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型液动比例控制主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785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减振型液动比例控制主阀,主阀心(8)的两端各有一对导阀节流槽(8i),主阀心(8)上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8)的中线(SS)对称,主阀心(8)中线(SS)两侧的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8a)、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8e)、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阀体(7)中部的第一进油节流边(7c)、第二进油节流边(7d)、第一回油节流边(7e)、第二回油节流边(7f)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8)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分别与阀体(7)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7g)、第二导阀节流边(7h)构成了两个导阀口。(*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动控制阀,尤其涉及液压流量放大阀、多路阀、液动换向阀。
技术介绍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高压大流量液压设备的操作舒适性、控制特性、节能、 安全可靠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液压主控制阀的性能,比例多路阀、流量放 大阀、液动换向阀等为此类系统液压控制阀的关键性器件。目前,液压主控制 阀的主阀多釆用节流槽形式,但节流槽的槽型、尺寸及布置对液压闽控制特性 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主控制阀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 性。由于主控制阀设计不良,导致工程机械等系统出现诸如起动前冲、低速爬 行、停止时刻液压冲击大、系统振动大、噪声高、系统功耗大、可靠性等问题。在主控制阀上增加附件如缓冲阀、背压阀、蓄能器、单向节流阀、卸荷阀 等也可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但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等 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型液动比例控制主阀。本技术是一种液动比例控制主阀,在阀体7的左右端盖3、 9上分别对 称安装弹簧座4,弹簧5安装在弹簧座4上,弹簧5靠近主阀芯8的一端分别 安装一挡圏6,主阀心8由其两端的弹簧座4、弹簧5、挡圈6保持在阀体7的 中位,主阀心8的两端各有一对导阀节流槽8i,主阀心8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 组,主阀心8上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8的中 线SS对称,主阀心8中线SS两侧的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 8a、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另 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8e、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 第四回油槽8h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闽体7中部的第一进油节流边7c、第二进油节流边7d、第一回油节流边7e、第二回油节流边7f构 成了四个主阀口 ,主闽心8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分别与阀体7两端的第一导阀 节流边7g、第二导阀节流边7h构成了两个导阀口。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主阀心上的主阀口节流槽组为节流槽分级布置,使得主阀在开启和关闭过 程时,主阀所驱动的负载油缸呈现逐级加速或减速特性,主阀心上的进油节流 槽组的面积大于回油节流槽组的面积,保证了负载油缸始终具有一定的背压, 同时第一进油槽为K形节流槽,第一回油槽为V形节流槽,第一进油槽的面积 显著大于第一回油槽的面积,因此在主阀心开启或关闭的时刻,负载油缸具有 较高的背压,从而保证了负载油缸在起动、运行及关闭阶段都具有良好的运动 平稳性;主阀心上的主阀口节流槽均为浅U形槽型,油液在节流槽内流动稳定、 且节流槽本身具有二级节流作用,流动不易出现气穴,从而降低了闽的气穴噪 声和流动噪声,浅U形槽型结构可同时使得主阀心的液动力很小;由于进油阀 口的封油长度大于回油阀口的封油长度,进、出油主阀口为异步关闭,避免了 停止时刻阀口同时关闭时出现的液压冲击现象;先导闽口为小正开口形式,有 效的保证了先导油路停止供油时,主阀心在弹簧作用下可靠回复中位,同时在 先导油路突然供油时,主阀心的起始加速度不致过大,避免了主阀心的前冲运 动现象;导闽节流槽釆用了 V形槽,且其夹角为60°,不但使得先导控制阀口 面积的单调性、线性度、微调性优良,而且使得其对加工误差的影响、对油液 污染的影响均不敏感;主阀心上的节流槽布置形式为周向完全对称且关于主阀 心的中线对称,因此主阀心的侧向力完全平衡。本专利技术可显著提高工程机械等 液压系统的整机性能,具有减振节能、可靠性高、工艺性好、成本较低等显著 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或大流量液压控制系统中作为主控制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图,图2是其结构图,图3a是图2中主阀心的周 向展开图,图3b是图3a中的A-A向剖视图,图3c是图3a中的B—B向阶梯 剖视图,图4是图3b中的E向视图,图5是图3a中的D—D向剖视图。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1.液动比例控制主阀,2.负载油缸,3.左端盖,4. 弹簧座,5.弹簧,6.挡圏,7.阀体,7a.第一先导油路,7b.第二先导油路,7c.第一进油节流边,7d.第二进油节流边,7e.第一回油节流边,7f.第二回油节流边,7g. 第一导阀节流边,7h.第二导阀节流边,8.主阀心,8a.第一进油槽,8b.第二进油 槽,8c.第三进油槽,8d.第四进油槽,8e.第一回油槽,8f.第二回油槽,8g.第三回油 槽,8h.第四回油槽,8i.导阀节流槽,9.右端盖。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图3所示,液动比例控制主阀1由左端盖3、弹簧座4、弹簧5、 挡圈6、阀体7、主闽心8、右端盖9等组成。主闽心8的两端各有一对导阀节 流槽8i,主闽心8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组,主阀心8上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 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8的中线SS对称,主阀心8中线SS两侧的两 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8a、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 四进油槽8d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 8e、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四 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阀体7中部的第一进油节流边7c、第二进油节流边7d、第一 回油节流边7e、第二回油节流边7f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8两端的导闽节 流槽8i分别与阀体7两端的第一导闽节流边7g、第二导阀节流边7h构成了两 个导阀口,主阀心8由弹簧座4、弹簧5、挡圈6保持在阀体7的中位。如图3a所示,主阀心8上的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 8d、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均为U形槽,且U形槽为 浅槽型,即U形槽的深度小于宽度尺寸。如图3a 3c所示,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的长度 和宽度分别与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相等,但第二回 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的深度分别比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 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的深度小。如图3a所示,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的轴向长度 逐次减小。如图3a 3c所示,第一进油槽8a为K形槽,第一回油槽8c为V形槽。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进油槽8a在主阀心8轴向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回油槽8e短;第一进油槽8a与第一进油节流边7c之间的封油长度大于第一回油槽8 e与第 一 回油节流边7f之间的封油长度。如图3所示,导阀节流槽8i的形状为V形槽。 如图4所示,导闽节流槽8i的夹角为60度。如图2所示,导阀节流槽8i与第一导阀节流边7g之间的封油长度为负值, 即导阀口为正开口形式。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 图3所示,当先导油口 R、 L无供油时,由于导闽节流槽9i与第 一导阀节流边7g之间有正开口,主阀心8两端部的油压相等,在弹簧5、挡圈 6的作用下,主阀心8处于阀体7的中位。主阀心8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与进 油节流边7c和7d、回油节流边7e和7f组成的阀口均封闭,即主油口P、 A、 B、 T互不接通。当先导油路供油时,如油口 L接先导油路的进油、R通回油,由于导阀节 流槽8i的节流作用,使得主阀心8的左端部的油压大于其右端的压力,主阀心 8克服弹簧5的复位力、液动力及摩擦力等向右运动,使得P与A、 B与T通 过进油槽和回油槽逐级接通,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减振型液动比例控制主阀,在阀体(7)的左右端盖(3、9)上分别对称安装弹簧座(4),弹簧(5)安装在弹簧座(4)上,弹簧(5)靠近主阀芯(8)的一端分别安装一挡圈(6),主阀心(8)由其两端的弹簧座(4)、弹簧(5)、挡圈(6)保持在阀体(7)的中位,其特征在于主阀心(8)的两端各有一对导阀节流槽(8i),主阀心(8)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组,主阀心(8)上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8)的中线(SS)对称,主阀心(8)中线(SS)两侧的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8a)、第二进油槽(8b)、第三进油槽(8c)、第四进油槽(8d)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8e)、第二回油槽(8f)、第三回油槽(8g)、第四回油槽(8h)组成。主阀心(8)中部的四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阀体(7)中部的第一进油节流边(7c)、第二进油节流边(7d)、第一回油节流边(7e)、第二回油节流边(7f)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8)两端的导阀节流槽(8i)分别与阀体(7)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7g)、第二导阀节流边(7h)构成了两个导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宏王东升黄建兵卢强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