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应彪专利>正文

一种气制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925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制动阀,旨在提供一种控制平稳性好的气制动阀。它包括上阀体,设置于上阀体下部的下阀体,设置于上阀体内的活塞总成,设置于上阀体内、位于上阀体下部处的第一阀门总成,设置于下阀体内、位于下阀体上部处且与第一阀门总成配合的活塞体,设置于下阀体内、上端与活塞体下端接触的第二阀门总成,设置于下阀体下端处、与第二阀门总成配合的排气导向座;所述上阀体上分别设置有上部进气口和上部出气口;所述下阀体上分别设置有下部进气口和下部出气口;所述活塞总成包括气密封嵌装于上阀体的腔体内、下部具有驱动部的缸套,以及滑动插接于缸套的腔体内的活塞杆;所述缸套的外壁设置至少两个与上阀体内壁接触配合的导向圈。

An Air Brake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制动阀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气制动阀。
技术介绍
气制动阀属于汽车制动阀的一种,制动阀对于汽车能够平稳制动具有重要作用,对汽车制造、道路交通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制动阀设计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活塞总成的随动平衡机构为单一的橡胶随动平衡弹簧,该随动平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在制动过程中活塞的随动平衡控制波动大,刹车性能不稳定,存在制动不灵的问题,活塞的随动平衡控制波动大也会降低刹车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易于控制的气制动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气制动阀,包括上阀体,设置于上阀体下部的下阀体,设置于上阀体内、位于上阀体上部处的活塞总成,设置于上阀体内、位于上阀体下部处的第一阀门总成,设置于下阀体内、位于下阀体上部处且与第一阀门总成配合的活塞体,设置于下阀体内、上端与活塞体下端接触的第二阀门总成,设置于下阀体下端处、与第二阀门总成配合的排气导向座;所述上阀体上分别设置有上部进气口和上部出气口;所述下阀体上分别设置有下部进气口和下部出气口;所述活塞总成包括气密封嵌装于上阀体的腔体内、下部具有驱动部的缸套,以及滑动插接于缸套的腔体内的活塞杆;所述缸套的外壁设置至少两个与上阀体内壁接触配合的导向圈;所述缸套的驱动部套装有复位缸套的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的上部设置与缸套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导向部,下端设置有导向柱;所述缸套的内腔呈上大下小的阶梯圆柱状;所述活塞杆上、位于导向部的下方套装复位活塞杆的橡胶随动平衡垫;所述活塞杆的导向柱上套装有钢丝随动平衡弹簧。优选的是,所述导向圈为两个。优选的是,所述复位弹簧采用锥形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对活塞总成进行改进,使活塞总成的控制平衡区域趋于稳定;通过橡胶随动平衡垫和钢丝随动平衡弹簧共同作用,实现活塞总成控制的随动平衡的稳定,确保制动阀控制的平稳性,即可确保制动灵敏,并确保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图1所示的气制动阀,包括上阀体1,设置于上阀体1下部的下阀体2,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上部处的活塞总成3,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下部处的第一阀门总成4,设置于下阀体2内、位于下阀体2上部处且与第一阀门总成4配合的活塞体5,设置于下阀体2内、上端与活塞体5下端接触的第二阀门总成6,设置于下阀体2下端处、与第二阀门总成6配合的排气导向座7;所述上阀体1上分别设置有上部进气口8和上部出气口9;所述下阀体2上分别设置有下部进气口10和下部出气口11;所述活塞总成3包括气密封嵌装于上阀体1的腔体内、下部具有驱动部12的缸套13,以及滑动插接于缸套13的腔体内的活塞杆14;所述缸套13的外壁设置两个与上阀体1内壁接触配合的导向圈15;所述缸套13的驱动部12套装有复位缸套13的复位弹簧16;所述活塞杆14的上部设置与缸套13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导向部17,下端设置有导向柱18;所述缸套13的内腔呈上大下小的阶梯圆柱状;所述活塞杆14上、位于导向部17的下方套装复位活塞杆14的橡胶随动平衡垫19;所述活塞杆14的导向柱18上套装有钢丝随动平衡弹簧20。显然,所述导向圈15也可根据需要增加,以确保缸套升降的平稳性。其中,所述复位弹簧16优选采用锥形弹簧。工作过程如下:当需要制动时,操作力通过相应的机构传递给活塞杆,此时活塞杆向下移动,压缩橡胶随动平衡垫及钢丝随动平衡弹簧,与此同时,缸套在橡胶随动平衡垫及钢丝随动平衡弹簧的作用下,压缩复位弹簧,并使其驱动部与第一阀门总成接触并使第一阀门总成开启,与此同时,在第一阀门总成驱动活塞体下移,并同步驱动第二阀门总成开启,实现进气口和出气口的连通,继而实现制动;当操作力移除后,各构件在复位构件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气制动阀及管路内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一阀门总成、活塞体、第二阀门总成及排气导向座连通的空腔排出。本技术通过设置导向圈、橡胶随动平衡垫、复位弹簧和钢丝随动平衡弹簧,使活塞总成的行程控制更稳定,大幅提高气制动阀控制的平稳性,并延长其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制动阀,包括上阀体(1),设置于上阀体(1)下部的下阀体(2),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上部处的活塞总成(3),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下部处的第一阀门总成(4),设置于下阀体(2)内、位于下阀体(2)上部处且与第一阀门总成(4)配合的活塞体(5),设置于下阀体(2)内、上端与活塞体(5)下端接触的第二阀门总成(6),设置于下阀体(2)下端处、与第二阀门总成(6)配合的排气导向座(7);所述上阀体(1)上分别设置有上部进气口(8)和上部出气口(9);所述下阀体(2)上分别设置有下部进气口(10)和下部出气口(11);所述活塞总成(3)包括气密封嵌装于上阀体(1)的腔体内、下部具有驱动部(12)的缸套(13),以及滑动插接于缸套(13)的腔体内的活塞杆(14);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13)的外壁设置至少两个与上阀体(1)内壁接触配合的导向圈(15);所述缸套(13)的驱动部(12)套装有复位缸套(13)的复位弹簧(16);所述活塞杆(14)的上部设置与缸套(13)内壁气密封接触的导向部(17),下端设置有导向柱(18);所述缸套(13)的内腔呈上大下小的阶梯圆柱状;所述活塞杆(14)上、位于导向部(17)的下方套装复位活塞杆(14)的橡胶随动平衡垫(19);所述活塞杆(14)的导向柱(18)上套装有钢丝随动平衡弹簧(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制动阀,包括上阀体(1),设置于上阀体(1)下部的下阀体(2),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上部处的活塞总成(3),设置于上阀体(1)内、位于上阀体(1)下部处的第一阀门总成(4),设置于下阀体(2)内、位于下阀体(2)上部处且与第一阀门总成(4)配合的活塞体(5),设置于下阀体(2)内、上端与活塞体(5)下端接触的第二阀门总成(6),设置于下阀体(2)下端处、与第二阀门总成(6)配合的排气导向座(7);所述上阀体(1)上分别设置有上部进气口(8)和上部出气口(9);所述下阀体(2)上分别设置有下部进气口(10)和下部出气口(11);所述活塞总成(3)包括气密封嵌装于上阀体(1)的腔体内、下部具有驱动部(12)的缸套(13),以及滑动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应彪
申请(专利权)人:张应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