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6185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内设置有主变速机构与副变速机构,通过连动轴将主变速杆连动连接于该主变速机构中设置的换档拨叉,将副变速杆连动连接于副变速机构中设置的换档拨叉,而且,通过所述连动轴将所述主变速杆配置在该副变速杆的附近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变速杆的操作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通过连动轴将主变速杆配置在副变速杆的附近位置的拖拉机
技术介绍
现有,作为拖拉机的一个形式,具有以下的结构。在变速箱体内设置有主变速机构与副变速机构,在该变速箱体的左侧配置有副变速杆,同时该副变速杆连动连接于所属副变速机构,而在该变速箱体的右侧配置有主变速杆,同时该主变速杆连动连接于所主变速机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2975060号公报)。而且,在变速箱的正上方位置上配置有驾驶席,坐在驾驶席上的操作者左手操作副变速杆,而右手操作主变速杆。然而,在上述拖拉机中,操作者操作时需要两手把持把手,在进行主变速操作时,必须是在左手把持把手的状态下由右手来操作主变速杆,而在进行副变速操作时,必须是在右手把持把手的状态下由左手来操作副变速杆,这样就有进行主副变速操作时的操作把手的手的替换的作业麻烦等所不希望的情况。而且,由于主变速杆与副变速杆,是分别各自连动连接于变速箱体上配置的主变速机构与副变速机构,所以还存在这些主、副变速杆的组装操作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拉机,以实现变速杆的操作性能和安装作业效率的提高。(1)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形式中,在变速箱内设置有主变速机构与副变速机构,通过连动轴将主变速杆连动连接于该主变速机构中设置的换档拨叉,将副变速杆连动连接于副变速机构中设置的换档拨叉,并且通过上述连动轴将上述主变速杆配置在该副变速杆的附近位置。这样,由于主变速杆配置在该副变速杆的附近的位置,所以操作者能够一只手把持把手的状态下,另一只手方便地进行主变速杆或副变速杆的操作。但是,由于使两变速杆接近集中配置,所以可快速可靠地从一方的变速杆操作转移到另一方的变速杆操作,提高了操作性能。(2)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形式中,主变速杆与副变速杆的各自的基部接近杆基部盖体而一体地组装,而且,该杆基部盖体安装于变速箱。这样,由于预先使主变速杆的基部与副变速杆的基部接近杆基部盖体而一体地组装,其后将杆基部盖体安装于变速箱体,所以两变速杆能够容易方便地连动连接于变速箱。结果是能够使两变速杆的安装作业效率提高。(3)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式中,主、副变速杆相对于机体行进方向中的左右假想的中心线,配置于左右任意的一侧。这样,由于操作者能够根据爱好及操作条件等,对于机体行进方向中的左右假想的中心线,将主、副变速杆配置于左右任意的一侧,所以能够提高变速杆的操作性与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拖拉机的侧面图。图2是该拖拉机中所设置的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侧面图。图3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平面图。图4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图5是该变速部的局部剖开背面图。图6是该离合器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图7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主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图8是该变速部的背面图。图9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副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图10是该副变速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背面说明图。图11是上述变速部设置的差速机构及PTO变速部的截面侧面说明图。图12是该差速机构的截面背面说明图。图13是该变速部上设置的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侧面说明图。图14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平面图。图15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背面图。图16是上述变速部上设置的油压回路体的截面平面说明图。图17是该油压回路体的中央部截面侧面图。图18是该油压回路体的左侧部截面侧面图。图19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提升臂支撑体的平面图。图20是该提升臂支撑体的局部剖开背面图。图21是作为另一实施形式的分支位置临时固定部的放大截面侧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A是本技术的拖拉机,该拖拉机A在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原动机部2,该原动机部通过离合器部3连动设置有变速器部4,在该变速器部4上配置运转部5,同时在该变速器部4的后部可自由装拆地连动连接有PTO变速部6,在上述机体框架1的下方通过前轴箱(未图示)而连动连接有一对前车轮7、7,另一方面,在上述变速器部4上通过后轴箱8、8(参照图12)而连动连接有一对后车轮9、9。10是前部保护框架,11是后部保护框架,12是转动耕耘装置等工作机连接用的上部拉杆,13是工作机连接用低连接杆,14是拖车等工作机连接片。以下按照上述、、、,及的顺序,对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如图1所示,原动机部2在机体框架1上装载发动机15等,该发动机15等由发动机罩16可开闭自由地开闭。如图2~图4及图6所示,离合器部3将前后方向延伸的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可自由转动地支撑于离合器壳17内,该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由前后方向延伸的内侧驱动轴19与自由转动地嵌合于该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的筒状的外侧驱动轴20所构成。而且,一侧的内侧驱动轴19的基端部(前端部)通过行走用离合器21与上述发动机15相连动连接,而该内侧驱动轴19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后述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相连动连接,并且,另一方的外侧驱动轴20的基端部(前端部)通过PTO用离合器22与上述发动机15相连动连接,同时,该外侧驱动轴20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机构52相连动连接。这里,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边缘部,可自由装拆地连接有后述变速器部4的主变速箱53的前端边缘部,上述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的前端部轴支于设置在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的轴承24,而后端部轴支于设置在主变速箱53内前部的轴承25。而且,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内周边缘部,形成中央具有开口部26的后壁27,在该后壁27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支撑体28插通开口部26而安装,由筒状支撑体28支撑内外侧二重驱动轴体18的中途部外周面。而且,筒状支撑体28以缩径状形成位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28a,而以扩径状形成位于主变速箱53内的后部28b,在该后部28b的外周面形成安装用突出片28c,该安装用突出片28c从后方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的后面相接,同时,由安装用螺栓29安装。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同时,两分割驱动轴片30、31在外侧驱动轴20内连动连接,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分割位置(连动连接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就是说,配置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内。而且,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接合良好地嵌合,可自由装拆地连动连接。就是说,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的前端面上向后方突出设置嵌合用凸片30a,而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上形成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该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承插接合(套筒结合)地嵌合有上述嵌合用凸片30a,同时使将轴线向着前后方向的筒状连接体32花键嵌合在前部分割驱动轴片30的前端部外周面上所形成的花键槽(splinegroove键槽)30b与后部分割驱动轴片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1b中。外侧驱动轴20沿着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面形成小径的前部20a,而沿着前述筒状连接体32的外周面形成大径的后部20b,在该后部20b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之间设置有轴承33、34。而且,外侧驱动轴20的前端部比筒状支撑体28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设置,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PTO驱动齿轮20c。35是PTO驱动齿轮20c支撑轴承。这样,由于将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在变速箱内设置有主变速机构与副变速机构,通过连动轴使主变速杆与设置于该主变速机构的换档拨叉连动连接,使副变速杆与设置于该副变速机构的换档拨叉连动连接,而且,通过所述连动轴将主变速杆配置在该副变速杆的附近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达夫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