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689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所述膝关节保护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所述气囊罩壳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所述气囊罩壳的两侧通过卡合板与容纳腔外壳固定,所述卡合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容纳腔内部安装有轴管,所述撞击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充气机构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所述车体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所述防护座椅的一侧通过活动轴与靠背相连接,且活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调节旋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汽车安全防护装置防护方式单一,不能对膝关节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座椅减震缓冲效果较差,易造成乘客乘坐不舒适等问题。

A Safety Protection Device for Car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以及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在随之大幅的增加。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人的关注。厂家也越来越多的把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当作宣传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世界最新的安全技术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目前的汽车安全防护装置防护方式单一,不能对膝关节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存在座椅减震缓冲效果较差,易造成乘客乘坐不舒适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所述膝关节保护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所述气囊罩壳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且气囊罩壳上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气囊罩壳的两侧通过卡合板与容纳腔外壳固定,所述卡合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容纳腔内部安装有轴管,且轴管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所述撞击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充气机构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所述车体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所述防护座椅的一侧通过活动轴与靠背相连接,且活动轴的一端安装有调节旋钮。优选的,所述卡合板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与容纳腔外壳连接。优选的,所述轴管的一端设置有方向盘槽,且方向盘槽内部安装有第二气囊。优选的,所述靠背上方设置有弹性头枕,所述弹性头枕上设置有安全带。优选的,所述防护座椅底部安装有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设置有四组。优选的,所述防护座椅通过缓冲组件与坐垫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膝关节保护机构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气囊罩壳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当乘客乘坐车体受到撞击冲击时,气囊罩壳内的第一气囊会打开,从而实现对乘客膝关节的保护;容纳腔内部安装有轴管,轴管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撞击传感器通过导线与充气机构相连接,充气机构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当撞击传感器感应到撞击力时,会发出电信号给充气机构,从而促使第二气囊打开,实现对乘客头部防撞击保护;车体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防护座椅的一侧通过活动轴与靠背相连接,当车体顶部受到过重压力荷载时,可以通过活动轴将靠背平铺放下,从而使得乘客平躺下,实现对乘客的安全防护;防护座椅底部安装有减震弹簧,防护座椅通过缓冲组件与坐垫固定,通过在防护座椅底部设置有多组缓冲组件,可以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也对撞击产生的冲力进行缓冲。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膝关节保护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方向盘槽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护座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坐垫结构示意图。图中:1、方向盘槽;2、车体;3、容纳腔;4、膝关节保护机构;5、防护座椅;6、弹性头枕;7、安全带;8、靠背;9、气囊罩壳;10、卡槽;11、第一气囊;12、卡合板;13、安装孔;14、撞击传感器;15、轴管;16、导线;17、第二气囊;18、充气机构;19、活动轴;20、调节旋钮;21、减震弹簧;22、缓冲组件;23、坐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车体2,车体2内部设置有容纳腔3,容纳腔3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4,膝关节保护机构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9,气囊罩壳9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11,且气囊罩壳9上表面设置有卡槽10,气囊罩壳9的两侧通过卡合板12与容纳腔3外壳固定,卡合板12上设置有安装孔13,容纳腔3内部安装有轴管15,且轴管15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14,撞击传感器14通过导线16与充气机构18相连接,充气机构1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17,车体2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5,防护座椅5的一侧通过活动轴19与靠背8相连接,且活动轴19的一端安装有调节旋钮20,卡合板12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13与容纳腔3外壳连接,轴管15的一端设置有方向盘槽1,且方向盘槽1内部安装有第二气囊17,靠背8上方设置有弹性头枕6,弹性头枕6上设置有安全带7,防护座椅5底部安装有减震弹簧21,且减震弹簧21设置有四组,防护座椅5通过缓冲组件22与坐垫23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车体2内部设置有容纳腔3,容纳腔3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4,膝关节保护机构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9,气囊罩壳9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11,当乘客乘坐车体2受到撞击冲击时,气囊罩壳9内的第一气囊11会打开,从而实现对乘客膝关节的保护,容纳腔3内部安装有轴管15,且轴管15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14,撞击传感器14通过导线16与充气机构18相连接,充气机构1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17,当撞击传感器14感应到撞击力时,会发出电信号给充气机构18,从而促使第二气囊17打开,实现对乘客头部防撞击保护,防护座椅5的一侧通过活动轴19与靠背8相连接,且活动轴19的一端安装有调节旋钮20,当车体2顶部受到过重压力荷载时,可以通过活动轴19将靠背8平铺放下,从而使得乘客平躺下,实现对乘客的安全防护,防护座椅5底部安装有减震弹簧21,防护座椅5通过缓冲组件22与坐垫23固定,通过在防护座椅5底部设置有多组缓冲组件22,可以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也对撞击产生的冲力进行缓冲,起到良好的安全防护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车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内部设置有容纳腔(3),所述容纳腔(3)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4),所述膝关节保护机构(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9),所述气囊罩壳(9)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11),且气囊罩壳(9)上表面设置有卡槽(10),所述气囊罩壳(9)的两侧通过卡合板(12)与容纳腔(3)外壳固定,所述卡合板(12)上设置有安装孔(13),所述容纳腔(3)内部安装有轴管(15),且轴管(15)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14),所述撞击传感器(14)通过导线(16)与充气机构(18)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1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17),所述车体(2)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5),所述防护座椅(5)的一侧通过活动轴(19)与靠背(8)相连接,且活动轴(19)的一端安装有调节旋钮(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乘客乘车用安全防护装置,包括车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2)内部设置有容纳腔(3),所述容纳腔(3)的一端设置有膝关节保护机构(4),所述膝关节保护机构(4)的一端设置有气囊罩壳(9),所述气囊罩壳(9)内部安装有第一气囊(11),且气囊罩壳(9)上表面设置有卡槽(10),所述气囊罩壳(9)的两侧通过卡合板(12)与容纳腔(3)外壳固定,所述卡合板(12)上设置有安装孔(13),所述容纳腔(3)内部安装有轴管(15),且轴管(15)内部安装有撞击传感器(14),所述撞击传感器(14)通过导线(16)与充气机构(18)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1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气囊(17),所述车体(2)内部安装有防护座椅(5),所述防护座椅(5)的一侧通过活动轴(19)与靠背(8)相连接,且活动轴(19)的一端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朋志鹏刘雪侠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