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和应用其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1137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安装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和应用其的汽车。该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电连接的接线铜排;用于与电机电连接的引接线。其中,接线铜排包括铜排本体和形成在铜排本体上的调节部件,调节部件设置成能够使铜排本体与引接线之间,和/或铜排本体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之间无间隙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能够避免因安装误差而导致在接线铜排上产生安装应力的现象发生。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Motor and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Appl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和应用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和应用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安装领域,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三相线的接线通常在电机壳体上的三相接线盒内进行。三相接线盒内安装有接线座,电机控制器的接线铜排与电机引接线通过螺栓固定在接线座上以实现电机控制器与电机的电连接。然而,现有的上述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方式常因电机接线座的安装位、电机控制器的接线铜排的安装位以及电机的安装位存在安装误差而导致电机控制器的接线铜排无法在与接线座固定连接后,与接线座的表面达到零间隙的贴合,这就导致接线铜排固定在接线座上以后,接线铜排不可避免的存在扭曲的安装应力。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接线铜排长时间存在的安装应力、接线盒内的温度交替变化以及振动等原因,都容易导致接线铜排与接线座的连接处和接线铜排与电机控制器的连接处均存在开裂的风险,从而造成电机无法正常使用。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急需寻求一种能够避免因安装误差而导致在接线铜排上产生安装应力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避免因配合误差而导致在接线铜排上产生安装应力,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根据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电连接的接线铜排;用于与电机电连接的引接线。其中,接线铜排包括铜排本体和形成在铜排本体上的调节部件,调节部件设置成能够使铜排本体与引接线之间,和/或铜排本体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之间无间隙配合。进一步地,调节部件设置成:固定在铜排本体上的母扣部,铜排本体的与母扣部固定的区域设置有与母扣部连通的第一通孔,引接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引接线通过公扣部经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固定在母扣部上。进一步地,母扣部为螺母,公扣部为螺栓。进一步地,调节部件设置成:将铜排本体的一部分形成为柔性部。进一步地,铜排本体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相连的第一端、用于与引接线相连的第二端,柔性部形成为连接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弯折状。进一步地,铜排本体的与电机控制器的连接处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绝缘部件,绝缘部件上形成有加强筋。进一步地,铜排本体与引接线的连接处的下方形成有与绝缘部件相连的绝缘板,绝缘板上形成有用于引导并保护引接线的导向槽。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用于连接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的上述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进一步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形成在电机壳体内的接线盒,具有母扣部的接线铜排和引接线通过公扣部连接并悬空在接线盒内。进一步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和形成在电机壳体内的接线盒,接线盒内固定有接线座,具有柔性部的接线铜排和引接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接线座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在铜排本体安装固定后,能够通过调节部件调整铜排本体与引接线之间,和/或铜排本体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例如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铜排本体和引接线的电机接线座的固定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以消除铜排本体因配合间隙而产生的安装应力,从而避免了铜排本体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的连接处和铜排本体与电机控制器的连接处的开裂的风险,进而使电机控制器与电机的电连接更为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沿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100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100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4电连接的接线铜排1;用于与电机5电连接的引接线2。其中,接线铜排1包括铜排本体11和形成在铜排本体11上的调节部件12(如图2所示),调节部件12设置成能够使铜排本体11与引接线2之间,和/或铜排本体11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例如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的电机接线座的固定面)之间无间隙配合。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100在使用时,通过紧固件将接线铜排1和引接线2在电机5的接线盒(图中未画出)内进行安装固定,以实现接线铜排1和引接线2的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机控制器4与电机5的电连接。本技术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100,通过在铜排本体11上形成的调节部件12,使紧固件在固定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后,调节部件12能够调整铜排本体11与引接线2之间,和/或铜排本体11与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之间的配合间隙。因此,即便在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固定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的电机接线座的安装位、与电机控制器4电连接的接线铜排1的安装位以及电机控制器4与电机5的安装位均存在安装误差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部件12也能够使铜排本体11完全的贴合引接线2和/或与铜排本体11接触的固定面(例如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的电机接线座的固定面),这就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上述安装误差而导致铜排本体11在固定后自身产生扭曲的安装应力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在铜排本体11与电机接线座的连接处、铜排本体11与引接线2的连接处发生以及铜排本体11与与铜排本体11接触的固定面的连接处存在的开裂的风险,进而使电机控制器4与电机5的电连接更为稳定。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优选地实施例中,调节部件12可设置成:包括固定在铜排本体11上的母扣部13(如图2所示),铜排本体11的与母扣部13固定的区域设置有与母扣部13连通的第一通孔14,引接线2上形成有第二通孔15,引接线2通过公扣16部经第二通孔15和第一通孔14固定在母扣部13上。现有技术中的接线铜排与引接线的安装常需要通过使用公扣部16将二者固定在设有母扣部13的接线座上,即通过公扣部和母扣部的配合将二者一同固定在接线座上。而本技术将母扣部13直接设置在铜排本体11上,使引接线2能够通过公扣部16直接固定在铜排本体11上,即省去了接线座的设置。也就是说,本技术实质上是避免了将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固定在特定的固定面(例如接线座的固定面)上,而是可将铜排本体11和引接线2在任意的悬空位置进行连接,这就避免了因现有技术中的接线座的安装误差而导致的铜排本体11与接线座存在配合间隙的问题,从而避免了铜排本体11因配合间隙而发生扭曲变形产生安装应力的问题。同时,软质的引接线2还能够在与铜排本体11安装固定后发生适应性的形变,也有助于使铜排本体11能够与引接线2无间隙的配合。因此,该方式不仅能够避免铜排本体11产生的安装的安装应力,还能够使铜排本体11与引接线2的连接更为稳定和牢固。优选的,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电连接的接线铜排,用于与电机电连接的引接线,其中,所述接线铜排包括铜排本体和形成在所述铜排本体上的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设置成能够使所述铜排本体与所述引接线之间,和/或所述铜排本体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之间无间隙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电机控制器电连接的接线铜排,用于与电机电连接的引接线,其中,所述接线铜排包括铜排本体和形成在所述铜排本体上的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设置成能够使所述铜排本体与所述引接线之间,和/或所述铜排本体与其接触的固定面之间无间隙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设置成:固定在所述铜排本体上的母扣部,所述铜排本体的与所述母扣部固定的区域设置有与所述母扣部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引接线上形成有第二通孔,所述引接线通过公扣部经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固定在所述母扣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部为螺母,所述公扣部为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设置成:将所述铜排本体的一部分形成为柔性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本体包括用于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相连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引接线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颢
申请(专利权)人: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