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69061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涉及防护板技术领域,该汽车底盘防护板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其中,前端框架防护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底盘防护板不但能够起到对发动机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减少进入发动机舱内部的雪量以及有效降低车辆前端零件损坏的概率。

A Protective Plate for Automobile Chas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
本技术涉及防护板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
技术介绍
汽车发动机防护板是根据各种不同车型定身设计的引擎防护装置,其设计首先是防止泥土包裹发动机,其次是为了行驶过程中防止由于凹凸不平的路面对发动机造成撞击而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在目前的汽车发动机护板技术中,大多数的汽车发动机护板仅仅是普通的一块平板制成,当车辆在冬季冰雪路面行驶时,冰雪会从发动机舱底部进入发动机舱,然后附着在发动机舱内部零件上。由于发动机舱内温度较高,车辆行驶时,冰雪会融化成水,等车辆静止一段时间后,由于冬季环境温度非常低,融化的雪会被冻成冰粘在发动机舱内部零件上,冰的重量会对零件造成额外负担,容易造成零件损坏,尤其是强度比较低的线束,而且会影响车辆本身的重量分布。在行驶过程中,冰块的震动会加重零件的抖动,从而加剧车辆抖动。此外,大量的冰雪覆盖在零件表面会降低零件的散热效果,对散热效果有严格要求的零件极易损坏。此外,如果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发生追尾,或者跟路面凸起物发生撞击(比如雪堆),前端框架和冷凝器等部件极易发生破碎,从而导致车辆不能继续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发动机底护板受形状和材质的限制不能防止冰雪进入发动机舱,同时也无法保护前端零件免受冲击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其中,所述前端框架防护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的折弯角的角度范围为150°~17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呈弧形折弯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呈平面结构,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的前端高度略高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的尾端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开设有与汽车发动机的放油口相对应的预留孔。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孔上设有用于盖合所述预留孔的盖板。优选地,所述预留孔呈椭圆形。优选地,所述防护板本体一体成型的结构。优选地,所述防护板本体的材质为铝合金材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底盘和如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底盘防护板。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该汽车底盘防护板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前端框架防护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由此该汽车底盘防护板不但能够起到对发动机进行保护,同时能够减少进入发动机舱内部的雪量降低零件损坏的概率,此外还由于散热效果好,能够有效地保护前端零件免受冲击,有效降低车辆前端零件损坏的概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状态下的汽车底盘防护板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底盘防护板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底盘防护板的仰视图;附图标记:1-前端框架防护部;2-发动机底部防护部;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21-散热孔;21-预留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照图1-3所示,依照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1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其中,前端框架防护部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和第三连接部13,第一连接部11与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部12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21。具体的,参照图1所示,汽车行驶方向为箭头所指方向,图1中的A表示前端框架所在位置,图1中的B表示发动机所在位置。其中,第一连接部11呈纵向设置,第二连接部12相对第一连接部11朝向汽车的前端框架折弯,第三连接部13相对第二连接部12朝向汽车的发动机底部位置处折弯,第二连接部12的纵向长度分别大于第一连接部11的纵向长度以及第三连接部13的纵向长度。第三连接部13可以为平面结构或呈弧形折弯结构,以便稳固地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对应设置在发动机位置的正下方,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的前端部的宽度大于发动机底部防护部2的后端部的宽度。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12开设的多个散热孔121均有分布在第二连接部12上,散热孔121的形状为可以为长条形,或者圆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等。如此可以使得空气通过散热孔进入发动机舱内,从而提高散热器、冷凝器等部件的散热性。此外,为使得汽车底盘防护板能够稳固地安装在汽车底部上,分别在第一连接部1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未标号)、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的尾端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未标号),通过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将发动机防护板安装在汽车车身的底部上。如此,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底盘防护板的形状更能贴合汽车发动机以及汽车前端框架的轮廓,相比较现有技术中由平板制成的汽车底盘防护板而言,不但能够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还能够减少进入发动机舱的冰雪降低零件损坏的概率,此外,由于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不但能够对发动机起到很好的散热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对散热效果有严格要求的零件造成损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形成的折弯角的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其中,所述前端框架防护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底盘防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汽车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端框架防护部和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其中,所述前端框架防护部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相垂直或近似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多个散热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盘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的折弯角的角度范围为150°~17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底盘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呈弧形折弯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底盘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呈平面结构,所述发动机底部防护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立伟于淳王佳义胡敖东张高峰王森张春雨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