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机构及焊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39846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29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调整机构及焊接装置,该调整机构包括:锁紧块,其包括两个,两个锁紧块对扣以围成导向腔,两个对扣的锁紧块借由螺栓连接;铜柱,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的直径大于第二柱体,第一柱体位于导向腔并与锁紧块接触,第二柱体从锁紧块的前端伸出,两个锁紧块的其中一个通过导体与供电装置连接;盖板,其固定于两个锁紧块的后端;调整柱,其穿设盖板并与盖板形成螺纹连接并伸入至导向腔中,调整柱具有与旋拧工具结合的结合部;弹性件,其设置于导向腔中并用于朝锁紧块的后端施力于铜柱;其中:电极设置于第一柱体的前端;调整柱借由旋转以推抵第一柱体的后端以用于改变电极的水平位置。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wel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整机构及焊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焊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调节电极位置的调整机构以及具有该调整机构的焊接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地,焊接装置利用两个电极与待焊接部件形成回路以实施焊接作业,两个电极中的一个电极是实施焊接的作业部件。大多数焊接装置的电极借由调整装置能够进行位置调整。现有技术中的用于调整电极位置的调整装置包括:铜柱、包覆铜柱的两个锁紧块、设置在铜柱上的立柱。电极设置在立柱的下端,两个锁紧块通过多个螺栓连接,并借由所有螺栓的旋紧以使两个锁紧块紧密抱紧铜柱,其中一个锁紧块通过导体连接电源(借由电控装置连接电源)。当需要调整电极的水平位置时,需要将螺栓旋松以解除锁紧块对铜柱的紧抱,利用手工施力而使铜柱轴向移动以实现对电极水平位置的调整。上述调整装置存在如下缺陷:每次调整电极的水平位置时都需要将所述螺栓旋松并在调整完成后再次旋紧,使得调整过程所占用的时间较长,进而影响焊接效率。应该说明:现有技术中利用两个锁紧块抱紧铜柱的原因是使得铜柱借由锁紧块能够与导体实现电连接,然而,使铜柱与导体实现电连接对锁紧块的抱紧力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锁紧块在不必不对铜柱施加过大的抱紧力的情况下便可使导体与锁紧块实现电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整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极的位置,包括:锁紧块,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锁紧块对扣以围成导向腔,两个对扣的所述锁紧块借由螺栓连接;铜柱,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位于所述导向腔并与所述锁紧块接触,所述第二柱体从所述锁紧块的前端伸出,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其中一个通过导体与供电装置连接;盖板,其固定于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后端;调整柱,其穿设所述盖板并与所述盖板形成螺纹连接并伸入至所述导向腔中,所述调整柱具有与旋拧工具结合的结合部;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导向腔中并用于朝所述锁紧块的后端施力于所述铜柱;其中: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前端;所述调整柱借由旋转以推抵所述第一柱体的后端以用于改变所述电极的水平位置。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柱体上以推抵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之间所形成的阶梯面。优选地,所述调整柱的前端设置有顶柱,所述顶柱用于与所述第一柱体的后端接触。优选地,所述结合部为开设于所述调整柱的后端面的四方孔或六方孔。优选地,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上部具有一段截面为矩形的调整条;其中:所述调整条开设有长槽;所述第二柱体的前端面开设有导向槽,所述调整条部分的嵌设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导向槽的槽底开设有螺纹孔,借由锁紧栓穿设所述长槽并伸入至螺纹孔,以通过旋紧所述锁紧栓以将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第二柱体上;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立柱的下端。优选地,位于下方的所述锁紧块的前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二柱体上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伸入至所述限位槽中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滑动;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柱体在周向上转动。优选地,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矩阵排布的长圆孔,所述盖板借由穿设所述长圆孔的螺钉将所述盖板固定于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后端。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焊接装置,包括两个上述的调整机构以及分别对应装设于两个所述调整机构上的两个电极。优选地,还包括:纵梁;横梁;伸缩机构,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伸缩机构设置于所述横梁上,两个所述调整机构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伸缩机构上;第一驱动机构,其用于使两个所述伸缩机构同步的沿所述横梁移动;第二驱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横梁沿所述纵梁移动。优选地,所述伸缩机构为气缸,所述调整机构的上方的锁紧块连接至所述气缸的伸缩杆;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沿所述横梁延伸方向上布置的第一导轨、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的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横梁上的第一齿条以及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并装设于第一电机上的第一齿轮;两个所述气缸竖直的装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上;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沿所述纵梁延伸方向上布置的第二导轨、能够在第二导轨上滑动的第二滑块、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纵梁上的第二齿条以及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并装设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齿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调整机构及焊接装置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通过旋拧调整柱并借由与弹簧的配合能够方便调整电极的水平位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将连接两个锁紧块的螺栓旋松而调整电极的水平位置的方式而言,本技术的调整过程快速、方便。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附图说明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机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机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机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去除了立柱及电极的结构)。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机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立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机构的主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焊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附图标记:10-调整机构;11-锁紧块;111-限位块;12-铜柱;121-第一柱体;122-第二柱体;1221-导向槽;13-调整柱;131-结合部;132-顶柱;14-盖板;141-长圆孔;15-立柱;151-调整条;152-长槽;161-螺栓;162-锁紧栓;163-螺钉;17-弹簧;18-铜瓦;21-第一伸缩机构;22-第二伸缩机构;30-第一驱动机构;31-第一导轨;32-第一滑块;33-第一电机;40-第二驱动机构;41-第二导轨;42-第二滑块;43-第二电机;50-纵梁;60-横梁;70-供电装置;71-导体;101-电极;102-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锁紧块,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锁紧块对扣以围成导向腔,两个对扣的所述锁紧块借由螺栓连接;铜柱,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位于所述导向腔并与所述锁紧块接触,所述第二柱体从所述锁紧块的前端伸出,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其中一个通过导体与供电装置连接;盖板,其固定于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后端;调整柱,其穿设所述盖板并与所述盖板形成螺纹连接并伸入至所述导向腔中,所述调整柱具有与旋拧工具结合的结合部;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导向腔中并用于朝所述锁紧块的后端施力于所述铜柱;其中: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前端;所述调整柱借由旋转以推抵所述第一柱体的后端以用于改变所述电极的水平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整机构,用于调整电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锁紧块,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锁紧块对扣以围成导向腔,两个对扣的所述锁紧块借由螺栓连接;铜柱,其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位于所述导向腔并与所述锁紧块接触,所述第二柱体从所述锁紧块的前端伸出,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其中一个通过导体与供电装置连接;盖板,其固定于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后端;调整柱,其穿设所述盖板并与所述盖板形成螺纹连接并伸入至所述导向腔中,所述调整柱具有与旋拧工具结合的结合部;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导向腔中并用于朝所述锁紧块的后端施力于所述铜柱;其中: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的前端;所述调整柱借由旋转以推抵所述第一柱体的后端以用于改变所述电极的水平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柱体上以推抵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第二柱体之间所形成的阶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柱的前端设置有顶柱,所述顶柱用于与所述第一柱体的后端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为开设于所述调整柱的后端面的四方孔或六方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上部具有一段截面为矩形的调整条;其中:所述调整条开设有长槽;所述第二柱体的前端面开设有导向槽,所述调整条部分的嵌设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导向槽的槽底开设有螺纹孔,借由锁紧栓穿设所述长槽并伸入至螺纹孔,以通过旋紧所述锁紧栓以将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第二柱体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涛高强李大华梁国勇李栋曾祥寿崔杰杨霄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