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764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解决了现有油分离器制冷剂气流流速较高、油气分离效果较差、油分体积较大的技术问题。其设有筒体、上封头和下封头,筒体上还设有进气管、出气口和出油口,进气管位于筒体下部,出气口位于筒体上部,进气管是由直管状的前部、弯管状的中部及类漏斗状的后部组成的L形一体结构,进气管后部与所述筒体内分离组件连接,分离组件设有拦油滤网和油挡板,拦油滤网呈圆筒状结构,拦油滤网上侧紧靠上封头设置,下侧与进气管后部相连接,油挡板设在拦油滤网与筒体内壁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油气分离效率高,整个油分离器设计体积较小,易于装配、维修,生产成本降低。

A Transcritical CO2 Oil Separa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ranscritical CO2 oil separator, which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oil separator, such as high refrigerant flow rate, poor oil-gas separation effect and large oil volume. It has a cylinder body, an upper head and a lower head. The cylinder body is also provided with an intake pipe, an outlet and an oil outlet. The intake pipe is locat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cylinder body, and the outlet is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cylinder body. The intake pipe is an L-shaped integr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a straight front part, a curved middle part and a funnel-like rear part. The rear part of the intake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paration component in the cylinder body. The separation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n oil blocking filter and an oil blocking filter. The oil baffle is cylinder-shaped. The side of the oil baffle is set close to the upper head, the lower side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of the intake pipe, and the oil baffle is set between the oil baffle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cylind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oil-gas separation efficiency, small design volume of the whole oil separator, easy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and low produc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分离器,具体涉及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的作用是将制冷系统压缩机中排出的高压含油气体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净化进入冷凝器的制冷气体,避免润滑油进入冷凝器而降低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保证制冷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如果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不好,冷冻油就会随着制冷剂进入到制冷系统中,除了会影响制冷效果,同时还会导致制冷系统中冷冻油越级越多。现有的油分离器中虽然有的油分离器能够保证分离效率的问题,但通常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为了提高分离效率,油分离器的体积通常较大,占据压缩机组较大的空间,布置不方便。由于制冷剂气流是从高压容器中排出来的,所以通常气流流速较高、气压较大,制冷剂气流直接接触油气分离组件,对分离组件冲击性较大,影响分离组件的使用寿命,需要经常维修或更换分离组件;而且由于流速较高,制冷剂接触分离组件时间短,影响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现有油分离器油气分离效果较差、占据空间较大、制冷剂进入筒体初始流速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油气分离效率高,体积较小的立式油分离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设有筒体,筒体顶部设有上封头,筒体底部设有下封头,上封头、筒体及下封头组成密闭的筒体空间,筒体上还设有进气管、出气口和出油口,进气管位于筒体下部,出气口位于筒体上部,进气管是由直管状的前部、弯管状的中部及类漏斗状的后部组成的L形一体结构,进气管后部与筒体内分离组件连接,分离组件设有拦油滤网和油挡板,拦油滤网呈圆筒状结构,拦油滤网上侧紧靠上封头设置,下侧与进气管后部相连接,油挡板设在拦油滤网与筒体内壁之间。优选地,油挡板平行于筒体轴向设置,油挡板上部与上封头连接,油挡板的下部靠近进气管后部设置,与进气管后部间隔一定距离。优选地,拦油滤网下部设有隔板,隔板为沿着筒体径向设置的圆板状封闭结构,隔板的直径小于拦油滤网直径。优选地,筒体内还设有导油板,导油板设在油挡板底部下方,导油板为圆台状结构。优选地,导油板的外周倾斜设置,导油板较高一端指向拦油滤网,导油板较低一端指向筒体内壁,与筒体内壁留有间隙。优选地,出油口与筒体内出油管相连接,出油管为弯管状结构。优选地,筒体底部设有储油池,出油管一端连接出油口,另一端与储油池连接。优选地,上封头上设有安全阀接口,筒体下部外侧设有备用口。本技术结构简单,压缩机排出的含油制冷剂气流进入油分离器,经过油气分离组件的作用,降低制冷剂气流的流速,降低含油制冷剂气体对分离组件的冲击,使制冷剂气流与油气分离组件充分接触,油气分离更加充分,油气分离效率高,整个油分离器设计体积较小,易于装配、维修,生产成本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导油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导油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标记说明:1是筒体;21是上封头;22是下封头;3是进气管;31是进气管前部;32是进气管中部;33是进气管后部;4是出气口;5是出油管;6是出油口;7是隔板;8是拦油滤网;9是油挡板;10是导油板;11是储油池;12是安全阀接口;13是视液镜;14是油位控制器接口;15是电加热器接口;16是备用口;17是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设有筒体1,筒体1的顶端设有上封头21,筒体1的底部设有下封头22;上封头21、筒体1及下封头22形成一个密闭的筒体空间,上封头21和下封头22对筒体1起保护作用;下封头22的底部设有底座17,用于固定支撑筒体1。筒体1的下部设有进气管3,由压缩机排出的含油制冷剂通过进气管3进入到油分离器中;进气管3是由直管状的进气管前部31、弯管状的进气管中部32及类漏斗状的进气管后部33组成的L形一体结构;进气管前部31部分位于筒体1外部,与筒体1外壁垂直设置,进气管中部32和进气管后部33位于筒体1内,进气管后部33与油气分离组件连接;进气管后部32的弯管状结构的设置,改变了制冷剂气流运动方向,有效降低制冷剂气流的流速,减小对分离组件的冲击,增加分离效果。筒体1的上部侧壁上设有出气口4,经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制冷剂通过出气口4排出,继续进入制冷系统冷凝器中使用。筒体下部外侧设有出油口6,出油口6与筒体1内的出油管5相连,出油管5为弯管状结构,经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出油管5流出;出油管5一端与筒体外侧出油口6相连,另一端连接位于筒体1底部的储油池11,储油池11用于暂时集中储存油分装置分离出的润滑油,通过出油管5及出油口6返回压缩机继续使用。筒体1内部的分离组件设有拦油滤网8和油挡板9,拦油滤网8与油挡板9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形成的空间通道供分离后的制冷剂气体及油滴通过。拦油滤网8呈圆筒状结构,设置在筒体1内部,拦油滤网8上侧紧靠上封头21设置,下侧与进气管后部33相连接;拦油滤网8能够对含油制冷剂气体进行精密分离,较大面积拦油滤网8的设置,延长了油气分离通道,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油挡板9平行于筒体1轴向设置,设置在拦油滤网8和筒体1内壁之间,油挡板9上部与上封头21连接,油挡板9的下部靠近进气管后部33设置,与进气管后部33间隔一定距离;经过拦油滤网8分离后的油分子撞击到油挡板9上,经撞击分离的油滴沿着油挡板9下落到筒体1底部储油池11中,油气有较充分的分离时间,油气分离效果好;经过拦油滤网8分油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油挡板9与筒体1内壁形成的空间通道,经出气口4排出。拦油滤网8下部还设有隔板7,隔板7为沿着筒体1径向设置的圆板状封闭结构,隔板7的直径小于拦油滤网8直径;通过进气管3进入到分离组件的含油制冷剂会首先撞击到隔板7,隔板7能够阻隔含油制冷剂的通过,制冷剂气流会减速和扩散,制冷剂气流只能通过两侧间隙向上移动,改变了制冷剂气体的流速,为油气分离提供更充分的时间。拦油滤网8底部外侧设有圆台状导油板10,如图3、图4所示,导油板10设在油挡板9下方,导油板10的外周倾斜设置,较高一端指向拦油滤网8,较低一端指向筒体1内壁,与筒体1内壁留有间隙;导油板10可以利于油滴的集聚,使分离出的油滴不易被气体带走。由拦油滤网8分离出的小油滴,沿着导油板10流向筒体1内壁,集聚成大油滴流入筒体1底部的储油池11中。筒体1外部、出油口6同侧设有视液镜13和油位控制器接口14,其中视液镜13位于出油口6的上方,油位控制器接口14位于出油口6的下方。通过视液镜13观察,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观察筒体1内油位高低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措施。筒体1下部侧壁还设有电加热器接口15,电加热器接口15设在出油口6的相对一侧、进气管3的下方。上封头21顶部设有安全阀接口12,当筒体1内部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操纵安全阀排气泄压,确保筒体1内压力的稳定。筒体1下部侧壁上设有备用口16,备用口16中心轴与出油口6的中心轴在同一平面上,当出油口6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回油时,备用口16可暂时代替出油口6回油,防止润滑油积聚。从压缩机排出的含油制冷剂气流通过进气管3进入到油分离器中,撞击到进气管后部32,制冷剂气流流速会初步降低,制冷剂气流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设有筒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上封头,筒体底部设有下封头,所述上封头、筒体及下封头组成密闭的筒体空间,所述筒体上还设有进气管、出气口和出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位于筒体下部,所述出气口位于筒体上部,所述进气管是由直管状的前部、弯管状的中部及类漏斗状的后部组成的L形一体结构,所述进气管后部与所述筒体内分离组件连接,所述分离组件设有拦油滤网和油挡板,所述拦油滤网呈圆筒状结构,所述拦油滤网上侧紧靠上封头设置,下侧与进气管后部相连接,所述油挡板设在拦油滤网与筒体内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设有筒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上封头,筒体底部设有下封头,所述上封头、筒体及下封头组成密闭的筒体空间,所述筒体上还设有进气管、出气口和出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位于筒体下部,所述出气口位于筒体上部,所述进气管是由直管状的前部、弯管状的中部及类漏斗状的后部组成的L形一体结构,所述进气管后部与所述筒体内分离组件连接,所述分离组件设有拦油滤网和油挡板,所述拦油滤网呈圆筒状结构,所述拦油滤网上侧紧靠上封头设置,下侧与进气管后部相连接,所述油挡板设在拦油滤网与筒体内壁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挡板平行于筒体轴向设置,所述油挡板上部与上封头连接,所述油挡板的下部靠近进气管后部设置,与进气管后部间隔一定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临界CO2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油滤网下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彬彬宋春晓宋骁驹胡崇
申请(专利权)人:乳山市创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