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液压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62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漏液压阻尼器,特别是用于健身器械的防漏可调式液压阻尼器。它主要由内筒、外筒、带有单向阀的活塞、溢流件、调节环,密封圈等组成。溢流件装在内筒上沿活塞杆拉出方向一端。阻尼器工作时的高压油先经溢流件上的溢流孔及流量调节环降压后进入外筒与密封圈接触,并使密封圈内侧为负压,外侧为大气压,阻止了液压油的外泄。(*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阻尼器,特别是用于健身器械的防漏可调式液压阻尼器。现有液压阻尼器,普遍存在液压油沿阻尼器活塞杆向外泄漏的问题。液压油的泄漏,一方面严重影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从而影响阻尼器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污染环境。中国专利95243810公开了一种可调式阻尼器,其活塞工作时,阻尼器内的高压油直接与沿活塞杆的密封圈相连通。这样,密封圈内侧为高压油、外侧则为大气压,很难防止液压油沿活塞杆孔向外泄漏。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液压油不易沿活塞杆孔向外泄漏的液压阻尼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将溢流件装在阻尼器内筒中沿活塞杆拉出方向一端。内筒经溢流件上的溢流孔与外筒及密封件相连通。在活塞杆拉出过程中,内筒中的高压油先经溢流件上的溢流孔降压为低压后再与密封件接触并流回外筒中。在本技术阻尼器中,由于高压油不与密封件直接接触;同时在活塞杆拉出时,位于内筒中的部分活塞杆逐渐外移,活塞杆在内筒中所占的体积逐渐减少,从外筒进入内筒的液压油大于内筒排向外筒的液压油的体积,而这一体积差靠外筒内的适量空气膨胀来补偿,这样外筒中的压力逐渐降低为负压。由于密封件内侧空腔与外筒连通,因而密封件内侧为负压,外侧为大气压,阻止了液压油沿活塞杆向外泄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是本技术防漏液压阻尼器的剖视图。由图可知,本技术液压阻尼器包括外筒(2),内筒(3),左端盖(15),带有单向阀的活塞(1),活塞杆(4),溢流件(5),流量调节环(7),传动套(8),右端盖(6),调节手柄(9),密封圈(10),内、外筒由单向阀组件(11、12、13、14)相连通。溢流件(5)装在内筒(3)上沿活塞杆(4)拉出方向一端,流量调节环(7)套在溢流件(5)上,传动套(8)上的凸出部分嵌入流量调节环(7)上的凹槽中。调节手柄(9)与传动套(8)之间紧固联接。当活塞杆(4)带动活塞(1)全部进入内筒(3)时,内筒(3)内充满液压油,外筒(2)内主要为液压油及适量空气,此时密封圈(10)内外侧压力基本一致,不会漏油;当活塞杆(4)拉出过程中,内筒(3)中的高压油通过溢流件(5)的溢流孔及流量调节环(7)流出进入外筒,降为低压。与此同时,外筒(2)中的低压油通过单向阀组件(11、12、13、14)进入内筒(3)。由于活塞杆(4)逐渐移出内筒(3),活塞杆(4)在内筒(3)中所占的体积就由外筒(2)内的液压油填充,而外筒(2)液压油减少的体积由外筒(2)内的空气膨胀自行补偿。也就是说,当活塞杆(4)被拉出时,外筒内压力逐渐降低,形成负压。由于密封圈(10)内侧空腔与外筒空间连通,这样当活塞杆(4)拉出时,密封圈(10)内侧压力低于外侧大气压力,有效阻止了液压油沿活塞杆(4)向外泄漏。权利要求1.一种防漏液压阻尼器,它包括外筒(2)、内筒(3)、活塞杆(4)、带有单向阀的活塞(1)、带有溢流孔的溢流件(5)、密封件(10),其特征在于溢流件(5)装在内筒(3)上沿活塞杆(4)拉出方向一端;内筒(3)经溢流件(5)上的溢流孔与外筒(2)及密封件(10)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液压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溢流件(5)与活塞杆(4)之间为间隙配合。专利摘要一种防漏液压阻尼器,特别是用于健身器械的防漏可调式液压阻尼器。它主要由内筒、外筒、带有单向阀的活塞、溢流件、调节环,密封圈等组成。溢流件装在内筒上沿活塞杆拉出方向一端。阻尼器工作时的高压油先经溢流件上的溢流孔及流量调节环降压后进入外筒与密封圈接触,并使密封圈内侧为负压,外侧为大气压,阻止了液压油的外泄。文档编号F16F9/10GK2291531SQ9723723公开日1998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20日专利技术者黄在品, 曾孝云 申请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漏液压阻尼器,它包括外筒(2)、内筒(3)、活塞杆(4)、带有单向阀的活塞(1)、带有溢流孔的溢流件(5)、密封件(10),其特征在于:溢流件(5)装在内筒(3)上沿活塞杆(4)拉出方向一端;内筒(3)经溢流件(5)上的溢流孔与外筒(2)及密封件(10)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在品曾孝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