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换向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7171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流体流动方向的换向流体压力控制阀,由阀盖、弹簧、膜片上压板、膜片、阀体、阀杆、阀芯、阀座、阀座密封面、阀芯密封面、阀体密封面、膜片下压板组成,膜片下压板、膜片、膜片上压板依次装入阀杆上部并用螺母紧固,膜片下压板的下端卡入阀杆上的轴肩处,膜片上压板顶住弹簧下端,阀座与阀体连接并用螺栓紧固,阀体与阀座间装有密封圈,阀体与阀杆之间装有密封圈,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膜片作驱动件,弹簧作调节压力件,运动件与固定件间密封为端面密封结构,密封件采用橡胶圈,运动部件与固定件之间无磨损,因而动作灵敏度高,可有效提高流体控制设备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流体流动方向的换向流体压力控制阀,属于一种利用有压流体来驱动并可调节驱动压力流体方向和压力大小的阀。
技术介绍
在流体控制设备系统中,一般都要有控制流体流向及压力大小的器件,目前都是采用滑阀式结构和活塞式结构,通过控制滑动件或活塞的位置来隔断或连接不同的流体通道,达到使流体改变流动方向及调节压力的目的,这些器件的密封部位是靠运动件与固定件间的微小间隙产生的流体阻力来达到密封的,因而存在间隙泄漏、相互运动表面磨损、换向灵敏度不高等问题,这样就会影响整个流体控制设备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调节换向控制阀,它采用膜片作驱动件,弹簧作调节压力件,运动件与固定件间的密封采用端面密封结构,密封件采用软性材料。由于它的运动部件与固定件之间无磨损,因而动作灵敏度高,密封可靠,可有效提高流体控制设备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由调节螺钉、弹簧压板、阀盖、弹簧、螺母、阀杆螺杆、膜片上压板、螺栓、膜片、密封圈、阀体、阀体外接口、阀杆、阀芯、阀芯螺钉、阀座、阀座外接口、阀座密封面、阀芯密封面、阀体密封面、膜片下压板组成,弹簧压板、弹簧依次装入阀盖内,调节螺钉从阀盖上部旋入阀盖内并压在弹簧压板上,阀芯装入阀杆上,并用阀芯螺钉紧固,阀杆装入阀体内,膜片下压板、膜片、膜片上压板依次装入阀杆上部并用螺母紧固,膜片下压板的下端卡入阀杆上的轴肩处,阀体与阀盖连接并用螺栓紧固,螺母在弹簧下端内部,膜片上压板顶住弹簧下端,阀座与阀体连接并用螺栓紧固,阀体与阀座间装有密封圈,阀体与阀杆之间装有密封圈,阀体外接口两端接外来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接另一有压液体,另一阀座外接口与大气相通。当与阀体外接口连接的有压液体作用于膜片上的总压力高于弹簧作用于膜片上的总压力时,膜片带动阀杆及阀芯向上移动直到阀芯密封面与阀体密封面紧密接触,此时两个阀座外接口连通,有压液体通过阀座外接口流入大气中并泄压,当与阀体外接口连接的有压流体作用于膜片上的总压力小于弹簧作用于膜片上的总压力时,膜片带动阀杆及阀芯下移直至阀芯上的阀芯密封面与阀座密封面紧密接触,此时,两个阀座外接口隔断,而转为一个阀座外接口与阀体外接口连通,使与阀体外接口连接的有压流体与阀座外接口连接的有压流体连通,当连接阀座外接口的有压流体的压力高于与阀体外接口连通的有压流体的压力时,有压流体流向为由阀座流向阀体,反之,流体流向则由阀体流向阀座,通过调节螺钉可以调节弹簧作用于膜片上的总压力,达到控制换向和调节压力大小的目的,实现对有压流体的调节换向控制作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调节换向控制阀,采用膜片作驱动件,弹簧作调节压力件,运动件与固定件间的密封采用端面密封结构,密封件采用软性材料,运动部件与固定件之间无磨损,因而动作灵敏度高,密封可靠,可有效提高流体控制设备系统的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总体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由调节螺钉1、弹簧压板2、阀盖3、弹簧4、螺母5、阀杆螺杆6、膜片上压板7、螺栓8、15、膜片9、密封圈10、14、阀体11、阀体外接口12、25、阀杆13、阀芯16、阀芯螺钉17、阀座18、阀座外接口19、24、阀座密封面20、阀芯密封面21、22、阀体密封面23、膜片下压板26组成,弹簧压板2、弹簧4依次装入阀盖3内,调节螺钉1从阀盖3上部旋入阀盖3内并压在弹簧压板2上,阀芯16装入阀杆13上,并用阀芯螺钉17紧固,阀杆13装入阀体11内,膜片下压板26、膜片9、膜片上压板7依次装入阀杆13上部并用螺母5紧固,膜片下压板26的下端卡入阀杆13上的轴肩处,阀体11与阀盖3连接并用螺栓8紧固,螺母5在弹簧4下端内部,膜片上压板7顶住弹簧4下端,阀座18与阀体11连接并用螺栓15紧固,阀体11与阀座18间装有密封圈14,阀体11与阀杆13之间装有密封圈10,阀体外接口12、25接外来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24接另一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19与大气相通。具有如上结构的本专利技术可实现如下功能当与阀体外接口25、12连接的有压液体作用于膜片9上的总压力高于弹簧作用于膜片9上的总压力时,膜片9带动阀杆13及阀芯16向上移动直到阀芯密封面22与阀体密封面23紧密接触,此时阀座外接口24与阀座外接口19连通,与阀座外接口24连接的有压液体流入大气中并泄压,当与阀体外接口25连接的有压流体作用于膜片9上的总压力小于弹簧4作用于膜片9上的总压力时,膜片9带动阀杆13及阀芯16下移直至阀芯16上的阀芯密封面21与阀座密封面20紧密接触,此时,阀座外接口24与阀座外接口19隔断,而转为与阀体外接口12连通,使与阀体外接口12连接的有压流体与阀座外接口24连接的有压流体连通,当连接阀座外接口24的有压流体的压力高于与阀体外接口12连通的有压流体的压力时,有压流体流向为由阀座15流向阀体11,反之,流体流向则由阀体11流向阀座18,通过调节螺钉1可以调节弹簧4作用于膜片9上的总压力,达到控制换向和调节压力大小的目的,实现对有压流体的调节换向控制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调节换向控制阀,由调节螺钉(1)、弹簧压板(2)、阀盖(3)、弹簧(4)、螺母(5)、阀杆螺杆(6)、膜片上压板(7)、螺栓(8)、(15)、膜片(9)、密封圈(10)、(14)、阀体(11)、阀体外接口(12)、(25)、阀杆(13)、阀芯(16)、阀芯螺钉(17)、阀座(18)、阀座外接口(19)、(24)、阀座密封面(20)、阀芯密封面(21)、(22)、阀体密封面(23)、膜片下压板(26)组成,其特征在于弹簧压板(2)、弹簧(4)依次装入阀盖(3)内,调节螺钉(1)从阀盖(3)上部旋入阀盖(3)内并压在弹簧压板(2)上,阀芯(16)装入阀杆(13)上,并用阀芯螺钉(17)紧固,阀杆(13)装入阀体(11)内,膜片下压板(26)、膜片(9)、膜片上压板(7)依次装入阀杆(13)上部并用螺母(5)紧固,膜片下压板(26)的下端卡入阀杆(13)上的轴肩处,阀体(11)与阀盖(3)连接并用螺栓(8)紧固,螺母(5)在弹簧(4)下端内部,膜片上压板(7)顶住弹簧(4)下端,阀座(18)与阀体(11)连接并用螺栓(15)紧固,阀体(11)与阀座(18)间装有密封圈(14),阀体(11)与阀杆(13)之间装有密封圈(10),阀体外接口(12)、(25)接外来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24)接另一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19)与大气相通。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流体流动方向的换向流体压力控制阀,由阀盖、弹簧、膜片上压板、膜片、阀体、阀杆、阀芯、阀座、阀座密封面、阀芯密封面、阀体密封面、膜片下压板组成,膜片下压板、膜片、膜片上压板依次装入阀杆上部并用螺母紧固,膜片下压板的下端卡入阀杆上的轴肩处,膜片上压板顶住弹簧下端,阀座与阀体连接并用螺栓紧固,阀体与阀座间装有密封圈,阀体与阀杆之间装有密封圈,本专利技术采用膜片作驱动件,弹簧作调节压力件,运动件与固定件间密封为端面密封结构,密封件采用橡胶圈,运动部件与固定件之间无磨损,因而动作灵敏度高,可有效提高流体控制设备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文档编号F16K11/044GK1598376SQ20041004667公开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节换向控制阀,由调节螺钉(1)、弹簧压板(2)、阀盖(3)、弹簧(4)、螺母(5)、阀杆螺杆(6)、膜片上压板(7)、螺栓(8)、(15)、膜片(9)、密封圈(10)、(14)、阀体(11)、阀体外接口(12)、(25)、阀杆(13)、阀芯(16)、阀芯螺钉(17)、阀座(18)、阀座外接口(19)、(24)、阀座密封面(20)、阀芯密封面(21)、(22)、阀体密封面(23)、膜片下压板(26)组成,其特征在于弹簧压板(2)、弹簧(4)依次装入阀盖(3)内,调节螺钉(1)从阀盖(3)上部旋入阀盖(3)内并压在弹簧压板(2)上,阀芯(16)装入阀杆(13)上,并用阀芯螺钉(17)紧固,阀杆(13)装入阀体(11)内,膜片下压板(26)、膜片(9)、膜片上压板(7)依次装入阀杆(13)上部并用螺母(5)紧固,膜片下压板(26)的下端卡入阀杆(13)上的轴肩处,阀体(11)与阀盖(3)连接并用螺栓(8)紧固,螺母(5)在弹簧(4)下端内部,膜片上压板(7)顶住弹簧(4)下端,阀座(18)与阀体(11)连接并用螺栓(15)紧固,阀体(11)与阀座(18)间装有密封圈(14),阀体(11)与阀杆(13)之间装有密封圈(10),阀体外接口(12)、(25)接外来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24)接另一有压液体,阀座外接口(19)与大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鹏王贵生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泵阀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