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88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拖拉机,其能容易地进行有.无爬行挡的规格设定。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在原动机部上联动连接变速箱部,由该变速箱部分别把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而使行走成为可能的拖拉机,其中,在变速箱部上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爬行换挡部。这样一来,因为在变速箱部上装拆自如地安装爬行换挡部,故可以容易地进行有.无爬行挡的规格设定。(*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拖拉机
技术介绍
历来,作为拖拉机的一种形态,在原动机部上联动连接变速箱部,由该变速箱部分别把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而使行走成为可能,在该变速箱部上设置主·副变速机构,进行多挡地换挡操作,并且在该变速箱部上设置爬行换挡机构,进行用来进行超低速行走的换挡操作(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6-84132号公报)。可是,因为上述爬行换挡机构以预先装入变速箱内部的状态来构成,故存在着无法简单地变更成不需要该爬行换挡机构的规格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一种在原动机部上联动连接变速箱部,由该变速箱部分别把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而使行走成为可能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部上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爬行换挡部。此外,本专利技术在以下的构成中还具有特征。(1)在变速箱部上设置能够减速来自主变速机构的动力的行星齿轮机构,并且在构成该行星齿轮机构的一部分的行星轮架上设置爬行驱动齿轮,使设在爬行换挡部上的爬行换挡机构的输入齿轮装拆自如地啮合于该爬行驱动齿轮。(2)在变速箱部的变速箱上形成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上装拆自如地安装盖体而盖住,并且在该盖体的内面上安装爬行换挡机构而构成爬行换挡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拖拉机的侧视图。图2是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侧视图。图3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4是该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5是主换挡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6是该主换挡部的截面后视说明图。图7是该主换挡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后视说明图。图8是副换挡部和PTO变速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9是差速机构的截面俯视说明图。图10是PTO变速部的后视图。图11是该PTO变速部的局部剖切后视图。图12是单离合器规格的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13是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副换挡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图14是作为又一个实施例的副换挡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拖拉机,在原动机部上联动连接变速箱部,由该变速箱部分别把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使行走成为可能,在变速箱部上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爬行换挡部。也就是说,在变速箱部上设置能够使来自主变速机构的动力减速的行星齿轮机构,并且在构成该行星齿轮机构的一部分的行星轮架上设置爬行驱动齿轮,使设在爬行换挡部上的爬行换挡机构的输入齿轮装拆自如地啮合于该爬行驱动齿轮。这里,爬行换挡部,在变速箱部的变速箱上形成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上装拆自如地安装盖体而盖住,并且在该盖体的内面上安装爬行换挡机构而构成爬行换挡部而构成。图1中所示的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拖拉机,该拖拉机A在机架1上设置原动机部2,在该原动机部上经由离合器部3联动连接设置变速箱部4,在该变速箱部4上配置驾驶部5,并且在该变速箱部4的后部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PTO变速部6,在上述机架1的下方经由前轴箱(未画出)联动连接左右一对前车轮7、7,另一方面在上述变速箱部4上经由后轴箱8、8(参照图9)联动连接左右一对后车轮9、9。10是前部保护架,11是后部保护架,12是作业机连接用的上连杆,13是作业机连接用的下连杆,14是作业机连接片。原动机部2,如图1中所示,在机架1上搭载发动机15等,由发动机罩16开闭自如地覆盖该发动机15等。离合器部3,如图2~图4中所示,在离合器壳17内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该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驱动轴19,与转动自如地嵌合于该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的筒状的外侧驱动轴20形成。而且,一方的内侧驱动轴19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行走用离合器21联动连接于前述发动机15,并且该内侧驱动轴19的先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而且,另一方的外侧驱动轴20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PTO用离合器22联动连接于前述发动机15,并且该外侧驱动轴20的先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机构52。这里,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缘部上,装拆自如地连接着后述的变速箱部4的主变速箱53的前端缘部,前述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把先端部枢轴支撑于配置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的轴承24,另一方面把后端部枢轴支撑于配置于主变速箱53内的前部的轴承25。而且,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内周缘部上形成在中央部有开口部26的后壁27,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支持体28插过开口部26地安装于该后壁27,由该筒状支持体28支持前述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的中途部外周面。而且,筒状支持体28缩颈状地形成位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28a,另一方面扩径状地形成位于主变速箱53内的后部28b,在该后部28b的外周面上形成安装用法兰片28c,使该安装用法兰片28c从后方接触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的后面,并且由安装用螺栓29安装。此外,内侧驱动轴19分割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而形成,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彼此,把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联动连接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也就是,筒状支持体28的后部28b内。而且,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嵌合而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也就是说,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面上向后突出设置嵌合用突段30a,另一方面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面上形成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把上述嵌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该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并且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spline)槽30b,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1b上,花键配合在轴线向前后方向的筒状连接体32。外侧驱动轴20沿着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面小直径地形成前部20a,另一方面沿着前述筒状连接体32的外周面大直径地形成后部20b,在该后部20b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持体28的后部28b的内周面之间夹设轴承33、34。而且,外侧驱动轴20的先端部从筒状支持体28的后端向后延伸设置,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PTO驱动齿轮20c。35是PTO驱动齿轮支持轴承。这样一来,因为把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故与现有技术,也就是把内侧驱动轴的先端部延伸设置到外侧驱动轴的先端部的后方位置,经由筒状的联轴节做成对接于PTO系统输入轴的基端部的状态而在同一轴线上联动连接的现有技术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即使在把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插过这些离合器壳17和主变速箱53内时也可以消除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加长这样的问题。而且,把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作为总成连接时的组装作业,或解除连接而进行的维修作业等变得容易。进而,因为把内侧驱动轴19的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故使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谋求机体的紧凑化,并且使主变速箱53的组装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谋求组装单元的物流成本的降低,结果,向外订货后可以一次进货众多的单元。此时,因为把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上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拖拉机,在原动机部联动连接变速箱部,由该变速箱部分别把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而使行走成为可能,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部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爬行换挡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达夫山本升片桐文卫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