实施例,在图8示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下透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包括P型衬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由下往上依次叠置N型扩散层(2)、二氧化硅层(3)、正金属电极(8)和上透明导电层(9);所述P型衬底的下面由上往下依次叠置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包括P型衬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衬底的上面由下往上依次叠置N型扩散层(2)、二氧化硅层(3)、正金属电极(8)和上透明导电层(9);所述P型衬底的下面由上往下依次叠置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钝化层(14)和背金属电极(7)之间设有氮化硅层(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钝化层(14)下方覆盖一层下透明导电层(19),该透明导电层将所述背金属电极(7)夹在钝化层与透明导电层中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层(3)上方覆盖一层上钝化层(4),所述正金属电极(8)和透明导电层(9)设置在所述上钝化层上方。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层(3)上方覆盖一层上钝化层(4),所述正金属电极(8)和透明导电层(9)设置在所述上钝化层上方。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多晶P型双面PERC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9)上方设有正电引出极(10),所述正电引出极(10)和正金属电极(8)皆采用栅格状,并且所述正电引出极和正金属电极的图形大小形状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李国庆王晨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捷佳伟创新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