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906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和斜板,斜板与底板斜向连接固定,两个侧板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两侧并与斜板的边缘部连接固定,在斜板上设置多个安装孔用于与发动机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固定。在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包括过渡板、导流板、连接板和通风口。通风口设置在斜板上,过渡板设置在斜板与底板的连接边缘区域,导流板与过渡板连接固定,导流板通过连接板与底板连接固定,通风口、过渡板和导流板形成直线状结构。在汽车行驶中,通过通风口导入外部冷空气,依次通过过渡板和导流板,实现对发动机机舱零部件的散热。

A Kind of Engine Lower Prot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
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
技术介绍
发动机下护板主要作用是保护发动机,防止路面凸起碰撞损伤发动机,同时阻挡泥水侵入机舱覆盖在发动机表面影响发动机散热性能。随着发动性能的提升,发动机散热量越来越大。同时机舱布置越来越紧凑,机舱内部温度越来越高,对各零部件的温度限值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于零部件本身而言,提升温度限值可能会损失某些方面的性能,同时单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CN205440251U公开了一种导风降热发动机下护板,包括由上板面、下板面、连接斜面组成的阶梯状的下护板和导风管,连接斜面上有导风管连接孔,导风管可拆卸地连接在导风管连接孔内。在传统设计思路下的发动机下护板上增加一个具有导风作用的导风管。但本技术方案的导风管与发动机下护板是分件设计,通过工程结构将导风管固定在发动机护板上。CN205468876U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包括:迎风部、连接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尾部,迎风部与连接部连接,尾部与连接部连接,且与迎风部相对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相对设置于迎风部两侧,且与连接部连接。迎风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进风口向发动机下护板内侧延伸形成导流部。迎风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及尾部上设有用于安装的凸台。发动机下护板保护了发动机油底壳及防止异物飞溅到机舱,有效地改善了安装下护板带来的发动机舱散热差的问题。但本技术方案未涉及具体的导流通道。发动机下护板不仅起到防护发动机的作用,还能起到通过导风降低零部件温度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成本的节约和结构的优化,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设计较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对机舱零部件进行散热冷却,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又不增加成本。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和斜板,所述斜板与所述底板斜向连接固定,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并与所述斜板的边缘部连接固定,在所述斜板上设置多个安装孔用于与发动机的安装结构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固定;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包括过渡板、导流板、连接板和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在所述斜板上,所述过渡板设置在所述斜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边缘区域,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固定,所述导流板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所述通风口、所述过渡板和所述导流板形成直线状结构。进一步,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二导流结构,包括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圆弧板、挡板和第二导流结构加强筋;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通过所述圆弧板连接固定,所述下连接板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所述挡板与所述上连接板通过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加强筋连接固定,并形成一个气流通道。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的中部。进一步,所述通风口正对发动机后悬置。进一步,所述导流板相对所述过渡板上翘。进一步,在所述斜板上设置加强筋。进一步,在所述底板与所述斜板的连接区域设置透水孔用于排水。进一步,在所述底板的边缘悬空处设置翻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其包括所述通风口、所述过渡板和所述导流板形成直线状结构,在汽车行驶中,通过所述通风口导入外部冷空气,依次通过所述过渡板和所述导流板,实现对机舱零部件的散热。由于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还设置第二导流结构,形成一个气流通道可用于驱动轴的散热,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由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和所述第二导流结构与所述发动机下护板成一体结构,结构及工艺较简单,无需单独装配,省去拆装的工艺。通过具体的导流通道以导流的方式对机舱零部件进行散热冷却,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又不增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所示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所示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中:1-下护板本体,10-底板,11-侧板,12-斜板,13-落水孔,14-安装孔,15-加强筋,16-翻边;2-第一导流结构,20-过渡板,21-导流板,22-连接板,23-通风口;3-第二导流结构,30-第二导流结构加强筋,31-挡板,32-圆弧板,33-下连接板,34-上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下护板本体1,所述下护板本体1包括底板10、两个侧板11和斜板12。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斜向连接固定,斜向角度根据使用情况而定。两个所述侧板11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两侧可起到对发动机侧面的遮挡防护作用,并与所述斜板12的边缘部连接固定。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2。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包括过渡板20、导流板21、连接板22和通风口23。所述通风口23优选但不限定设置在所述斜板12的中部,并正对发动机后悬置。所述过渡板20设置在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的连接边缘区域,所述导流板21与所述过渡板20连接固定。所述导流板21相对所述过渡板20上翘,便于拔模及导流。所述导流板21通过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底板10连接固定,以保证所述第一导流结构4具有一定的刚度,增加结构的可靠性。所述通风口23、所述过渡板20和所述导流板21形成直线状结构,在汽车行驶中,通过所述通风口23导入外部冷空气,依次通过所述过渡板20和所述导流板21,实现对机舱零部件的散热。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还设置第二导流结构3,包括上连接板34、下连接板33、圆弧板32、挡板31和第二导流结构加强筋30。所述上连接板34和所述下连接板33通过所述圆弧板32连接固定,所述下连接板33与所述底板10连接固定。所述挡板31与所述上连接板34通过所述第二导流结构加强筋30连接固定,并形成一个气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结构3可用于驱动轴的散热,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驱动轴使车辆的驱动轮可按照不同的角速度转动。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与发动机及机舱零部件发生干涉,可切除与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相邻的所述底板10的部分结构以形成空腔,可提供安装的操作空间。如图2所示,在所述底板10的边缘悬空处设置向下的翻边16,以增加结构强度。所述底板10、所述侧板11和所述斜板12可通过先对钢板材进行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再弯折成型,或分别加工成型再焊接成整体结构,满足成型的加工方式均可。在所述斜板12上设置多个安装孔14,用于与发动机的安装结构或副车架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固定。所述安装孔14的位置及数量可视使用情况而定。在所述底板10与所述斜板12的连接区域设置透水孔13,用于排水。在所述斜板12上设置下护板加强筋15,增加结构稳定性。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和所述第二导流结构3,与所述发动机下护板成一体结构,结构及工艺较简单,无需单独装配,省去拆装的工艺。本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及实用性强等优点,通过具体的导流通道以导流的方式对相关零部件进行散热冷却,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又不增加成本。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下护板本体(1),所述下护板本体(1)包括底板(10)、两个侧板(11)和斜板(12);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斜向连接固定,两个所述侧板(11)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两侧并与所述斜板(12)的边缘部连接固定,在所述斜板(12)上设置多个安装孔(14)用于与发动机的安装结构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2),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包括过渡板(20)、导流板(21)、连接板(22)和通风口(23);所述通风口(23)设置在所述斜板(12)上,所述过渡板(20)设置在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的连接边缘区域,所述导流板(21)与所述过渡板(20)连接固定,所述导流板(21)通过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底板(10)连接固定,所述通风口(23)、所述过渡板(20)和所述导流板(21)形成直线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下护板本体(1),所述下护板本体(1)包括底板(10)、两个侧板(11)和斜板(12);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斜向连接固定,两个所述侧板(11)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两侧并与所述斜板(12)的边缘部连接固定,在所述斜板(12)上设置多个安装孔(14)用于与发动机的安装结构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一导流结构(2),所述第一导流结构(2)包括过渡板(20)、导流板(21)、连接板(22)和通风口(23);所述通风口(23)设置在所述斜板(12)上,所述过渡板(20)设置在所述斜板(12)与所述底板(10)的连接边缘区域,所述导流板(21)与所述过渡板(20)连接固定,所述导流板(21)通过所述连接板(22)与所述底板(10)连接固定,所述通风口(23)、所述过渡板(20)和所述导流板(21)形成直线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第二导流结构(3),所述第二导流结构(3)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张明远冯燕燕李义林昝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