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及免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0071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及免充气轮胎。将轮胎本体套设在轮框的外缘上形成这轮。根据承重能力,确定相邻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的厚度。在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当轮胎本体受到冲击时,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起到缓冲作用。当过载承重或过大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

Wheels and non pneumatic tir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heel and an inflation free tire. The tire body is sleeved on the outer edge of the wheel frame to form the wheel. According to the bearing capacity, the thickness of the supporting part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slow punching hole and the second slow punching hole is determined. The first slow punching hole and the second slow punching hole are arranged at intervals on the tire body, and since the first buffer hole is a concave lens shaped hole or a strip hole, and the second buffer hole is a convex lens shaped hole or a circular hole, when the tire body is impacted, the support part will be guided to the first buffer hole to bend and deform, playing a buffer role. When overload bearing or excessive impact occurs, the supporting part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first slow punching hole bend and deform to the first buffer hole at the same time, and offset in the first buffer hole to avoid excessive deformation of the supporting part in the first buffer hole, thus effectively avoiding tearing of the tir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及免充气轮胎
本技术涉及轮胎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轮及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结构。通常轮胎安装在金属轮框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一方面,传统的免充气轮胎由于无需充气,一般为实体结构,导致缓冲性能差;另一方面,若为保证轮胎的缓冲性而增加缓冲结构,导致轮胎在受到较强冲击或承重较大时易撕裂,影响轮胎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轮胎撕裂且保证轮胎的缓冲性能的车轮、免充气轮胎及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一种免充气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上述免充气轮胎,在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受到朝向轮胎本体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上述免充气轮胎在保证轮胎本体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延长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所述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为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4mm-8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胎本体的外表面为胎面,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3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孔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二缓冲孔的长度尺寸相一致。一种车轮,包括:如上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及轮框,所述轮胎本体套设在所述轮框的外缘上。上述车轮在使用时,将轮胎本体套设在轮框的外缘上。轮胎本体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且由于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受到朝向轮胎本体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与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相对两侧的支撑部同时向第一缓冲孔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内相抵,避免支撑部在第一缓冲孔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的撕裂。上述车轮在保证轮胎本体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延长轮胎本体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轮框的外缘上形成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卡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轮框的外缘上开设有卡槽,所述轮胎本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卡台,所述卡台能够卡设在所述卡槽内。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免充气轮胎,100、轮胎本体,110、第一缓冲孔,120、第二缓冲孔,130、支撑部,140、胎面,150、第一卡接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免充气轮胎10,在保证免充气轮胎10的缓冲性及承重能力的情况下,避免在受到较强冲击或较大承重时撕裂,有效保证了免充气轮胎10的稳定性。免充气轮胎10包括轮胎本体100,轮胎本体10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110,第一缓冲孔110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100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第一缓冲孔110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120,第一缓冲孔110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二缓冲孔120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上述免充气轮胎10,在轮胎本体100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110与第二缓冲孔120,且由于第一缓冲孔110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第一缓冲孔110的宽度方向为轮胎本体100的圆周方向,同时,第二缓冲孔120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因此,当轮胎本体100受到朝向轮胎本体100轴线方向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110与第二缓冲孔120之间形成的支撑部130会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110内弯曲变形,对压力的冲击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而当过载承重或受到过大的冲击时,第一缓冲孔110相对两侧的支撑部130同时向第一缓冲孔110内弯曲变形,并在第一缓冲孔110内相抵,避免支撑部130在第一缓冲孔110内过度变形,进而有效避免轮胎本体100的撕裂。上述免充气轮胎10在保证轮胎本体100缓冲效果的同时,有效保护轮胎本体100,延长轮胎本体100的使用寿命,增加轮胎本体100抗冲击能力及承重能力。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第一缓冲孔110之间开设有一个第二缓冲孔120,使得两个孔之间形成的支撑部130均能够被引导向第一缓冲孔110内弯折变形。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孔110为凹透镜形状的孔,第二缓冲孔120为凸透镜形状的孔。当轮胎本体100在受到承重压力或冲击时,由于第二缓冲孔120为凸透镜形状的孔,因此,第一缓冲孔110与相邻的第二缓冲孔120之间形成的支撑部130能够由第二缓冲孔120向第一缓冲孔110弯折,避免了支撑部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缓冲孔之间开设有第二缓冲孔,所述第一缓冲孔为凹透镜形状的孔或条形孔,所述第二缓冲孔为凸透镜形状的孔或圆形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方向为所述轮胎本体的圆周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孔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宽度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所述第一缓冲孔与所述第二缓冲孔之间形成为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4mm-8mm。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本体的外表面为胎面,所述第一缓冲孔的内壁到所述胎面的最短距离大于或等于5mm;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耐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