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063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及换热设备,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气液分离结构,气液分离结构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及润滑油分离,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与容纳腔连通,且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第三通孔与容纳腔连通,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及换热结构,换热结构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换热结构包括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换热进口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换热出口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该气液分离器将换热结构与气液分离结构集成于一体,节约了机组的空间。

Gas-liquid separator and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及换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及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下,为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开发制冷能力大、能效比高的热泵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厂家的重视。目前厂家为了增加机组能力与能效比,需要在系统上增加换热器(也叫经济器)来增加过冷度,提高气体冷媒温度。然而,传统的热泵系统在增设换热器后,由于换热器需要占据机组空腔,影响机组其他部件的安装或机组尺寸较大,不利于热泵系统的安装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热泵系统在增设换热器后,由于换热器需要占据机组空腔,影响机组其他部件的安装或机组尺寸较大,不利于热泵系统的安装及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及换热设备,该气液分离器将换热结构与气液分离结构集成于一体,节约了机组的空间,使该气液分离器同时具备将气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及增加机组过冷度和过热度的作用;该换热设备包括上述气液分离器,因此,该换热设备具备尺寸小、制冷效率高及机组带液风险低的优点。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气液分离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及润滑油分离,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及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换热结构包括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上述气液分离器在使用时,将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如此,将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和所述换热结构集成为一体,进而,节约了机组的空间;进一步,将所述换热进口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将所述换热出口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将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如此,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后与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排出的制冷剂在容纳腔内进行换热,如此,可以提升机组的过冷度和过热度,进而,提升整个机组的制冷效率及降低机组带液的风险。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盘绕围成容纳结构,所述第二套管穿设于所述容纳结构,所述第一套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进口配合形成所述换热进口,所述第一套管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套管的出口配合形成所述换热出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为第一同轴式套管,所述第二套管为第二同轴式套管,所述第一同轴式套管盘绕围成所述容纳结构,所述第二同轴式套管穿设于所述容纳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轴式套管与所述第二同轴式套管同轴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还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阻挡部朝向所述第四通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端连接并连通,且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端呈夹角设置形成所述阻挡部,所述第一管道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为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为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承压面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凸起连接,且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座的承压面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且所述连接管的进气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连接管的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盖体,所述容纳腔包括开口,所述盖体用于盖合所述开口,所述盖体设有所述第三通孔,所述连接管的进口靠近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外壁开设有回油通孔,所述回油通孔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底壁设置。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包括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壳管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翅片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连通,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换热进口连通,所述壳管换热器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换热出口连通,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连通。上述换热设备在使用时,将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如此,将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和所述换热结构集成为一体,进而,节约了机组的空间;进一步,将所述换热进口与翅片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将所述换热出口与壳管换热器的进口连通,将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壳管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如此,沿所述翅片换热器的出口排出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后与沿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出口排出的制冷剂在容纳腔内进行换热,如此,可以提升机组的过冷度和过热度,进而,提升整个机组的制冷效率及降低机组带液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气液分离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气液分离器,100、壳体,102、容纳腔,104、第一通孔,1042、第一分孔,1044、第二分孔,106、第二通孔,1062、第三分孔,1064、第四分孔,108、第三通孔,110、开口,112、盖体,114、第一连接套筒,116、第二连接套筒,118、第四通孔,200、气液分离结构,210、第一管道,220、第二管道,230、连接管,300、换热结构,310、第一套管,320、第二套管,330、第一三通阀,340、第二三通阀,400、安装座,410、安装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气液分离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及润滑油分离,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及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换热结构包括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气液分离结构,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用于将气态制冷剂及润滑油分离,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压缩机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进口与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及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换热结构包括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盘绕围成容纳结构,所述第二套管穿设于所述容纳结构,所述第一套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套管的进口配合形成所述换热进口,所述第一套管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套管的出口配合形成所述换热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为第一同轴式套管,所述第二套管为第二同轴式套管,所述第一同轴式套管盘绕围成所述容纳结构,所述第二同轴式套管穿设于所述容纳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轴式套管与所述第二同轴式套管同轴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还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阻挡部朝向所述第四通孔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出口端连接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伟新王传华温德平魏星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