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7760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上加强板、D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外板,后侧围上加强板一端与D柱上加强板连接,后侧围加强板连接于后轮罩外板,后侧围斜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和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均连接于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和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由后侧围加强板向D柱上加强板方向呈发散状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另外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的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底盘传递的力能更好的分散到车身的不同位置,避免了局部的应力集中,加强车身后侧围的局部刚度和强度,提升整车的一阶扭转模态。

A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Rear Side Surface of Car Body an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使用性能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车身的后部构造,影响整车的扭转刚度和强度,且影响整车性能。目前,关于车身侧围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第一,为了保证车身的内外造型,后侧围内板一般比较平,若无加强板,则强度和刚度难以满足要求;第二,后侧围抗凹性能较弱,后侧围为了满足外造型的要求,抗凹性能容易不满足要求;第三,后侧围刚度不足,导致整个白车身的一阶扭转模态过低,从而影响整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第四,车身后部结构,C柱与D柱之间一般设计有小窗口,后侧围加强板与轮罩外板相连,来自底盘的力只有一条传递路径,即轮罩外板传递的力依次经过后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内板传递,且当底盘的力通过轮罩外板传递到C柱和D柱之间的横梁时才会有所分散,因此后侧围加强板承受的力往往较大,容易导致后侧围加强板与轮罩外板的焊点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有效提高车身后侧围的综合性能,提高刚度和强度,且抗凹性能提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上加强板、D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外板,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和所述D柱上加强板均连接于侧围内板的外侧面,所述后侧围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所述后侧围斜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和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所述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和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由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向所述D柱上加强板方向呈发散状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上加强板、D柱上加强板、后侧围加强板、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以及后轮罩外板,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一端与所述D柱上加强板连接,所述后侧围上加强板和所述D柱上加强板均连接于侧围内板的外侧面,所述后侧围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外板,所述后侧围斜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和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的第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后侧围加强板,所述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和后侧围横向加强板由所述后侧围加强板向所述D柱上加强板方向呈发散状连接于D柱上加强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斜向加强板分别与所述轮罩外板的外侧面和侧围内板的外侧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横向加强板与所述轮罩外板外侧面连接。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泽鑫钱银超刘向征陈东赵永宏谭东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