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可变进气歧管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用部件的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可变进气歧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发动机上,其中包括可变长度进气歧管的技术运用。传统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结构参数固定不变,不能使得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均较优,为了提高发动机性能,进气歧管的结构需随转速与负荷改变。与传统的定长度的进气歧管相比,可变进气歧管可以通过当前运行的工况改变进气歧管的长度或者截面面积,提高燃烧效率,提升发动机的性能,是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提升动力性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汽车上主要使用长度可变和截面面积可变的进气歧管,其中,由于整体结构复杂,显得笨重且无法实现连续变进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内外研究的负泊松比材料和结构,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可以实现在单轴压力(拉力)作用下发生横向收缩(膨胀)。其在抗剪承载力、抗断裂性能、吸能耗能能力、压陷阻力能等方面比传统材料更有优势,可以代替某些复杂机构,大大简化整体结构。因此,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控制简单、可连续控制进行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可变进气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套管(1)、导气凸台(2)、执行器(3)及传动系统(4),所述进气套管(1)的管壁钻有一圆孔,用于连接传动系统(4),所述导气凸台(2)为一个弧形坡道,固定在进气套管(1)的内管壁上,进气套管(1)内气流沿着该导气凸台(2)的坡道运动;所述执行器(3)包括壳体(5)、负泊松比材料条(6)、弹性外环(7)和辅助机构(8),所述壳体(5)包括底板(9)、顶盖(10)、以及连接底板(9)和顶盖(10)的U型连接条(11),所述底板(9)固定在导气凸台(2)的断面上,所述U型连接条(11)包括上连接条(12)和下连接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可变进气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套管(1)、导气凸台(2)、执行器(3)及传动系统(4),所述进气套管(1)的管壁钻有一圆孔,用于连接传动系统(4),所述导气凸台(2)为一个弧形坡道,固定在进气套管(1)的内管壁上,进气套管(1)内气流沿着该导气凸台(2)的坡道运动;所述执行器(3)包括壳体(5)、负泊松比材料条(6)、弹性外环(7)和辅助机构(8),所述壳体(5)包括底板(9)、顶盖(10)、以及连接底板(9)和顶盖(10)的U型连接条(11),所述底板(9)固定在导气凸台(2)的断面上,所述U型连接条(11)包括上连接条(12)和下连接条(13),所述上连接条(12)和下连接条(13)分别固定连接底板(9)和顶盖(10)的上下两端,所述U型连接条(11)截面为两个U字型,开口相向,用于夹钳所述负泊松比材料条(6),且下连接条(13)钻有圆孔;所述负泊松比材料条(6)由多个具有负泊松比属性的单元体组合而成,上端面具有凸起以固定在U型连接条(11)的中部,下端面与所述传动系统(4)连接,左右两侧面被U型连接条(11)所夹钳,该负泊松比材料条(6)的底面与底板(9)之间和顶面与顶盖(10)之间留有间隙,使负泊松比材料条(6)被拉胀时不会冲击底板(9)和顶盖(10);所述弹性外环(7)为弹性材料制成,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上连接条(12)和下连接条(13)的外侧面,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在顶盖(10)和底板(9)的圆弧侧面上;所述辅助机构(8)包括左连杆组(14)和右连杆组(15),左右对称分布;所述传动系统(4)包括驱动模块(19)、推杆(20)和密封轴套(21),所述驱动模块(19)安装在进气套管(1)的外侧,所述推杆(20)一端与负泊松比材料条(6)的下端面连接,另一端与驱动模块(19)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密封轴套(21)包括两个一样的轴套,分别安装在进气套管(1)的管壁圆孔上和下连接条(13)的圆孔上,所述推杆(20)连接时侧面被套在这两个密封轴套(21)中,并穿过壳体(5)的下连接条(13)与进气管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可变进气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昱,林世坤,牟剑,胡德正,张廷浩,史栋梁,严昊,黄健富,莫淦凯,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