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护板机构及机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80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护板机构及机动车辆,涉及车辆底盘领域。所述底护板机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下方,其中,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前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后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右侧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覆盖所述底盘。通过在机动车辆的底盘安装底护板机构将车辆前轮与后轮之间的底盘覆盖包裹,以降低机动车辆行驶中对底盘的风阻,从而降低机动车辆的燃油油耗。在降低机动车辆底盘风阻的同时,对其底盘安装的油箱及碳罐进行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护板机构及机动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底盘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底护板机构及机动车辆。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作用常用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使用新能源车辆逐步代替使用燃油的机动车辆将成为必然,但是目前使用燃油的机动车辆仍然占据很高的比例。现有的机动车辆主要存在着燃油消耗量高的问题,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其燃油消耗量特别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底护板机构及机动车辆。本技术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在机动车辆的底盘安装底护板机构将车辆前轮与后轮之间的底盘覆盖包裹,以降低机动车辆行驶中对底盘的风阻,从而降低机动车辆的燃油油耗。本技术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在降低机动车辆底盘风阻的同时,对其底盘安装的油箱及碳罐进行防护。特别地,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底护板机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下方,其中,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前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后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右侧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覆盖所述底盘。进一步地,所述底护板机构由多块板状件拼接形成。进一步地,所述板状件将所述车辆的油箱或/和碳罐包裹。进一步地,所述底护板机构的面向所述车辆底盘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从而使得所述底护板机构的与其顶面相背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形状及相对所述底护板机构的位置均一致。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面向所述车辆下方的底面为沿着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展开的平面;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底面与所述凸起部的底面之间的所述凸起部外侧面为相对所述凸起部底面倾斜的斜面。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底面形成多个长条状凹槽,所述长条状凹槽朝向所述底盘方向凹陷。进一步地,所述底护板机构包括:左前板,邻近所述车辆的左前车轮安装于所述底盘;右前板,邻近所述车辆的右前车轮安装于所述底盘;左后板,邻近所述车辆的左后车轮安装于所述底盘;以及右后板,邻近所述车辆的右后车轮安装于所述底盘;其中,所述左前板、所述右前板、所述左后板及所述右后板相互对接。进一步地,所述车辆的排气管安装于所述底盘并由所述车辆的车头向所述车辆的车尾延伸,所述排气管安装于所述底盘中央处;所述左前板和所述左后板连接,所述左前板和所述左后板位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之间;所述右前板和所述右后板连接,所述右前板和所述右后板位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车辆的右侧车轮之间。进一步地,还包括车头护板,安装在所述底盘处,所述车头护板将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与所述车辆前轮之间的底盘覆盖。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的底盘安装有所述的底护板机构。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造成机动车辆行驶中燃油消耗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底盘下方的部件形状不规则,产生一些破碎涡流,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这些部件产生很大的风阻,使得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来克服这种风阻。为此,本技术在车辆底盘的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安装底护板机构,并且底护板机构由车辆的左侧车轮延伸至车辆的右侧车轮处,从而将车辆的大部分底盘覆盖,从而实现将底盘下方容易产生大风阻的部件进行相对密封,实现降低机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而根据相关公式推算,每降低10%的气动风阻系数,油耗就有5%的降低,本技术的底护板机构安装后,风阻系数降低0.0243,油耗降低0.3087L/100km,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127g/km。进一步地,板状件将车辆的油箱及碳罐包裹可以起到对其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底盘下方的防护性,尤其是对油箱的包裹,可以防止机动车辆行驶在崎岖路段时路面锐利物体对油箱刮碰,而造成油箱损坏甚至漏油。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在车辆底盘朝上放置的情况下,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安装状态;图2是所述右前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所述左前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所述右后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是所述左后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在车辆底盘朝上放置的情况下,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安装状态;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护板机构100,底护板机构100安装于车辆的底盘下方,底护板机构100的前端及后端分别延伸到车辆的前车轮201及车辆的后车轮202处;底护板机构100的横向两侧,也就是其左右两侧分别延伸至车辆的左侧车轮及车辆的右侧车轮处;底护板机构100覆盖底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造成机动车辆行驶中燃油消耗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底盘下方的部件形状不规则,产生一些破碎涡流,导致车辆行驶过程中这些部件产生很大的风阻,使得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来克服这种风阻。为此,本技术在车辆底盘的前车轮201与后车轮202之间安装底护板机构100,并且底护板机构100由车辆的左侧车轮延伸至车辆的右侧车轮处,从而将车辆的大部分底盘覆盖,从而实现将底盘下方容易产生大风阻的部件进行相对密封,实现降低机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而根据相关公式推算,每降低10%的气动风阻系数,油耗就有5%的降低,本技术的底护板机构100安装后,风阻系数降低0.0243,油耗降低0.3087L/100km,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127g/km。参见图1,进一步地,底护板机构100主要由多块板状件拼接形成。由多块板状件拼接形成,可以充分缩小底护板机构100在制造、转运及安装过程中的体积,从而便于制造及装配。图2是所述右前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3是所述左前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所述右后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是所述左后板的示意性立体图;参见图1至图5,进一步地,底护板机构100的面向车辆底盘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101;相应的,与底护板机构100的顶面相背的底护板机构100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102;凸起部102与凹陷部101的形状及相对底护板机构100的位置均一致,也就是说,使得底护板机构的与其顶面相背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102。凹陷部101可以扩大底盘的安装空间,使底盘下方安装更多部件,从而提高机动车辆的性能,而与此同时,凸起部102可以仍然实现将底盘的部件包裹,减少底盘风阻;从而使底护板机构100既能够扩大底盘的容装空间,又实现降低底盘风阻的作用。参见图1,进一步地,凸起部102的面向车辆下方的底面为沿着车辆长度方向展开的平面;底护板机构100的底面与凸起部102的底面之间的凸起部102外侧面为相对凸起部102底面倾斜的斜面。通过将凸起部102外侧面设置为相对凸起部102底面倾斜的斜面,使车辆行驶过程中底盘下方产生的风阻尽可能充分的降低。参见图1至图5,进一步地,凸起部102的底面形成多个长条状凹槽103,长条状凹槽103朝向底盘方向凹陷。长条状凹槽103可以提高底护板机构100的整体板面强度,尤其是长条形凹槽为多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下方,其中,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前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后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右侧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覆盖所述底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下方,其中,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前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后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的横向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和所述车辆的右侧车轮处;所述底护板机构覆盖所述底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机构由多块板状件拼接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件将所述车辆的油箱或/和碳罐包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护板机构的面向所述车辆底盘的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陷部,从而使得所述底护板机构的与其顶面相背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形状及相对所述底护板机构的位置均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面向所述车辆下方的底面为沿着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展开的平面;所述底护板机构的底面与所述凸起部的底面之间的所述凸起部外侧面为相对所述凸起部底面倾斜的斜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护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底面形成多个长条状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传海张辉香朱贞英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