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9012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包括上料机构、下料机构、检测装置以及水槽,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另外一侧,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机架、上料驱动机构、工件安置台,所述上料驱动机构包括横梁、电机、换向器、换向轴、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电机与换向器连接,所述换向轴从换向器一端伸出,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换向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组成传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滑动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工件安置台上形成多个夹持块,所述夹持块之间形成夹持工位。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支持多根钢管的同时检测,结构紧凑,检测效率高。

\u4e00\u79cd\u6c14\u5bc6\u6027\u8bd5\u9a8c\u673a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ir tightness testing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 feeding mechanism, a feeding mechanism, a detection device and a water tank. The feed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water tank, and the feed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ter tank. The feed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eeding frame, a feeding driving mechanism and a workpiece placement platform. The feeding driv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beam, a motor, a commutator and a reversing shaft. \u3001\u9f7f\u8f6e\u4ee5\u53ca\u9f7f\u6761\uff0c\u6240\u8ff0\u7535\u673a\u4e0e\u6362\u5411\u5668\u8fde\u63a5\uff0c\u6240\u8ff0\u6362\u5411\u8f74\u4ece\u6362\u5411\u5668\u4e00\u7aef\u4f38\u51fa\uff0c\u6240\u8ff0\u9f7f\u8f6e\u8bbe\u7f6e\u5728\u6240\u8ff0\u6362\u5411\u8f74\u4e0a\uff0c\u6240\u8ff0\u9f7f\u8f6e\u4e0e\u9f7f\u6761\u76f8\u4e92\u556e\u5408\u7ec4\u6210\u4f20\u52a8\u4ef6\u8bbe\u7f6e\u5728\u6240\u8ff0\u6a2a\u6881\u4e0a\uff0c\u6240\u8ff0\u6a2a\u6881\u6ed1\u52a8\u8bbe\u7f6e\u5728\u6240\u8ff0\u4e0a\u6599\u673a\u67b6\u4e0a\uff0c\u6240\u8ff0\u5de5\u4ef6\u5b89\u7f6e\u53f0\u4e0a\u5f62\u6210\u591a\u4e2a\u5939\u6301\u5757\uff0c\u6240\u8ff0\u5939\u6301\u5757\u4e4b\u95f4\u5f62\u6210\u5939\u6301 Work place. The invention has a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can support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multiple steel pipes, compact structure and high dete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密性试验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密性试验机。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焊接钢管产量的提高,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日渐提升。一般情况下,没有进行气压测试的钢管只能用于结构用管,而对于流体输送等行业,所需焊接钢管必须经过密封试验,测试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在气密试验中,有人工和自动检测两种方式,人工检测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准确率不高。自动检测中不能够满足多根钢管同时检测的要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包括上料机构、下料机构、检测装置以及水槽,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另外一侧,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位于水槽的两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机架、上料驱动机构、工件安置台,所述上料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上料驱动机构包括横梁、电机、换向器、换向轴、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电机与换向器连接,所述换向轴从换向器一端伸出,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换向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组成传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滑动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工件安置台上形成多个夹持块,所述夹持块之间形成夹持工位。上述技术方案中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多根钢管同时检测的气密性试验机,其中上料机构包括了上料机架、上料驱动机构以及工件安置台,为了满足多根钢管同时检测的要求,在工件安置台上设置了多个夹持块,形成了多个夹持工位,实现对钢管的夹持,能够满足多根同时上料继而通过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对其进行检测的要求,此外,在上料的时候采用了齿轮齿条的方式将钢管运送到检测位置进行检测,传送方式简单,有效。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夹持块之间等距设置,所述夹持工位也为等距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夹持块与夹持工位进行等距设置,便于钢管的调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水槽包括第一水槽梁与第二水槽梁,所述第一水槽梁和第二水槽梁之间设置有若干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上设置有第一夹持块,所述第二夹持板上设置有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均为L型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朝向不一致,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所述第一夹持板的第一通槽上端面设置有上轮齿,所述第二夹持板的第二通槽下端面设置有下轮齿,所述上轮齿与下轮齿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设置有传动电机,所述传动电机设置在第一夹持板的一侧。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夹持件第一个能够对钢管进行进一步的夹持,在检测时保证稳定性;第二在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设置了传动结构,能够调整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之间的位置,实现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相对位置的调整,能够根据不同尺寸钢管进行调整,实现夹持。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夹持块等距设置,所述第二夹持块等距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等距设置,调整方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料机架包括竖直梁、设置在竖直梁之间的上压板、上横向支架以及下横向支架,所述上横向支架与上压板之间设置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位于所述上料驱动机构的两侧,所述防护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有换向轴穿过,所述电机与换向器设置在防护板的一侧。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防护板对上料驱动机构进行防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横向支架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横梁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滑槽和滑块实现横梁的滑动,实现管件的上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机构包括落料段以及置料段,所述落料段为向地面倾斜的倾斜梁,所述置料段为一水平设置的水平梁,所述倾斜梁的尾端与水平梁的中部连接,所述水平梁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梁,靠近水槽一侧的所述支撑梁与倾斜梁的下端面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下料机构的落料段为倾斜梁设置,方便落料,置料段用于堆积完成检测的钢管件,方便转运。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与上料机构之间设置有挡位组件,所述挡位组件与所述上料机构平行设置,所述挡位组件包括固定架、滑动轴、滑动块以及活动档杆,所述滑动块与活动档杆固定连接,所述滑动轴设置在固定架上,所述滑动块在滑动轴上做直线往复运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挡位组件,对钢管进行定位,将钢管对齐。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水槽梁与第二水槽梁上设置有滚动件,所述滚动件包括滚轮、设置在滚轮两侧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第一水槽梁、第二水槽梁固定连接,所述滚轮与安装架之间设置有滚动轴。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水槽梁和第二水槽梁之间设置滚动件与挡位组件配合,实现挡位组件在水槽上的滑动,对上料的钢管进行定位和限位,保证钢管整齐的与检测装置连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横向支架与下横向支架114平行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装配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夹持板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夹持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夹持件与上料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夹持件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料机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料机构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去除防护板后的上料机构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上料机构、夹持件、挡位组件之间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挡位组件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上料机构1;上料机架11;竖直梁111;上压板112;上横向支架113;下横向支架114上料驱动机构12;横梁121;电机122;换向器123;换向轴124;齿轮125;齿条126;工件安置台13;夹持块131;竖直夹持壁1311;倾斜夹持壁1312下料机构2;落料段21;置料段22支撑梁23;水槽3;第一水槽梁31;第二水槽梁32;第一检测装置4;第二检测装置5;防护板6;滑槽7;滑块8;夹持件9;第一夹持板91;第二夹持板92;第一夹持块93;第二夹持块94;第一通槽911;上轮齿911a;第二通槽921;下轮齿921a;传动齿轮10;传动电机20;档位组件30;固定架301;滑动轴302;滑动块303;活动档杆304;滚动件40;滚轮401;安装架402;滚动轴40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10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包括上料机构1、下料机构2、检测装置以及水槽3,所述水槽3包括第一水槽梁31与第二水槽梁32,所述上料机构1设置在水槽3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2设置在水槽3的另外一侧,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4与第二检测装置5,所述第一检测装置4与第二检测装置5位于水槽的两端,其中上料机构1与下料机构2均设置有多组,均分分布在水槽3的两侧。所述上料机构1包括上料机架11、上料驱动机构12、工件安置台13,所述上料驱动机构12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11上,所述上料驱动机构12包括横梁121、电机122、换向器123、换向轴124、齿轮125以及齿条126,所述齿条126上形成多个安装孔与横梁12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22与换向器123连接,所述换向轴124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机构、下料机构、检测装置以及水槽,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另外一侧,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位于水槽的两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机架、上料驱动机构、工件安置台,所述上料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上料驱动机构包括横梁、电机、换向器、换向轴、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电机与换向器连接,所述换向轴从换向器一端伸出,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换向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组成传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滑动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工件安置台上形成多个夹持块,所述夹持块之间形成夹持工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密性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机构、下料机构、检测装置以及水槽,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一侧,所述下料机构设置在水槽的另外一侧,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与第二检测装置位于水槽的两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机架、上料驱动机构、工件安置台,所述上料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上料驱动机构包括横梁、电机、换向器、换向轴、齿轮以及齿条,所述电机与换向器连接,所述换向轴从换向器一端伸出,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换向轴上,所述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组成传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横梁滑动设置在所述上料机架上,所述工件安置台上形成多个夹持块,所述夹持块之间形成夹持工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块之间等距设置,所述夹持工位也为等距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密性试验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包括第一水槽梁与第二水槽梁,所述第一水槽梁和第二水槽梁之间设置有若干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上设置有第一夹持块,所述第二夹持板上设置有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均为L型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朝向不一致,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所述第一夹持板的第一通槽上端面设置有上轮齿,所述第二夹持板的第二通槽下端面设置有下轮齿,所述上轮齿与下轮齿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中心设置有传动电机,所述传动电机设置在第一夹持板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密性试验机,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路遥陈洁马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青山钢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