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311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包括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红外发射器、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第一电磁检测电路、连接口、第二电磁检测电路和引导线;所述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红外发射器、第一电磁检测电路、第二电磁检测电路均与所述连接口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循迹模块通过连接口与智能小车的控制电路电信号连接;所述引导线设置在交通仿真道路中轴线上,由外部电源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模块结构简洁,引导线采用通电导线,在引导线周边产生稳定的交变磁场,循迹方式稳定可靠;电磁循迹采用非接触式循迹方式,不存在部件磨损的情况,提升了循迹模块的使用寿命。

An Electromagnetic Tracking Module for Intelligent Car Tra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
本技术涉及智能控制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
技术介绍
交通仿真实验领域的循迹模块目前有三种:光电循迹、磁铁循迹、视频循迹。光电循迹采用红外光电循迹传感器,在黑色和白色引导线引导下进行路线循迹,这种循迹方法存在受光线影响较大的问题,在光照强度不同的情况下,循迹稳定性会不同,光照强烈的时候,可能会无法正常循迹。另外在交通仿真实验上,白线或黑色引导线不可能铺设完全,如在交叉路口中,为保证交通元素的完整性,交叉口内部不能铺设引导线,所以此类方法单独使用的时候是无法完成循迹的。磁铁循迹是采用磁铁+铁线的循迹方法,循迹模块安装一个小磁铁,引导线为铁性材质,利用磁铁吸引铁的原理进行线路循迹。此类循迹方式磁铁和引导线是接触的,存在一定的材质磨损,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会造成循迹磁铁和引导线的磨损进而损坏,使用寿命较短。视频循迹采用专用CCD摄像头识别仿真实验白色车道线的方式循迹,存在技术难度较大,光照影响较大等缺点,另外要求车道线的必须一致存在,所以无法在交通交叉口循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以上现有循迹模块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1)、红外发射器(2)、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3)、第一电磁检测电路(4)、连接口(5)、第二电磁检测电路(6)和引导线(7);所述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1)、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3)、红外发射器(2)、第一电磁检测电路(4)、第二电磁检测电路(6)均与所述连接口(5)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循迹模块通过连接口(5)与智能小车控制电路电信号连接;所述引导线(7)设置在交通仿真道路中轴线上,由外部交流电源供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1)、红外发射器(2)、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3)、第一电磁检测电路(4)、连接口(5)、第二电磁检测电路(6)和引导线(7);所述第一红外接收传感器(1)、第二红外接收传感器(3)、红外发射器(2)、第一电磁检测电路(4)、第二电磁检测电路(6)均与所述连接口(5)电性连接;所述电磁循迹模块通过连接口(5)与智能小车控制电路电信号连接;所述引导线(7)设置在交通仿真道路中轴线上,由外部交流电源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检测电路(4)包括电感L1、电容C1、C2、C3、C4、电阻R1、R2、R3、三极管Q1和二极管D1、D2;其中:所述电感L1与所述电容C1并联组成LC震荡电路;所述电容C2一端与所述LC震荡电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基级连接;所述电阻R1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基级连接,另一端接外部电源;所述三极管Q1发射级直接接地;所述三极管Q1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2一端连接,电阻R2另一端接外部电源;所述三极管Q1集电极与所述电容C3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阴极连接,二极管D1阳极接地;所述电容C3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阳极连接,二极管D2阴极与所述电容C4一端连接并与所述电阻R3一端连接,在连接节点引出输出电压V1;所述电容C4另一端直接接地;所述电阻R3另一端直接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智能小车循迹的电磁循迹模块,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首艳芳徐建闽赵贝贝吴上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运星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