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东生专利>正文

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避震减振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1920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避震减振器。为提供一种在不同工况时可自动改变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刚度的,并同时具有避震、减震功能的避震减震器,提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外缸、内缸、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缸顶与上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具有补液阀。(*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的部件,特别是一种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一避震减振器。在现有的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中通常采用板弹簧、扭杆和气体弹簧等避震,采用筒式或摇臂式液力减振器减振。这种减振器只有单项减振功能,使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始终保持取决避震器原始设计的刚度,这种刚度使车辆等在不同工况时或振动衰减缓慢,或刚性撞击增加,不仅使提高车速受到限制,而且使乘员不舒适和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同工况时可改变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刚度的、并同时具有避震、减振功能的避震减振器。专利技术具有外缸、内缸、上、下浮动活塞、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外缸顶与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具有补液阀。由于具有外缸、内缸、上、下浮动活塞、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外缸顶与上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具有补液阀。在正常工况下,活塞杆在正向外力作用下作正向工作行程,杆端活塞上的正向减振阀打开,使上减振腔内油液快速流入下减振腔,当活塞行程至末端时,推动上浮动活塞上移,压缩上弹性元件,阻抗缓冲外力而起到避震作用,上弹性元件受压后,上减振腔容积增大,补液腔中的油液经补液阀快速进入上减振腔;当正向工作行程的外力消失后,在上弹性元件复原弹力作用下,上浮动活塞下移,上减振腔内的油液受压,经补液阀回到补液腔,当上弹性零件恢复到原始状态,活塞杆在避震器复原弹力作用继续下移时,下减振腔内油腔经正向减振阀进入上减振腔,起减振作用。当活塞在反向力作用下时,反向减振阀工作过程相同,工作行程方向相反,本专利技术在反方向上起避震减振作用。在猛烈冲击外力作用工况,带杆活塞在作正、反向行程时,被压缩端的减振腔内油液由于不能及时通过相应的减振阀快速流出而致该减振腔内油压瞬间增高而压缩相应端的弹性元件,使弹性元件提前参与阻抗缓冲外力,与车辆避震器一起起避震作用,提高了车辆悬挂系统或其他振动系统的刚度。从而达到专利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剖面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外缸1,内缸2,上、下浮动活塞6、12,上、下弹性元件7、13和带杆活塞5。内缸2置于外缸1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1之间构成补液腔3;上浮动活塞6置于外缸1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12置于内缸2内;上、下弹性元件7、13为单级螺旋弹簧或硬质弹性材料或惰性气体或液压弹簧,亦可为多级螺旋弹簧或硬质弹性材料或惰性气体或液压弹簧,上弹性元件7置于外缸1内并位于外缸顶与上浮动活塞6之间;下弹性元件13置于内缸2内并位于内缸底与下浮动活塞12之间;带杆活塞5置于内缸2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6、12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6、12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8、11,带杆活塞5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8、11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4、10补液腔3与上减振腔8之间具有补液阀9。活塞杆14与车轮或其他振动源连接。图2为该避震减振器在正行程末端时带杆活塞5推动上浮动活塞6的状态。图3为该避震减振器在反行程末端时带杆活塞5推动下浮动的活塞12压缩弹性元件13的状态。图4为车辆悬挂系统换算到车轮上受力P和车轮垂直位移f之间的关系特性线,该特性线设计可以是线性的(如图4)也可以设计成非线性的。通过坐标点0的为原始设计特性线1,在本专利技术避震减振器中正向工作行程中弹性元件7在受猛烈冲击外力作用下参与阻抗缓冲外力而使车辆悬挂P-f关系特性线上移至2,在原特性线1基础上增加了P1力,而反向行程中弹性元件13参与阻抗缓冲外力则P-f关系特性线下移至3,在原特性线1基础上减小了P2力,由于本专利技术避震减振器的作用,车辆悬挂系统或其他振动系统的刚度可自动在不同工况时改变,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外缸、内缸、上、下浮动活塞、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外缸顶与上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有补液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单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多级。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螺旋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硬质弹性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惰性气体。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弹性元件为液压弹簧。全文摘要一种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避震减振器。为提供一种在不同工况时可自动改变车辆悬挂系统和其他振动系统刚度的,并同时具有避震、减震功能的避震减震器,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外缸、内缸、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缸顶与上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具有补液阀。文档编号F16F9/10GK1099107SQ9310978公开日1995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3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1993年8月17日专利技术者蒋东生 申请人:蒋东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调节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的装置-避震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外缸、内缸、上、下浮动活塞、上、下弹性元件和带杆活塞。内缸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下部,并与外缸之间构成补液腔;上浮动活塞置于外缸内并位于上部;下浮动活塞置于内缸内;上弹性元件置于外缸内并位于外缸顶与上浮动活塞之间;下弹性元件置于内缸内并位于缸底与下浮动活塞之间;带杆活塞置于内缸内并位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且与上、下浮动活塞之间构成上、下减振腔,带杆活塞的活塞上具有与上、下减振腔相通的正、反向减振阀,补液腔与上减振腔之间补液阀。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东生
申请(专利权)人:蒋东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