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理林专利>正文

联动制动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675 阅读:3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联动制动油缸,它是在油缸内部设计出双活塞、位于前活塞两侧供油的进油孔、可自动回缩的活塞杆及活塞杆的内部设轴心孔,并在轴心孔内部设置单向阀门、轴心孔以及与前活塞两侧进行沟通的并与活塞杆垂直的通(或半通)孔和通(或半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使用简便并高效率的制动装置,适用于前盘后鼓式和前后盘式刹车系统的摩托车及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应用在前盘后鼓式、前后盘式制动的摩托车及汽车的的联动制动油缸
技术介绍
在汽车和摩托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往人们所使用的前后鼓式刹车系统的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车辆使用者和制造者的要求。因此,现在大多数的摩托车生产厂家在不断的将盘式液压制动系统整合进车内,以提高整车的技术含量和对机车的制动性能的合理性。然而,液压联动制动系统目前仅在国外的高档摩托车上才会出现。这种制动系统的优点是制动力矩大、制动迅速。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它只对前后盘式的制动系统有效,而对前盘后鼓式的制动系统无效。第二是它们由一套多个主油缸、付油缸、次级油缸、机械伺服系统和调节系统构成,结构非常复杂,很容易出现故障,且出现故障时的维修十分不易。另个,这套装置的成本高昂,也是目前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的摩托车多为前盘后鼓式的刹车系统,这是一种手与脚分别制动前轮和后轮的制动方式。这种方式对前后轮的制动减速比需要手脚的精确配合后,才可能达到合理的趋向。而这仅仅只是一种趋向,并不是一定能达到合理的状态。当驾乘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时,这种合理的趋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将变成不可能达成的目标。经过很多摩托车驾乘者的体会显示,绝大多数的驾乘者在制动时都是只单独制动后轮,而很少有人制动前轮的。就是那些少数使用前后轮一起制动的驾乘者,他们对前轮的制动时所施加的制动力度远远少于对后轮制动时所施加的制动力度。由此看出,摩托车驾乘者们采用制动的习惯是用脚而不是手。而这种制动的方式也恰恰就是驾乘者对摩托车施加制动力不足的最重要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制动效果好、故障率低(且故障时不影响原来的刹车功能的正常使用)的联动制动装置。本专利技术不但解决了上述对驾乘者制动技术要求的难题,使驾乘者要获得满意的制动效果的目标变的非常的容易;而且本专利技术中的装置价格低廉、维修方便。本专利技术针对技术背景中所涉及的难题,所进行的设计方案为一种联动制动油缸,其特征在于在油缸(14)体内,由前活塞(9)、后活塞(10)将油缸内分成三个腔室即前腔(15)、后腔(16)以及与气孔(1)相通的气腔;前腔(15)和后腔(16)内为制动液;进油孔(2)分出两个入口(2A)和(2B)分别进入联动制动油缸的缸壁,出油孔(3),前活塞(9)与后活塞(10)由活塞杆(8)进行连接,位于活塞杆前腔(15)部份开有前通孔(5),位于活塞杆后腔(16)部份开有后通孔(6);前通孔(5)与后通孔(6)之间经活塞杆(8)内部的轴心孔(11)连通,在轴心孔的内部设计了单向阀(12),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缸体(14)接触的并可运动的部分设置了油封(17)。在进油孔(2)下面分成两个方向的进油路径(2A)和(2B)分别进入联动制动油缸的缸壁,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缸体(14)接触及可以动动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17),活塞杆的轴心孔(11)连通活塞杆(8)前腔的通(或半通)孔(5)和活塞杆(8)后腔的通(或半通)孔(6),单向阀(12)设在活塞杆轴心孔的内部,出油孔设在(3)的位置。油缸底部设有调节孔(4),配有调节螺丝(7)。在进油孔(2),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联动制动油缸接触并可相对运动的部位设置有密封圈(17),活塞杆(8)的轴心孔(11)连通活塞杆(8)前腔的通孔(5)和活塞杆(8)后腔的通孔(6),单向阀(12)设在活塞杆的轴心孔的内部,出油孔设在(3)的位置。在油缸(14)体内,由前活塞(9)、后活塞(10)将油缸内分了三个腔室即前腔(15)、后腔(16)以及与气孔(1)相通的气腔。前腔(15)和后腔(16)内为制动液。进油孔(2A)和(2B)分别独立成两个接口并位于油缸的外面,(2A)+(2B)+进油管共用一个三通相连接,进油孔(2A)和(2B)分别独立的进入联动制动油缸的缸壁,(2A)为功能补偿孔,出油孔(3),前活塞(9)与后活塞(10)由活塞杆(8)进行连接,位于活塞杆前腔(15)部份开有前通(或半通)孔(5),位于活塞杆后腔(16)部份开有后通(或半通)孔(6)。前通(或半通)孔(5)与后通(或半通)孔(6)由活塞杆内部的轴心孔(11)连通,在轴心孔的内部设计了单向阀(12),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缸体(14)接触并可运动的部份设置了油封(17)。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针对摩托车上原先的手、脚分离的制动方式在制动时出现的不合理的减速比、和让驾乘者在紧急情况下极难达到的制动目标,本专利技术将油缸内部设计成双活塞,并由活塞杆内的轴心孔来沟通油缸的前、后腔。在轴心孔内部还设计了单向阀,帮助驾乘者来合理分配两个活塞内的油量。使摩托车在无论是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在紧急情况下的脚踏制动时,都能使前、后轮同时产生制动力,同时获得最理想的减速比。特别是在紧急制动时,合理的减速比会使整个车身明显的下沉、从而使人与车的重心降低、在制动的同时消除了车尾摆动的现象,从而保障了机车制动时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联动制动油缸采用与前制动油路的并联方式,同时又功能性的串连于后制动机构中,所以当该联动制动装置失灵时,原有的制动机构将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使原有的制动机构依然可以发挥其在没有安装联动制动油缸前的所具有的制动效果,以确保驾乘者的安全。本专利技术采用了自动回缩式的活塞杆,在没有进行制动动作前和解除制动后的状态下,联动制动的活塞杆回缩到联动制动的油缸内,从而使活塞杆得到良好的保护,也因此而保障了联动制动油缸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联动制动的系统示意图(1)图10为联动制动的系统示意图(2)实施方式说明结构图1说明图1、图2的工作原理A(针对前盘后鼓式制动系统,见联动制动系统示意图(1))本专利技术是在联动制动油缸(14)体内,由前活塞(9)、后活塞(10)将油缸内分了三个腔室即前腔(15)、后腔(16)以及与气孔(1)相通的气腔;前腔(15)和后腔(16)内为制动液。进油孔(2)分出两个入口(2A)和(2B)分别进入联动制动油缸的缸壁,(2A)为功能补偿孔,出油孔(3),前活塞(9)与后活塞(10)由活塞杆(8)进行连接,位于活塞杆前腔(15)部份开有前通(或半通)孔(5),位于活塞杆后腔(16)部份开有后通(或半通)孔(6);前通(或半通)孔(5)与后通(或半通)孔(6)由活塞杆内的轴心孔(11)连通,在轴心孔的内部设了单向阀(12),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缸体(14)接触并可相对移动的部份设置了油封(17)。工作原理是在摩托车的刹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油压制动液是充满于进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动制动油缸,其特征在于:在油缸(14)体内,由前活塞(9)、后活塞(10)将油缸内分成三个腔室:即前腔(15)、后腔(16)以及与气孔(1)相通的气腔;前腔(15)和后腔(16)内为制动液;进油孔(2)分出两个入口(2A)和(2B)分别进入联动制动油缸的缸壁,出油孔(3),前活塞(9)与后活塞(10)由活塞杆(8)进行连接,位于活塞杆前腔(15)部份开有前通孔(5),位于活塞杆后腔(16)部份开有后通孔(6);前通孔(5)与后通孔(6)之间经活塞杆(8)内部的轴心孔(11)连通,在轴心孔的内部设计了单向阀(12),弹簧(13)套在位于联动制动油缸前腔(15)内的活塞杆(8)上,在前活塞(9)和后活塞(10)及活塞杆(8)等与缸体(14)接触的并可运动的部分设置了油封(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理林
申请(专利权)人:杨理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