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547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包括框架、风扇、用于对动力电池冷却的空调冷凝器、与增压器连接的中冷器、用于对驱动电机冷却的电驱动散热器及用于对发动机冷却的发动机散热器;框架的前端具有进风口,空调冷凝器、中冷器、发动机散热器和风扇沿进风方向依次安装于框架内,电驱动散热器与中冷器并列安装于同一迎风面。该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散热器数量较少,降低了前端模块的厚度和重量,同时可满足机舱中各个系统的不同散热需求,而且还可使动力电池在各个工况下保持稳定高效的冷却性能,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A Cooling Module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Front En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end cooling module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fan, an air conditioning condenser for cooling power batteries, an intercooler connected with a supercharger, an electric drive radiator for cooling the driving motor and an engine radiator for cooling the engine; the front end of the frame has an air inlet, an air conditioning condenser, an intercooler and an engine dispersio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fan are installed in the frame in tur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air intake, and the electric drive radiator and the intercooler are installed side by side on the same windward side. The front-end cooling modul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as fewer radiators, which reduces the thickness and weight of the front-end modul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heat dissipation requirements of each system in the engine room. It can also keep the stable and efficient cooling performance of the power battery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
本技术涉及车辆冷却模块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油耗法规日趋严格,混合动力车型由于其节能、低排放等特点而被大众所接受,目前其销量在不断上升,当混动车型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后,可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随着车辆平台化集成化的发展,冷却系统零部件已经开始进行模块化开发,传统车型的前端冷却模块包括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和风扇等,传统车型的空调系统、涡轮增压系统、发动机系统产生的热量经由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耗散到空气中。而混动汽车比传统汽车结构更加复杂,需要散热的零部件数量更多,对冷却性能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动力结构形式不同,相比传统的动力汽车,还需要对电池包、电机以及电机控制器进行散热,因此前端模块通常会增加电池散热器、控制器散热器以及电机散热器。目前已经存在的几种前端冷却模块布置形式:第一种,结合图1和图2所示,进风口迎风面的第一层上方布置为冷凝器100,下方为中冷器110,其后的第二层左方为散热器120,右方为油冷器130,最后为风扇140;第二种,如图3所示,第一层上方为冷凝器100,下方为散热器120,最后为风扇140;第三种,如图4所示,前端模块采用三层结构,第一层为中冷器110和辅助散热器150,第二层为冷凝器100,第三层为散热器120,最后为风扇140;第四种,如图5所示,前端模块采用四层结构,电机散热器160及电池散热器170置于第一层,变速箱油冷器130置于冷凝器100与散热器120中间;第五种,如图6所示,也采用四层结构的前端模块,电池散热器170位于第一层,冷凝器100位于第二层,第三层上方为油冷器130,下方为控制器散热器180,第四层为发动机散热器190,最后为风扇140。但是,现有的这五种布置形式均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种和第二种布置形式的前端结构简单,只适用于传统车型和电动车型,而对于第三种、第四种和第五种布置形式,将电池冷却器置于第一层虽然可优先满足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但由于混合动力汽车有两套动力系统,往往会造成前端模块层数多,使得前端结构较为厚重,无法为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中冷器留下布置空间,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混动车型发动机舱各个系统的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能够减少前端模块散热器的数量,降低前端模块的厚度和重量,满足机舱中各个系统的散热,而且还可使动力电池在各个工况下保持稳定高效的冷却性能,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包括框架、风扇、用于对动力电池冷却的空调冷凝器、与增压器连接的中冷器、用于对驱动电机冷却的电驱动散热器及用于对发动机冷却的发动机散热器;所述框架的前端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冷凝器、所述中冷器、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和所述风扇沿进风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框架上,所述电驱动散热器与所述中冷器并列安装于同一迎风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电机控制器和驱动电机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进液口与电机控制器和驱动电机的出液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空调冷凝器的出液口与空调蒸发器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进液口与空调蒸发器的出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换热设备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进液口与动力电池的换热设备的出液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与发动机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进液口与发动机的出液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下端部凸出于所述空调冷凝器的下端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的换热设备采用液液热交换器;所述空调冷凝器的出液口与所述液液热交换器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进液口与所述液液热交换器的出液端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和发动机的进液端之间设有三通换向阀,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通过所述三通换向阀分别与油冷器的进液端和空调暖风芯体的进液端连接,并且油冷器的出液端和空调暖风芯体的出液端均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进液口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冷器采用空对空中冷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冷器的上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空调冷凝器的上端部对齐;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上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中冷器的上端部对齐,并且其下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下端部对齐。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针对气流进入机舱后的速度和温度特点,对前端模块布置的拓扑结构和冷却回路的架构进行合理设计,空调冷凝器、中冷器、发动机散热器和风扇沿进风方向依次安装于框架上,即沿进风方向依次设置了位于第一层的空调冷凝器、第二层的中冷器和电驱动散热器以及第三层的发动机散热器这样三层结构,布置于第一层的空调冷凝器不仅能为乘员舱提供制冷制热工作,还能为动力电池提供空调冷媒快冷的冷却方式,从而可保持动力电池高效稳定的冷却性能,由此可省去前端模块的电池冷却器,减少了前端模块中散热器的数量,降低了前端模块的厚度和重量;而且中冷器和电驱动散热器以上下布置的结构形式位于第二层,经过空调冷凝器的空气可以满足中冷器和电驱动散热器的工作温度,能较好适应前端模块各个散热器的工作温度和散热需求,实现了机舱中空调、发动机和电驱动各个冷却回路的冷却优化,从而改善了零部件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散热效率,保证了汽车在怠速、低速、高速等各个工况下稳定高效的冷却,提高了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一种前端冷却模块的右视图;图2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一种前端冷却模块的左视图;图3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二种前端冷却模块的示意图;图4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三种前端冷却模块的示意图;图5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四种前端冷却模块的示意图;图6是
技术介绍
提供的第五种前端冷却模块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爆炸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其中,100、冷凝器;110、中冷器;120、散热器;130、油冷器;140、风扇;150、辅助散热器;160、电机散热器;170、电池散热器;180、控制器散热器;190、发动机散热器;10、框架;11、进风口;20、空调冷凝器;30、中冷器;40、电驱动散热器;50、发动机散热器;60、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见图7至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包括框架10、风扇60、用于对动力电池冷却的空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风扇、用于对动力电池冷却的空调冷凝器、与增压器连接的中冷器、用于对驱动电机冷却的电驱动散热器及用于对发动机冷却的发动机散热器;所述框架的前端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冷凝器、所述中冷器、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和所述风扇沿进风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框架内,所述电驱动散热器与所述中冷器并列安装于同一迎风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风扇、用于对动力电池冷却的空调冷凝器、与增压器连接的中冷器、用于对驱动电机冷却的电驱动散热器及用于对发动机冷却的发动机散热器;所述框架的前端具有进风口,所述空调冷凝器、所述中冷器、所述发动机散热器和所述风扇沿进风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框架内,所述电驱动散热器与所述中冷器并列安装于同一迎风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出液口与电机控制器和驱动电机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电驱动散热器的进液口与电机控制器和驱动电机的出液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冷凝器的出液口与空调蒸发器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进液口与空调蒸发器的出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换热设备的进液端连接,所述空调冷凝器的进液口与动力电池的换热设备的出液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前端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出液口与发动机的进液端连接,所述发动机散热器的进液口与发动机的出液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侠义陈志夫肖凌林铁平江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