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离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642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磁离合器包括其中配有激磁线圈的激发装置、穿过 装置和激磁线圈延伸的轴杆、固定在轴杆相对激发装置位置上的转子装置、可旋转配置在轴杆上的驱动机构、配置在驱动机构面向转子装置一侧的接触装置和位于驱动机构上用以将接触装置偏置向驱动机构的弹性装置。接触装置的定位使沿轴杆在接触装置表面与转子装置之间形成第一尺寸G1的间隙,且该间隙设置得小于极限尺寸G3。(*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磁离合器,特别地,该离合器具有极佳的冲击强度。常规电磁离合器的设计如图3所示。该图所示的电磁离合器应用于复印机等设备的馈纸机构中。该电磁离合器包括激发装置32,其形状为具有底面的双层圆柱。激发装置32具有沿其内部轴向延伸的空心圆柱套管31。在激发装置32内部,在套管31的外圆周表面装有环形激磁线圈33(激磁装置)。第一轴杆34具有沿激发装置32轴向延伸的通孔34a,且可旋转地插入套管31的空心部分。第一轴杆34在其轴的一端牢固地装有转子36。转子36具有槽形通孔35并与激磁线圈33相对。第二轴杆37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轴杆34,它插入通孔34a并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在第一轴杆34上,从而使得第二轴杆37可随第一轴杆34一起转动。沿其外圆周表面带有齿轮的动力传递器38牢固地安装在第二轴杆37上,以便能够绕第二轴杆37的转动轴旋转。动力传递器38上共轴地装有接触装置39,其间插有环形平板弹簧(作为弹性装置)40。接触装置39通过弹簧40的偏置力偏置于动力传递器38,并且以一定距离(间隙)与转子36相对而置。上述结构的电磁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得到来自动力源(图中未画出)的动力时,动力传递器38与接触装置39一起绕第二轴杆37的转动轴旋转。此时,当激磁线圈33得到电力以对其产生激励时,在受激的激磁线圈33周围和沿由激发装置32、第一轴杆34及转子36所限定的磁路中便产生了磁感通量。转子36依靠通过该转子36通孔35的漏磁通抵抗弹簧40的偏置力而吸引接触装置39。因此,转子36连同转动力传递器38一起被旋转,从而转动第二轴杆37和与该转子36牢固相连的第一轴杆34。相反,当停止向激磁线圈33提供电力时,即该激磁线圈33的激励消失时,磁通消失,且转子36吸引接触装置39的磁吸引力也消失。因此,在弹簧40偏置力的作用下接触装置39返回动力传送器38,即离开转子36一定的间隙。这样,既便动力传送器38继续旋转,该传送器38的转动力也不会传给第一轴杆34和第二轴杆37,即这两个轴杆34和37的转动被停止。上述结构的电磁离合器具有如下缺陷。装有接触装置39的动力传递器在电磁离合器的装配过程中有可能意外地掉在地板上。另外,也有可能在安装复印机的某一步骤中(即将电磁离合器安装在复印机中)将装配的电磁离合器意外地掉在地板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落地时施加在半装配状态电磁离合器动力传递器38或装配好的电磁离合器上的物理冲击(应力),极有可能使弹簧40变形或弯曲超过该弹簧40的弹性极限,其结果使得接触装置39(它安装于动力传递器38上,其间插有弹簧40)的部分或全部向转子36突出。弹簧向转子一侧的突起(位移)被接触装置块所扩大。换言之,在冲击力施加于动力传递器时,接触装置块越大,则弹簧向转子一侧的位移就变得越大。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故,则接触装置39与转子36处于常接触状态,从而失去了电磁离合器的功能。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离合器,它能够有效地抑制接接触装置由于装在动力传递装置上的弹簧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相对于转子的位移,即便对装有接触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施加很大的物理应力亦能如此。为实现上述目的,电磁离合器包括激发装置,其中装有激磁线圈装置;穿过激发装置和激磁线圈装置而延伸的轴杆;转子装置,它牢固地安装在该轴杆上与激发装置相对的某个位置;可旋转地配置在轴杆上的驱动机构;接触装置,它配置在驱动机构面向转子装置一侧;配置在驱动机构上的弹性装置,用以将接触装置偏置向驱动机构;其中,接触装置的定位使得沿轴杆在该接触装置与转子装置表面之间形成具有第一尺寸G1的间隙,且设置第一尺寸G1小于极限尺寸G3,由沿轴向该极限尺寸而产生的弹性装置变形导致了弹性极限;还包括限定装置,它装于驱动机构上,用于限定接触装置沿轴杆轴向的位移不超过第二尺寸G2,其中第二尺寸G2设定在第一尺寸G1与极限尺寸G3之间。在这种设计下,既使在对驱动机构施加很大物理应力的场合,限定装置仍能在不超过弹性装置最大变形量的范围内抵抗弹性装置的偏置力而限制接触装置向转子装置的位移量。因而,能够可靠地将接触装置向转子装置的轴向位移限制在弹性装置的弹性极限范围内。通过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电磁离合器一种方案的剖视图。图2为描述配置于该电磁离合器动力传递装置接触装置机壳部之内组成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现有技术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电磁离合器具有激发装置2,其带有双层圆柱空心结构和底面。激发装置2包括沿其轴向延伸的圆柱套管1,且在其内部形成空心部。在激发装置2之内,环形激磁线圈(激磁装置)5适当地安装在套管1的外圆周表面。激磁线圈5的结构是,导线缠绕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绕线管3上,且缠绕导线的外表面用片状绝缘材料4进行屏蔽。穿过套管1的空心部,插有第一轴杆6,它可旋转地由配置在套管1相对轴端的轴承6b和6c所示撑。第一轴杆6具有沿套管1轴向延伸的通孔6a。转子7在与激磁线圈5相对位置牢固地与第一轴杆6的一个轴端相连。转子7同样具有圆环形状,其外径与激磁线圈5相近。转子7具有通孔8(在图1中只画出了一个孔),各自均为槽形。通孔8等距地沿转子7的外周界且在外周界端之内形成。穿过第一轴杆6的通孔6a,插有第二轴杆10,其轴向长度大于第一轴杆6。第二轴杆10通过螺钉等紧固装置牢固地装在第一轴杆6上,从而使第一和第二轴杆6和10能够一起转动。第二轴杆10在相对于转子7的位置与动力传递装置12(作为驱动装置)装配在一起。动力传递装置12包括齿轮部12a和接触装置的护罩部12b。齿轮部12a位于动传递装置12外周界远离转子7处(即图1中的右侧),而接触装置的护罩部12b位于靠近转子7处(即图1中的左侧)以至与转子7相对。动力传递装置12安装于第二轴杆10上,它可旋转地由齿轮部12a的滑动轴承12c和接触装置护罩部12b的滚珠轴承所支撑,从而在激发装置2激磁线圈中不产生电磁力的情况下可自由地绕第二轴杆10的转动轴旋转。接触装置护罩部12b配备有沿轴杆10轴向伸出的环形轴承护罩部12e。轴承护罩部12e的形状设计得将滚珠轴承12d封装在其中间。在轴承护罩部12e的外圆周上同心地配置有扁平环形接触装置13。接触装置13装于动力传递装置12上,其间夹有空心盘状弹簧14,且当激磁线圈5未受激励时该接触装置的位置与转子7相对并离开其具有第一尺寸G1的一定间隙(例如在0.2至0.3mm之间)。相反,当有磁力作用时(该磁力在激磁线圈5受激时克服弹簧14的偏置力而要将接触装置13移向转子7),接触装置13便抵抗弹簧14的偏置力被移向转子7,从而与转子7发生接触。然后,当将接触装置13移向转子7的力消失时(例如将激磁线圈5置于非激励状态),接触装置13恢复其初始状态,此时该接触装置13借助弹簧14的复原偏置力与转子7分离并保持具有第一尺寸G1的一定间隙。具体而言,间隙尺寸G1的值设置得小于当弹簧14受到吸引接触装置13离开动力传递装置12而移向转子7的力作用时弹簧14不发生永久变形(即超过弹性极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磁离合器包括:激发装置,其中装有激磁线圈;穿过激发装置和激磁线圈而延伸的轴杆;转子装置,它在相对于激发装置的位置处配置在该轴之上;可旋转地配置在轴杆上的驱动机构;接触装置,它配置于该驱动机构上面向转子装置一侧;弹性装置,它配置在驱动机构上用以将接触装置偏置向该驱动机构,其中接触装置的定位使得沿轴杆在该接触装置表面与转子装置之间形成第一尺寸G1的间隙,第一尺寸G1设置得小于极限尺寸G3,后者是指在沿轴向导致弹性极限的极限尺寸作用下所产生的弹性装置变形;限定装置,它配置在驱动机构上用以限制接触装置沿轴杆轴向的位移小于第二尺寸G2,第二尺寸G2设置在第一尺寸G1与极限尺寸G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勉
申请(专利权)人:三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