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炼专利>正文

乘用车前副车架及乘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1030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及乘用车,该乘用车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Front Subframe and Passenger Car of Passenger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sub-frame of a passenger car and a passenger car. The front sub-frame of a passenger car includes a main body of the sub-frame and a connecting bracket, and a disassemblable connecting component. The side end of the connecting bracket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sub-frame can be disassembled and connected through the disassemblable connecting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用车前副车架及乘用车
本技术涉及乘用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及乘用车。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更多续航里程的要求,乘用车构架需要从各方面设法减轻整车重量,以达到降低能耗并延长续航的目的。其中,现有技术中,乘用车前副车架由冲压件改为铸铝件,亦即铝合金件,作为减重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前副车架本身结构较为复杂,在副车架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替换,将会出现铸件常见的裂纹、缩松、气泡等缺陷,以致副车架的使命寿命和使用可靠性受到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该乘用车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前部连接臂和与所述前部连接臂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前部连接臂用于与乘用车的其他结构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包括根部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前部连接臂的顶部用于与乘用车的其他结构连接,所述前部连接臂的根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根部可拆卸连接组件位于所述前部连接臂的根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区域。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拆卸组件包括中心可拆卸连接组件和多个外围可拆卸连接组件;多个所述外围可拆卸连接组件沿所述中心可拆卸连接组件的外围依次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外围可拆卸连接组件均与所述中心可拆卸连接组件间隔设定距离。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为螺栓组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车架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支架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车架主体和所述连接支架均为铝合金铸件。本技术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其中,连接支架与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将原有的局部结构复杂易产生缺陷的一体化副车架的结构进行更改,将其替换为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其中,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均为简易件,通过可拆卸连接组件连接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使之间接联结为一个整体,即实现了副车架轻量化的设计,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减重要求;同时使得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拆分化的简易件在铸造时不易产生铸造缺陷,避免了整体结构重量过大、不易拔模、铸造过程液体流动不畅的问题,废品率大大降低,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该乘用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乘用车前副车架。本技术提供的乘用车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技术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副车架主体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支架的正视图。图标:10-副车架主体;20-连接支架;30-可拆卸连接组件;201-前部连接臂;202-连接部;301-根部可拆卸连接组件;302-中心可拆卸连接组件;303-外围可拆卸连接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副车架主体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支架的正视图。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主体10和连接支架20,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30;其中,所述连接支架20与所述副车架主体10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30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将原有的局部结构复杂易产生缺陷的一体化副车架的结构进行更改,将其替换为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其中,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均为简易件,通过可拆卸连接组件连接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使之间接联结为一个整体,即实现了副车架轻量化的设计,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减重要求;同时使得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拆分化的简易件在铸造时不易产生铸造缺陷,避免了整体结构重量过大、不易拔模、铸造过程液体流动不畅的问题,废品率大大降低,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实施例中,前副车架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支架20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30;两个所述连接支架20分别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支架20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30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一个副车架主体和两个连接支架均为简易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主体和连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支架和两个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前部连接臂和与所述前部连接臂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前部连接臂用于与乘用车的其他结构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副车架主体的侧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用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组件包括根部可拆卸连接组件;所述前部连接臂的顶部用于与乘用车的其他结构连接,所述前部连接臂的根部与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炼
申请(专利权)人:徐炼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